謝謝邀約:

讀完書之後,在看電影發現導演在褻瀆你心中的這本書。很想和他理論一下,為什麼再要這樣做呢?同時也伴隨著失望。

我想你肯定聽過「一千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平凡的世界》的孫少平,每個人對於他的理解也不同。但是導演和你的理解不同,是很正常的。因為導演要有自己的想法,否則就沒有觀看的必要了。

導演為了影視的收視率,會適當的改變原著中的人物宿命和形象,傳達出自己對於這本書的理解。

你心中的想像,無法成為現實,也沒有驗證他的存在。同時你的失望也伴隨而生。

所以我們不能強求導演的想法和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可以把它作為另外一種想法。同時也有了兩種不同的主人翁,豈不更好!

如果我們要看根據名著拍得電影,就要懷著欣賞的眼光去觀看,否則就是自作自受而已。

比如,哪吒、孫悟空都是每一個導演對他們的理解。你又何必計較他們是哪一個呢。只要合理就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還好。

我認為無論是電影或者書籍,最終帶來的大多都是感嘆和娛樂(除工具書與理論書之外),當展現的形象與你想像中有出入的時候,可以試圖接受一下其他人眼中,這部作品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會有,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狼圖騰。在這本書大火的時候讀過原著,後來電影版上映也去看了。當時我就是題主這樣的心情,熒幕上的主角形象和自己想像出入太多,加之電影魔改情節混亂,觀影體驗特別差。

電影的目標受眾是廣大的路人觀眾,原著書迷只佔其中的很小部分,這部分人看與不看都不會對電影票房產生太大影響。只要拍得還過得去能穩住路人基本盤,就基本可以回本。所以製片方買下小說版權,把故事改成適合電影的樣子再拍,期間書迷如何反應,都不是他們關心的。

關於電影原著先看哪個我倒覺得不必一概而論。故事宏大、人物眾多的作品我覺得應該先看原著,比如鬼吹燈哈利波特。以各種情的演繹取勝的作品,先看電影也不錯。比如霸王別姬和歸來。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想必這句話都聽膩了。

所以看書和看電影產生的感覺很不一樣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對同一本書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你的想法可能就和導演編劇的想法有差別。

更何況拍攝電影更多時候是有商業需求,所以導演要挖掘出可以吸引大眾眼光的部分,並且往往會帶有自己的風格去進行拍攝。這與你自己讀書的感覺肯定是不盡相同的。

而且文字和視覺感官帶來的聯想肯定是不一樣的,你想像中的一棵樹和你現實中隨機看到的一棵樹也會有差別。所以哪怕是電影中儘可能地還原了書中的情節,你可能還是會覺得不太一樣。

一般書與電影我只會選一個,看了其中一個就不會再看另一個,因為兩者肯定會帶給我有差異的感受。如果兩者都看,勢必會在心裡有個孰高孰低的比較,有點累,而且沒必要。


這個情況經常有,第一個是因為每個人對於同一段文字,甚至是一個人對同一段文字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然後就是有時候這個畫面想像是很容易的,但是落實到拍攝製作可能就會有技術方面的問題。

那遇到這種情況,我並沒有說一定要誰先誰後,因為這兩個方式都有弊端,就是隨緣,但是可能先看書會好一點。那看電影的時候,就是去看另一個人的理解和表達,如果出入比較大比較多,我可能會討論,但是一般情況下失望、生氣還不至於,除非是亂搞。


會的

先看電影還是先看書看個人自我喜好,如果你能沉浸進去,感受它們,不管是電影還是書都無所謂。


電影和小說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媒介,電影靠影像聲音,是偏直觀的感官體驗,往往對觀眾來說具有一定的主導性;小說靠文字,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對電影來說文字主要體現在他的臺詞喝劇作傷,只是整個大局中的一部分。出現偏差是很正常的一個反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