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ong前輩已經回答過了,我再說一點我自己的看法,低端普消沒接觸過,我只說triplet 的apo和quadruplet 和quintuplet 甚至sex……plet的攝星鏡的區別

?1 並不見得鏡片越多越好,光透過性容易影響,還有可能產生雜光,再就是對安裝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高橋fsq130的翻車就是一個例子,以至於現在都停產了

?2 我並不覺得攝星鏡必須要在f5以下

一方面是cmos的qe不斷變強對快焦比的需求不那麼高,另一方面是f5以下的折射鏡對光軸,焦平面的要求極高:

高橋fsq106 我有一隻,算是世界名鏡了,其官方宣稱的88mm image circle名不副實,翻開astrobin,以及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來看,邊緣星點非常容易變形,當然不乏運氣特別好的,能夠全畫幅下星點圓且緊。

問題是如果10個用戶有9個星點變形的話,這能算好鏡子嗎?當然通過玩家精細調節焦平面可以緩解,但是也僅僅是緩解而已……現在看來fsq106 也僅僅勝在使用方便而已,實在算不上什麼高端貨色

反觀高橋的真正旗艦TOA系列,兩個鏡子都在焦比f7以上。toa是triplet設計,需要加上flattener 消除場曲,按傳統思路來說不是攝影鏡,但是這樣的鏡子表現就是比fsq系列好得多

這是光錐的示意圖,越快越抖

越快的系統不光CFZ(critical focus zone)很窄,而且對cmos平面度的容忍非常差,圖上非常直觀的表現了出來

舉個例子,f5的CFZ是50micron左右,而F7則是100micron

總結:光學性能是一方面,但機械性能更加重要。穩定性,容錯率是遠遠比光學性能重要的東西,你是要犧牲光學表現來獲得效率還是需要一個穩定優異的光學,儘管曝光時間更久?

這方面登峰造極的例子就是epsilon 180了,高橋的180口徑牛反以f2.8的極快焦比橫空出世,spotdiagram表現令人驚艷,光從這張圖就能斷定其光學吊打fsq106 。

TAKAHASHI-epsilon 180

epsilon 180---spotdiagram

注意其方框單位是50micron

然而再好的光學素質都架不住一個弱雞的機械鏡桶,高橋那份」我不會造調焦座,但偏偏就是要造」的精神也是令人令人汗顏,神一般的光學被這樣一個垃圾鏡桶拖後腿實在令人惋惜,具體的血淚史可以參照日本山中大師的改造,他不光換了價值一萬多的調焦座beta-SGR,還專門定製了鏡桶使其厚度為原來兩倍,這還不算完,為了使主鏡穩固,又在primary cell後面鑽了三個孔用玻璃膠和螺絲使其加固,就算是這樣,他的作品也不算完美,就算11k的大象元容忍了很多錯誤,星點依然有歪的

不過有一說一,對於epsilon 180還是相當值得肯定的,縱攬全球,擁躉不少。北美有Adam block, terry Hancock(雙炮大黃),中國台灣有黃榮政,王偉豪,日本有山中猴英,上述有些是聞名世界的深空攝影師,有些乾脆就是職業天文學家,比如adam,除了大黃以外,用的最多的就是那個32寸的怪物了……我有幸跟上面的大佬們都或多或少都聊過幾句,對這個epsilon 的反饋都挺不錯,不過也都提到了調焦座的羸弱。在這其中山中更是反射鏡的愛好者,他對於106和大黃的評價是這樣:

有心可以去谷歌翻譯一下

……扯遠了

?3 關於後截距

很多人覺得攝影鏡就是方便,不用算後截距,但是這其實是個一勞永逸的事情,一次算對終生受益,實在不能作為一個缺點

最後的總結

我有過很多鏡子,高端一大堆,低端也有過國產的70sa攝影鏡,體會就是別太糾結,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鏡子,哪怕接近完美都沒有……幾萬元幾十萬元也就那樣。畢竟就是個愛好,娛樂自己而已,最重要的是你能夠站在星空下,睜大眼睛,感受世界宇宙的宏大,能夠把思緒延伸到幾萬光年之外,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如果星空下你有妹子相伴,請忽略我上面的所有廢話,至於器材,什麼是器材?無所謂了……


咋說呢。。。你這個問題類似於問豪華車跟四個輪子的車的區別是什麼。

攝星鏡顧名思義是為天文攝影優化過,會有更好的成像,但是可能用於目視不夠合適,攝星鏡本身就是一種天文望遠鏡,總之就是貴,但是好,你願意花錢取得更好的拍攝效果就買吧


之前記得自己寫了一個81條天文設備。核心就是光學設計。

單筒望遠鏡這個定義有些籠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絕大多數攝星鏡也是單筒啊?是不是把概念弄混淆了?

