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簡的愛情觀太「道德」了。

簡在小說裏堅決的否定了聖約翰,但本質上他們是一樣的人。

聖約翰向簡求婚是因為他「應當」這麼做,是出於道德和常理,並非愛情;而簡離開羅切斯特先生同樣是因為道德和常理,而並非不愛他。這樣脫離了情感的高度道德對現代人來說是非常恐怖且自私的。

可以說深究起來,簡和聖約翰的人品是無可指摘的,但聖約翰的理想摧毀了奧利弗小姐的初戀;簡愛的逃避間接造成了伯莎梅森的死亡和羅切斯特的痛苦與殘疾。他們的處事方式非常相似:在價值觀衝突的時候首先將自己從漩渦裏抽離,理智地觀察著對方在感情中越陷越深。其中暗含的道德優越感讓現代讀者感覺有些不適,但這在英國十九世紀卻是合理的。聖約翰離開羅莎蒙德,是因為去印度傳教是超出了羅莎蒙德對婚姻的認知,就算相愛,兩個人也沒可能一起解決這個問題;簡愛指責羅切斯特,是因為他試圖讓自己做情婦,而非折磨囚禁現任妻子。

伯莎梅森一死,簡就毫不猶豫地回到了羅切斯特的身邊,因為現在嫁給他是「道德」的了。這種近乎冷血的理智,細思恐極。

愛人之間可以不需要任何溝通,彷彿只要有足夠的錢安排舒適的生活,兩個人沒有嚴重的爭吵,就可以算是美滿的家庭生活了,這就是十九世紀英國的道德觀,有人會感到窒息,但夏洛蒂勃朗特顯然不是其中之一。泯滅了簡愛個性的不是裏德夫人,也不是羅沃德學院的嚴厲管制,而是譚波爾小姐和海倫伯恩斯溫柔的道德教育。

當然指責她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真正的反抗者都沒有特別好的結局,甚至至今不被理解,比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裏的麥琪,比如《呼嘯山莊》裏的凱瑟琳。

所以,感謝時代發展,感謝嬉皮士,感謝搖滾樂,感謝性解放。

以上。


更一個:

不知道為什麼評論區這麼蜜汁執著於出走呢。是因為書裡面的心理描寫過於義正辭嚴才會覺得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了嗎?遠離渣男是沒錯,但莊園裏還有一個努力關心過她現在重病將死的叔叔的手下啊!就因為失戀,一聲不吭地把自己生病的叔叔扔一邊,問也不問一句就玩消失,這不是戀愛腦是什麼?


首先,就如上條評論所說,就是時間跨度太大,但是這不是主要原因,與夏洛蒂同時期的同風格的小說不佔少數,比如說勃朗特三姐妹各自都有作品,為什麼偏偏簡愛很做作狗血?

從做作這個角度說,有一部分是譯者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西方熱烈的文化,還有一方面是作者故意而為之。你看羅切斯特表達愛意的時候會說「哦,簡尼特,看看你這張可愛的小臉,多麼美麗!我永遠對此心儀!」

可我們知道,簡的長相十分普通,甚至算不上好看,那麼為什麼羅切斯特這麼說?這是為了接下來的情節鋪墊。接下來簡在很不安心的情況下,就發現他還有個前妻,於是一走了之。這份做作,給予了情節發展上的合理性,因為羅切斯特的做作,所以簡對他的愛不肯定,從而也讚美了簡的獨立人格,不會因為男人的甜言蜜語而暈頭轉向。

再說狗血,其實乍一看這個故事的確狗血,女主一生下來就是孤兒,受虐待,然後進豪門,相愛,結果發現未婚夫有個妻子,她就走了,碰見自己的表哥,繼承一大筆家產,還被表哥求婚,結果她執意離開去找男主,男主已經落魄,終於他們兩個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是你再看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的套路,灰姑娘啊,白雪公主啊,小美人魚啊,這些難道不狗血?其實不然,我一開始是這麼想的,你看的這是前人的文章,有的人看了他們的故事,然後套用的爛俗言情故事中,這才構成狗血劇情,卻忘記了前人故事本來的意蘊。

