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點開手機瀏覽器搜點什麼東西,一般第二條搜出來的「xxxx的最新消息」一點就會自動下載uc瀏覽器,真的很噁心啊,這種讓人下載的方式。導致我現在手機裡面一堆uc瀏覽器的安裝包,我就不裝。


UC在Android平臺上9.7-9.9版本是巔峯時代

從10開始慢慢就變質了

讓我覺得噁心的是因為UC擅自在網頁上加廣告,而且做到網頁裏了,好像是網站加的一樣

今天下午接到用戶反饋,說我們APP的下載頁打開特別慢

我拿自己的手機試了一下,挺快的。又讓用戶多試幾次,是不是信號問題。用戶表示網路沒問題。難道是瀏覽器兼容性問題?問下機型,哪家瀏覽器,得知菊花家某20,自帶瀏覽器

跟隔壁項目組借了華為mate8。自帶瀏覽器打開頁面,挺快的,一下就出來了。心裡想肯定是用戶網速太慢了,剛準備回復,發現不對勁,頁面右側怎麼多了個紅包圖標。問下負責頁面的同事,說不清楚。又用自己手機清空緩存,刷新幾次,沒廣告。用這個mate8刷新頁面,紅包也沒了。

難道我眼花了?連上WiFi,準備抓包看看。刷新幾十次也沒看到廣告。

又斷開WiFi,用流量刷,一刷又出來了,這次不是紅包,是一個瀏覽器的下載廣告。

繼續刷刷刷

廣告就像捉迷藏似的,一會兒出來一會兒又消失。

甚至還有幾次直接把整個頁面覆蓋了,說什麼網路問題,還是誘導我下載那個瀏覽器。後來下載了,推廣的是夸克瀏覽器,也是UC旗下的

不可能是運營商劫持,雖說下載頁用http不安全,但這手機卡和這個APP都是運營商自家的,沒必要劫持自己。

而且我在mate8上裝了chrome,打開頁面刷了幾十次也沒發現廣告

又打開幾個其他網站對比,例如蒲公英首頁,更過分了,在原本網頁底部追加了一個"猜你喜歡"的模塊

結論:就是瀏覽器搞鬼,進入設置-關於 瀏覽器是華為的,底層是UC提供的服務。

希望華為遠離這種垃圾


唯一的優點就是看亞洲圖片能去廣告


喜歡uc瀏覽器的人大多是3G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移動端獲取信息的早期接受者,那會憑藉著內核技術研發的投入(幾乎是All-In)將瀏覽器做到了極致。

反感,還莫名的反感,簡單歸結兩個字吧 「轉型」。工具性的產品是難以商業化的,處於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掙錢,怎麼辦呢?於是公司的大佬們重新審視瀏覽器,重新定義什麼是瀏覽器。跨平臺內容分發的載體吧?於是圍繞著信息流平臺開始打造生態,搭載了以新聞資訊和搜索為主,網站導航,小說閱讀為輔的平臺功能,寄希望於培養出用戶的使用習慣,搜索+廣告又具有很強的流量變現的能力。

再後來,用戶對瀏覽器的要求【消費升級】,信息流化的瀏覽器隨著功能完善也變得逐漸臃腫,手機瀏覽器作為用戶在移動端獲取信息的核心入口,在滿足了信息豐富度和服務全面性的同時,對效率也會提出要求,極簡化的瀏覽器未來會獲得更多人的青睞,於是折騰出一個夸克。

加入阿里大文娛後(現在是創新事業羣),阿里生態和戰略要與瀏覽器結合,要做【搜索直達】和【千人千面】除了流量入口還要是自家生態的重要一環。

再後來,tick tock - 西瓜 - 火山 - 快手 - 皮皮蝦 活了,內容由圖文擴充至短視頻,業務擴大化

再後來,遊戲...

再後來,小程序...

瀏覽器的死亡與重生的話題不絕於耳,我個人一點私心吧,大環境嚷嚷業務思維的同時,保持技術人的那份較真兒和執著。


15年之前uc是很好用的,u4內核比webkit快很多

後來5.x開始系統webview變成chromium了,uc卻一點也不追進,一直落後於chromium

大概在chromium49的時候,chromium的h5test分數突破了450

而直到現在,uc的h5test還沒到450

失去技術優勢的產品,是不可能繼續受歡迎的


曾經的uc確實是良心的軟體,塞班和安卓4.0時代都是非常棒的,我個人換手機第一個軟體都是uc。那時候瀏覽器是信息的第一接入點。現在呢?看新聞看小說購物,沒有一個是uc做的好的,uc震驚部臭名遠揚。最瘋狂的時候安卓裝個uc要付出180多個許可權!貪得無厭的索求許可權和用戶隱私,標題黨和不加約束的評論,uc的名聲爛透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