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知識,因此不是很明白,希望有人能夠解惑。


「可信度」和我們的需求有關。如果我們希望查出來陽性的都是真病人,那就用核酸。如果希望不遺漏所有可能的患者,哪怕犧牲一些沒有感染的人的利益,那就用CT。核酸因為不夠靈敏會漏,CT因為太過靈敏,可能會誤報。

以下內容中的「患者」,指的都是有癥狀和肺炎表現需要做檢查的患者/受檢者(含流感等其他疾病),沒有特殊說明的話,都不是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患者。下文僅為根據目前新聞報道的簡化的定性描述,具體數字需要專業人士在平臺上公佈研究結果。

基本概念:

靈敏度是真病人中陽性的比例,特異度是真沒病的人當中陰性的比例。陽性預測值是查出陽性的人當中真病人的比例,陰性預測值是查出陰性的人當中真沒病的人的比例。

真陽性就是患病且結果為陽性,真陰性就是真沒患病且結果為陰性,這兩個我們希望多多益善。相應地,假陽性就是沒病,但報陽性結果,假陰性就是患病,但報陰性結果,這兩個我們希望越少越好。

如果是為了找到真正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那麼核酸陽性患者可以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是目前的確診試驗。陽性患者,目前從媒體的消息上看,幾乎認為假陽性很少。只要懷疑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查出來陽性的都認為是真的COVID-19患者,所以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很高。在沒有感染的患者當中,也不會測出現假陽性結果,沒有感染的人測出來基本上是陰性的,所以特異性(specificity)也很高。

另一個指標是靈敏度(sensitivity),就是真正COVID患者,測這個核酸檢查有多少是陽性的。目前認為在感染者中,由於種種原因(試劑質量、檢測手法等技術原因及疾病本身的規律),檢測出的結果並不都是陽性的。所以靈敏度不夠滿足需求,具體數字需要後續文獻確認。相應地,陰性結果中真的沒病的患者比例也很有限,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也不夠高。

所以如果我們要確診真病人的話,用核酸檢測就是可行的,如果一次測不出結果,就兩次三次重複測,這樣有一次真陽性就可以把患者納入監控範圍。但這在試劑盒和工作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並不現實。

醫生通過患者的CT檢查特殊表現和臨牀表現,足以作出一個臨牀診斷,不需要核酸測定。但是,這種情況下,還要和需其他病毒感染造成的肺炎相鑒別這個季節本身就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季節,比如流感、其他社區獲得性肺炎等都很多,甚至比COVID-19的患者多得多。如果把CT的特殊改變作為臨牀診斷的重要標準,帶來的就是,陽性預測值下降。CT檢查陽性,胸部影像有異常的患者中,也可能帶進去許多其他病引起的肺炎患者。相應地,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熱患者也可能感染了其他病原體,所以假陽性會增多,特異性降低。但是,相應地,用CT檢查提高了對真患者的靈敏度和陰性預測值。

如果我們把沒有感染的人因為假陽性都隔離了,那麼,把假陽性患者和真陽性患者放在一起隔離,患者之間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這個問題需要注意。

下圖是一個對幾個概念的描述:

在牀位和醫療資源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這個臨牀診斷的標準雖然增加了誤診幾率,隔離了許多不是冠狀病毒感染的人,但能防止漏診患者,對疾病防控和最大限度登記可能的患者,是非常有幫助的。

就像我們的消防報警器太靈敏,就會報假警,太不靈敏,真著火了也沒反應一樣,靈敏度和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在技術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得兼。僅靠手頭的技術水平,我們很難讓陽性都是真陽性,陰性都是真陰性。

此外,這篇回答裏並沒有精確定義一般的受檢者(患者)的人羣特徵,比如,我們找發熱的人、胸部影像異常的人、有密切接觸史的人,不同的受檢人羣本身患病的幾率也是不同的如果受檢者的表現非常特異,我們挑出來建議接受檢查的患者患病率本身非常高,沒病的人很少,那麼出來的結論,和受檢者中有一半是流感的情況,當然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技術手段相同,最後靈敏度特異度的數值也是有差異的。

這種情況下的診斷標準,取決於我們診斷的目標場合,以及設施、人力、經費等經濟成本。如果想儘可能不漏掉患者就用靈敏度高特異性低的。但是為了防止假陽性患者交叉感染,臨牀確診患者需要單獨隔離,這個條件還是很難做到的。


一般來說CT敏感性高,特異性差,而覈算則相反


就好比你目前放了一坨東西

你看著是巧克力色的,你嘗了一口是巧克力味兒的,結合既往喫到過同類的巧克力經驗,所以你判斷很高的概率是巧克力。

就好比醫生通過ct看這個肺有大面積的陰影,根據臨牀經驗判斷是病毒感染的癥狀,結合武漢接觸史,所以判斷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但事實上是呢

你這個東西只有送到了實驗室,它化驗出來是可可脂,才能證明是巧克力。它有可能是代可可脂做的,也有可能是巧克力味兒的屎,你是喫不出區別的。

這個實驗室檢測的過程就是核酸實驗。

結合臨牀來談,冠狀病毒除了這次的新冠之外,還有SARS,MERS和埃博拉。另外的話,每年的這個季節還會有多種的流感病毒這些病毒感染的前期癥狀類似,累加到肺部癥狀的話其實影像學也看不出明顯的差別。這才需要做核酸實驗來確診


華中科技大學一位教授也向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總指揮部提交了《關於推薦以CT影像作為2019nCoV肺炎主要診斷依據的建議》。

建議理由中提到

「核酸檢測受限。核酸檢測試劑盒質量參差不齊,核酸檢測穩定可靠性尚存疑;核酸檢出率低,許多病例要重複2-3次檢測;很多病人咽拭子陰性但肺細胞灌洗液裏有病毒;目前等待覈酸檢測人數大大超過檢測能力,倉促上陣得出的檢測結果可靠性不高。」

—————————以下是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1,不是因為核酸檢測方法靈敏度不高,而是為了追求絕對的快速,所用核酸檢測方法基本上沒辦法按熒光定量PCR的MIQE(金標準)來操作,門把手那點痕跡都能成功檢測出核酸,因此靈敏度應該是沒問題的。

2,除了試劑盒,實驗條件和人員也是參差不齊的。

3,相對於CT的直接了當,影響核酸檢測結果的環節太多,一環扣一環,一步錯就步步錯。

4,我不是醫學從業者,不懂看CT,但也知道肺部病變有多種原因,除了病毒感染的,還有細菌感染的,支原體或衣原體感染的,這各種感染的CT檢查是否容易區別?考不考驗看CT的技術?有沒有那麼多技術好的醫學影像人員參與CT排查?不然可能有些病人並非是病毒感染的肺部病變,卻送去集中隔離,反而又交叉感染了新冠病毒。


理論上講核酸檢測肯定是要比CT精準的,畢竟病毒本身就是核酸加了個蛋白質外殼。現在覈酸檢測的假陰性問題主要可能是因為

1)需求太大,各種參差不齊水平的公司都上了,很多都沒來得及做混病毒檢測測試。實力強的公司的試劑盒會好點。

2)熟練的檢測人員現在奇缺,操作誤差也存在。

3)最重要的假陰性誤差其實是因為現在一般只測咽喉拭子樣本,但是金標準是需要咽喉和肺泡灌洗液的樣本都檢測陰性纔算轉陰。可是目前重症病人取肺泡洗液樣本既危險又困難,只有咽喉樣本就會有漏檢可能,畢竟咽喉沒檢測出來病毒不代表肺部就100%沒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