比如說抗日神劇,你覺得看了弱智,但是為什麼那些老電影你看了就非常激動,套路是一個套路啊,都是打鬼子,然後誰誰誰死了,誰誰誰是英雄,鬼子還都有點傻。

因為他們的意蘊不同,大體上都是表現我軍的神勇,但是神劇就偏向於無腦嗨,為了表現而表現,老電影則是為了激發民族的抗爭精神,另外神劇是現代人編的,老電影是那些老革命者編的,你認為哪個更有說服力?這就是原因了。

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狗血劇和簡愛的區別,大體上都是表現愛情美好,狗血劇是為了表現愛情而表現,簡愛是借愛情表現女主的獨立人格,另外從時間上來思考也是一樣。

最後總結一下,不能用個人的目光批判一部作品,還是要結合各種背景與比較,不然就顯得片面了。


不止題主你這麼覺得。

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裏也對該問題進行過類似的批評。書不在手邊就不引用原文了,大體意思是,伍爾夫認為夏洛蒂勃朗特在描寫簡愛這個角色時,過多的投入了自身的情感,導致作者書寫在行文中的情緒與簡愛這個角色本身「應有」的情緒產生脫節與偏離。

伍爾夫關於寫作一直都極其注重「真實性」,因此伍爾夫認為《簡愛》至少在某些段落上不夠「真實」,使其文學上的藝術性略打折扣。

這裡的「真實」其實可以簡略歸納為人類心理世界的合理和自恰,所以題主認為《簡愛》略顯做作可能和作者本人過於突出的情緒感有關。


我的看法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

就像《流浪地球》電影裏,最後韓朵朵一長串情感充沛的呼救看得我瞬間齣戲,為啥?因為我們中國人不這麼說話,不這麼表達。在一部表達中國精神內核的電影中加入好萊塢試的呼喚顯然是不合適的,我們本能的感覺是做作,不真實。

其實我從上了大學開始意識到,我們沒有必要向全年齡段的學生推廣世界名著,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實讓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世界名著的閃光點。我們更應該推薦學生閱讀國內作家的優秀作品,儘管這些作品不是「世界」名著,但這些作品跟我們沒有天然的文化隔離,在不具有一定知識儲備或理解能力的前提下,顯然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更好消化。

打個比方說,電影《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裏男主角看了一眼牌就死活不玩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西方人一看就明白這是死人牌。作者寫出類似的細節來作為暗示或者一個有趣的梗,這個年紀的學生很難看懂,還要讓他們透過語言去理解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核結構就更不可能了。我知道知乎用戶普遍文學功底了得,但我還是要作為學渣代表還原一下我們國家初高中甚至大學的閱讀能力平均水平,他們真看不懂。

我呼籲學生多看國內作家的作品,因為無論中外,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深層的精神內核是相通的,不是外國名著們思想更深刻,表達更寬廣,在此基礎上,國內的文學作品因為沒有文化隔閡我們更能易於理解,至於看外國名著學文筆就更是緣木求魚了。

同時強調一下,我不支持向學生推廣世界名著這種行為不代表不支持大家看世界名著,開闊眼界、瞭解世界是我們必須做的事,但是沒有必要非得聽外來的和尚念經!

建立文化自信,從小做起。


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時間的跨度是在太大了。夏洛蒂·勃朗特在寫簡愛的時候是19世紀初,當時的氛圍和現在的是很不同的。就比如說,你第一次讀一本言情小說,哪怕劇情再狗血,再做作你不也是看下來了嗎?是後來你看多了,才知道當初看的有多垃圾。

簡愛是一樣的道理,從情節來看簡愛是作的不行。但是夏洛蒂·勃朗特在簡愛中提出的一些想法在當時還是很前衛的。可以看看我寫的另外一篇文章哈。

秋之風凌雨:《簡愛》Jane Eyre 浪漫狗血言情小說??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