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這種靈感降臨的那一瞬特別美,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主動尋找靈感顯得有點刻意。例如攝影,我感覺我這種思維狹隘了,熱愛什麼東西無論靈感怎麼得來都是一件好事,是嗎?


主動尋求吧,

多聽

多看

多逛

多體驗

多思考

多散步

一圈下來,沒有靈感不要焦慮,繼續

多聽

多看

多逛

多體驗

多思考

多散步

靈感自然而然就來了。

所以,是主動尋求,而後靜靜等待。

不要希冀能通過和別人的溝通找到靈感,相信我,大多數人還都比較得失,少有人真的在乎靈感。


靈感是不會空降的吧 。只有在尋找它的路上 可能在休息的間隙 它會迎面而來

如果是我,我會主動尋求靈感,即使知道面對的可能是痛苦,也會主動去追求。因為等待是未知的,人永遠不知道明天到來的會先是什麼,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追求。為了靈感,履行痛苦。 大多數靈感都是來源於生活中的磨難,而那麼磨難也並非真的是磨難,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事情,就會發現得到的答案與結果截然不同。


等待還是追求

為什麼不是即等待又追求呢 不衝突


尋找靈感應該是主動的被動:主動跳進信息的海洋,讓靈感自由地從四面八方朝你蜂擁而至。較早時我寫過兩篇關於 「靈感來源」「靈感深度「 的知乎回答,希望你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啟發。

在生活中,無論你走到哪裡,看到什麼,體驗到什麼等都是自己的選擇,是你的選擇影響了你,而不是因為你的生活能告訴你該怎麼做。你日常選擇瀏覽的網站、下載的圖片、閱讀的公眾號等等,每天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想法,而當一個想法在腦海中積攢夠了,才會變成你以為「突然想到「的靈感,但其實,你心裡早有預備。

想知道設計師的靈感來源是哪裡??

www.zhihu.com圖標


靈感的深度,關鍵在於你選擇的內容。當你接觸的信息質量越高,靈感越是飽滿,強強聯手一般都會產出新火花。當然也有例外,並不是所有人的靈感都能像牛頓一樣可以源自一個蘋果墜落的瞬間而思考出偉大的定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詩人看到美景才會有吟詩的雅緻,畫家看到美人才會有提筆的興趣,這樣的靈感激發古今中外多不勝數,但也不鮮有像白居易《長恨歌》裏寫的 「回眸一笑百媚生」,他在歌頌美的同時必定有所耳聞。

藝術的核心是靈感 那麼靈感來自哪裡??

www.zhihu.com圖標

所以針對這篇知乎,我覺得靈感降臨的那一瞬是美的,但真的不沒有必要神化它;主動尋找靈感也不見得是刻意,刻意的是靈感的表現痕跡

我們的行業是服裝設計。


表現痕跡

我經常打趣我助理同屆的畢業作品,他的畢業設計靈感來自浴室,老師就非得要他放個一比一的衛生紙在身上,來表示 「他的靈感來自浴室」,反而讓靈感本末倒置。靈感應該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可見的結果,沒有必要把靈感硬加上去。這種刻意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估計許多同學在大四那年都深有體會,卻無力反駁。所以,當你們做畢業設計的時候,我就大概清楚你們學校的師資是什麼程度了。

題外話:我最近看到一個主張原創設計的比賽作品,有一位同學的靈感估計是交通安全,就是放個錐形桶路障在頭上。這種服裝語言對我而言就像兒童節目式對話,淺白得連寓意也沒有,直接輾壓所有成年人的智商,結果還入圍了全國 20強,讓我嚴重懷疑評委的審美和智商。


難得所以善待

我懂國內大學的師資,這是很難改變的大環境,所以你們真的不要跳進他們設置的陷阱了,這樣對你們的靈感一點益處都沒有。靈感的高尚在於可遇不可求。既然難得,為什麼不好好善待它?尋找靈感無論是刻意與否,重點還是會落在表現手法的高度;結果是高是低,都跟最開始的靈感沒有半點關係。作品不夠好,不是因為你的靈感不好,而是你沒盡全力做好;反之,作品好也不是上天賜給你的靈感,而是你努力的成果,不必神化它。

以上。


靈感的到來是可以訓練的。不要忘了靈感來自大腦,大腦的每個區域是有不同的功能的。正確的訓練方式可以讓靈感湧現。今天有點晚,改天我寫篇完整的。


靈感四象限模型:

自發:感性,等待,被動,突然,閃現,感悟,醒悟,啟發,無用,無目的。

主動:刻意的,理性的,推導,邏輯強,實用,解決問題,目的性強。

情緒:並非來源於某個領域知識,全憑靈感。

認知:通過學習得到的知識(比如建築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等的知識,以及一些常識,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學等學科)

無論你的靈感是怎麼來的,也逃不了這4象限。換句話說,不管你想怎麼樣,只要有靈感也就這4象限法。

有人說:靈感來源於生活。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組合,比如「自發情緒靈感」+ 「主動認知靈感」得來的靈感。

有人說:觀察、分析、思考、經驗、試錯 - 這比較刻意,主動。算是主動認知靈感象限。

另外說一下,一個好的藝術家或設計師應該有自己總結,發明的幾套靈感生成模型。上面的「靈感四象限模型」就是我發明的。理論上,理性上應該是不缺乏靈感的。另外還有一套自我靈感的價值判斷模型。兩大模型:一個生成模型,一個判斷模型(也叫靈感篩選模型)。

當然有些人可能說並沒有什麼模型,但只是他沒有總結成模型罷了。但依然還是很可以總結的出來的。


主動尋找靈感更重要哦,細心觀察生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