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昨天晚上起,我回首了一下過去(從幼兒園到大學二年級),展望了一下將來,生出了一個漸趨雛形的想法,或者說,一個疑問——如何掌握「自我審視」的度?

懷著這樣的想法,我申請了「知乎」賬號,來到了這裡。 各位朋友,光看題目可能不太明白我想問什麼,請容我做以下簡單的解釋:

我之所謂「自我審視」,無外乎一種自我評價,然而自我評價又無外乎出現三種情況:一者自視過高、二者恰如其分、三者自我否定。

我回憶了一下過去,發現在我身上,「自視過高」(以下簡稱「自負」)和「自我否定」(以下簡稱「自卑」)經常出現,很少有「恰如其分」的自評。並且,「自負」和「自卑」往往是交替出現(我認識有很多人要麼自負,要麼自卑,而我可能是一個矛盾體:有時自負,有時自卑)。 比如,我剛擁有自我意識的時候,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無所不能——正在考慮如何拯救世界的時候,「砰」地摔了一跤,「哇」地哭了,才發現自己連普通的搖籃都擺脫不了,開始學著謙卑地看待這個世界了。但,這種情況維持不了多久,因為總會有一個大人會把我重新抱進搖籃,並且,另外幾個大人總會因此爭吵不休。於是我又開始得意了:「凡人啊,還是得以我為中心!」 再比如,學校有個活動,讓每個班出一塊展板,那時候我作為班委,具有一定的決斷權。我以為可以僅憑自己的力量完成一個大概2m×1m的展板,認為其他人都是累贅。結果時間不夠用了,後來班級的活動成績很不理想。然後,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敢畫畫。

有什麼畫畫的活動也一概不敢參加了。

再後來,有人找我寫劇本(因為和我接觸的人都發現我特能扯犢子,一扯一大堆),我一開始是不太敢答應的,後來寫了兩次,發現反響還不錯(當然,是學校裡面的小劇本,上不得檯面),於是開始有點飄了,後來一位諍友提醒我:「大多數人說你不錯其實只是給個面子,商業互吹罷了,不用太在意。」後來寫了最後一個劇本,沒有被採納,證明了這句話是不錯的。 最後總結一下,我校一位前輩曾經警示過我們:「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但是小學課文又教我們要「毛遂自薦」,太過謙卑可能會失卻良機。有些機遇也不一定是當前完全能做成的,可能是邊做邊學,就像曾經的發現各種科學定律的科學家。但是又有些事是永遠不可能做成的,例如「永動機」。 我想知道的是,怎樣正視真正的自己?即發現自己當前的能力極限和未來的潛力極限。換句話說,如何能夠讓自己能抓住機遇卻又不會在太多無謂的事情上浪費心血與尊嚴? 我不知道各位朋友能不能看懂我的表述,但是我確實儘力地在表達我的思想了。看在我寫了這麼多字的份兒上,朋友們,幫幫我。(?_?)

ps:我想要一個能對我將來在事業和愛情上都能有幫助的答案。


簡潔模式:

借用: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化用:

用最壞的眼光省視過去經歷大小事,事事反思自我錯處漏洞至極致,連偶得的妙手也須儘可能的去找茬;

用最優的信心直面晦暗崎嶇人生路,路路預判前途優勢劣勢至可信,小小計較得失之後選一條全力執行.

ps:面子這種問題不應計入得失範圍之內.


know yourself公眾號,如何科學地堅持自我。知乎上應該也有回答,我覺得講的非常明確,而且你看了你應該也能明確理解,因為你的提問和這篇文章相似度很高。請你一定去看!完全完全就是在回答你的問題!我看了那篇文章我覺得就是很棒很棒很棒。


我始終記得黃渤的一句話,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子,那麼你再也沒有可能掉下來,相反,爬上去的空間還很大。(原話忘記了,大概意思是這樣)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向外看的人,是做夢;向內看的人,是清醒」,這句話詮釋了成長的根源在於更多的自我覺察與自我審視。

而領導者只有實現自我成長,才能引領他人不斷成長並釋放潛能,這也是領導力的真諦所在。


這個我之前有研究過 不過也講不清楚 當你讀懂一些道理後 很多東西是語言表達不出來的

你糾結的問題是 自我中心點之間的度 什麼時候該自我 什麼時候放下自我

而自我衍生出的東西通常和小時候的童年有關 如果你小時候在愛和接受中長大你成年完全沒有這個困擾

你最重要的做的是不是去找自我 而是接受自己 你接受自己的程度越高 你就知道什麼時候該自我什麼時候該放下自我

接受自我這個東西很難做到 需要你一步一步的去學習

先從每一次受到傷害時 你能去接受這種情緒 告訴自己你能保護自己開始 (特別是在對方指出你的缺點時 其實不用在意這些 你我都是平凡的人 而且都是第一次當人沒有必要事事都優秀無比 )

慢慢了解自己 慢慢建立自信 慢慢建立框架

尤其是各種情緒 沒有自我的人情緒是模糊不清的 也沒有辦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可以試著在對方說你的缺點時 你放下攻擊 說出 對啊 這就是我

(攻擊不是你攻擊別人叫攻擊 而是還有另一種攻擊 是在你心裏面 你在心裡攻擊別人越多其實你一直在否定自己 )

好了 我也不知道我表達清楚沒有

從幼兒床掉下來不是你的錯 是你的父母的錯 她們沒有看好你 和你能不能拯救世界無關

謝邀!

認清自己,找准位置,然後少說多聽,三思後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