就以你所謂的 「單筒望遠鏡」為例說幾個故事:

你所謂的目視單筒望遠鏡的典型,這款應該是 D80/F1100 ,目視今天都是杠杠的。

同理還有東德 Jena 出品:

分享一張神話級別的單筒鏡, Carl Zeiss APQ 100/1000,除了無與倫比的油膜鏡片,絕對是故宮級別的收藏。

以上兩張圖算是你說的單筒望遠鏡的翹首,要知道最上面那張在40年前一支可以頂上你一家工作幾年的收入。

發幾張圖,給您定義下什麼叫 攝星鏡,從 Pentax SDUF II 100/400, 作為適合愛好者拍攝深空攝星鏡的骨灰級鏡子。

當時這款鏡子 F4 的焦比值堪稱異類,那是焦比值為F8目視鏡子開始站穩主流的時期。

在當下攝星鏡的定義往往是 F 小於 5, 你如果目視,一口萬元級別的攝星鏡比較一架千元級別的目視長焦距 F &> 7 的沒有任何優勢。

有沒有人了解這款攝星鏡?

看上面很多人沒有把問題回答到點是。 好不好和貴不貴是另外一回事,面向的領域不一樣。

最後回歸到兩個成像面來考慮,攝星鏡的受光面是一片平的CCD/底片,而常規目視的望遠鏡終端面對你的眼睛光學。

攝星鏡個人手頭上應該上過不下 5款,包括上述系列的。過去也以天文光學開了不少體驗課,現在也在黃山黟縣弄了個天文館,以後大家感興趣可以來我們這裡。

最後為國產攝星鏡——銳星的打個小廣告吧,執著十餘年精工的民營企業,致敬!

銳星 150/f2.8

銳星算是國內做天文望遠鏡後起之秀,還有幾款產品也都比較贊,自己上官網看看吧。 http://www.sharpstar-optics.com/index.php/class1.html


如果你拿目視用的單筒直接拍深空的話,星點就如下圖

在zemax的星點圖裡是這樣的

如果你買的是正經廠家的產品,那麼你可以配平場或者減焦平場,那麼可以做到這樣:

如果你用專門設計的攝星鏡,那麼如下圖。攝星鏡比apo配減焦平場的星點要更細,等價於一個成像素質到達天花板的相機鏡頭。


普通單筒望遠鏡(為此處也以APO為標準),一般主鏡都是3片,焦比7.5左右(非APO的焦比更大),普通APO也可以用於攝影,但效果會差一些,比如邊緣畸變,不支持全畫幅,曝光效率低,所以用普通APO拍深空一般需要使用減焦平場鏡,但後配減焦平場鏡調整後截距(減焦平場鏡到感光晶元的距離)是個大麻煩。

而攝星鏡可以理解為自帶減焦平場的APO,追求儘可能大的良像場,不需要自己調整後截距,焦比、調焦座、介面等都以攝影為目的進行優化。特點是鏡片數多,至少四片,焦比都在5左右,調焦座要求高大緊,既承重高,通光口徑大,結構緊密無晃動。


攝星鏡一般也是單筒啊 主流還是apo 一般焦比都比較小提高了攝影效率 像rasa那種直接前端成像的直接目視都不可能了


攝星鏡,以拍攝需求為主,重點照顧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光學畸變儘可能小,還有更方便連接CCD相機等。目視可能需要另外的配件。

目視為主的望遠鏡,一般會讓像場中心銳度很高,色差很小,照顧人眼需求。邊緣畸變可能沒那麼在乎


不知道你說的單筒天文望遠鏡是什麼,就權當是普消望遠鏡吧。

最常見的攝星鏡就是復消色差望遠鏡,最基本的攝星鏡也是由含有一片低色散玻璃的雙膠合透鏡再配上一片平場鏡組成的。

而普消就只是一片普通玻璃構成的雙膠合透鏡。

前者色差顯著小於後者,並且有效矯正了場曲,如果用普消拍東西,你會發現色差很大而且邊緣星點很彌散。更不用說一般普消的加工製作就很粗糙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