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劉徹謚號是孝武皇帝,我們一般稱呼為漢武帝。其他大部分皇帝的俗稱也基本都是朝代+廟號/謚號中的一個字。為什麼不叫漢光帝或者漢光武帝而叫光武帝呢?即使是劉備也一般稱為漢昭烈帝,也要加上朝代。


因為從秦朝立國到溥儀咽氣,光武帝這個謚號就用過一次,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簡稱漢光武帝,再次簡化就是光武帝,或者光武。

因這謚號獨一無二,且順口好記,朗朗上口。外加劉秀也是古代六位,在泰山封禪君王中的一位,這增加了後世人不少的記憶力。

劉秀兼開國皇帝、明君賢主、傳說故事、愛情故事、千古明言、泰山封禪、二八星宿、善待功臣、教子有方等因素為一身,使得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的一筆。

同時到了現代,諸多網友因劉秀生前的一些事蹟,編寫出了幾個稱號,這也為劉秀增加了不少名氣。諸如位面之子、大魔法師。

為什麼光武只用過一次,理由在於光這個字,在謚號裏很獨特。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其中劉秀的光,取能紹前業之意。意思是劉秀復興了漢朝。

古代歷朝歷代,王朝能復興的只有漢朝、晉朝、宋朝,以及慕容復心心念唸的大燕國,其他王朝都沒有被複興過。

而宋朝的復興,說是復興,其實只算是苟延殘喘一波,既沒有收復故土故都,又不能開拓疆域。

趙構稱帝後殺嶽飛,又向金國稱臣。死後送他一個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已經馬匹拍上天了。可就算謚號泛濫後,南宋大臣也不敢加一個光字,因為實在不配。

而慕容復心心念唸的大燕國(史稱前燕,顧名思義後期重建了很多次。)但不管是最強盛的後燕還是割據一方的南燕,都未能復興前燕的全部領土。

後燕開創者慕容垂,死後追封為世祖武成皇帝,南燕開創者慕容德,死後追封莊宗獻武皇帝

只有劉秀完成了復興漢朝,並繼往開來的不世偉業,所以光武帝名至實歸。

故古代也有定鼎中興唯劉秀,這一千古芳名,歷代君王無人可成為下一句。

——————————————————————————

古代歷史上,如光武這般獨一無二的謚號、廟號、稱號也有很多,不勝枚舉。

始皇帝就嬴政,其實始皇帝不算謚號、也不算廟號,是稱號。

高祖皇帝是劉邦,但劉邦謚號加廟號,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是錯誤用法,但這錯也是從古代開始錯的,不能怪現代人。

景帝一般指漢景帝劉啟,景帝這個謚號用的雖然用的很多,但劉啟這個景帝在歷史上很有名。七國之亂也是寫進教科書的歷史大事件,文景之治亦然。

比如昭烈帝是劉備,全稱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當然了,劉大耳、大耳賊,這在三國演義裏也是常出現的,很多人對此都有深刻的印象。

比如大皇帝就是孫權,全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不過現在的網友喜歡叫他大魏吳王、孫十萬,這也是名氣很大的一個歷史人物。

獻帝,指劉協,獨一份。劉協謚號全稱,東漢孝獻皇帝。劉協雖是亡國之君和傀儡,前半生如同提現木偶一般,但至少結局還算可以。

光文帝是劉淵,全稱是漢趙高祖光文皇帝。劉淵登基後,追封了劉禪為漢仁宗孝懷皇帝。

徽宗欽宗,合稱徽欽二帝,就是指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靖康之恥可以說是恥辱柱上的典型。

成祖,或者說永樂帝就是朱棣。朱棣原來的廟號為明太宗。因後期嘉靖皇帝登基後,涉及大禮儀之爭,抬宗為祖。最終定為明成祖文皇帝,全稱明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本身也是一代明君賢主,外加鄭和下西洋也是進教科書的偉業。

————————————————————————————————

而更多的君王,明明自己也很優秀,但死後的謚號太過普通,競爭壓力太大,沒辦法在羣雄薈萃的中國歷史上擠出頭。故而只能是誰優秀,誰出名。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這五位不用說,分別代表秦、漢、唐、宋、元(蒙古)五朝。

歷史上謚號武帝的君王,也都很厲害,單獨拿出來也都可以大書特書。但在劉徹面前,都稍遜風騷。故而很多人一想到武帝,便是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太宗一般指李世民,歷史上廟號太宗的,其實也有很多厲害的角色,可惜李世民歷史光芒太大了。

當然,太宗或許競爭壓力很大,但天策上將,則可以放心大膽的說,就是李世民。

(天策,星名,指傅說星。傅說,人名,指商王武丁時期的一位賢臣,死後化作星辰。武丁,商高宗,商朝最優秀的統治者之一。天策上將,為唐高祖表彰秦王李世民功績,特地獨創的一個職位。天策上將在設立之初,為唐朝文武百官、眾親王之首,僅次於皇帝和太子。)

(因為李世民是李淵二子,為除太子以外諸王之首。親王之下為三公,李世民兼任三公之一。而當時文官中最高官職的尚書令,亦由李世民擔任。天策上將的任命,也為後來的玄武門埋下了已經發芽的種子。)

仁宗這個廟號用的很少,除了劉禪之外,歷史上其他幾位能評仁宗的,都算有為之君。比如宋仁宗趙禎的仁宗盛治,比如明仁宗朱高熾的仁宣之治,以及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夏仁宗李仁孝等,這些都是史書上寫的清清楚楚的有為之君。

至少他們可以,說自己無愧君王之位,死後面對先皇也可以說自己盡職儘力了。

聖祖一般作為追封先祖專用,基本不會用在實權君王身上。但清聖祖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第四位實權君王。雍正朝敢給康熙加聖祖這廟號,也是藝高人膽大。

(愛新覺羅·玄燁,作為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可以說他是一位雄才英主,也是大清政權的穩固者。八歲登基,十六歲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承認鄭成功功績,驅逐沙俄,出征塞北。但他在位時間太長,子嗣太多,也埋下了九子奪嫡的禍患。)

文王武王直接等同於姬昌和姬發,這沒啥爭議,這兩位也帶有神話色彩。封神榜這部小說,直接把文王、武王釘死在姬昌、姬發身上,別人奪都奪不走。

煬帝就是楊廣。其實楊廣原來評美謚或平謚,再加廟號也沒問題的,可誰讓大隋亡了呢。

何不食肉糜,就是西晉惠皇帝司馬衷。如他這般,若是不生帝王家倒也可平淡過一生。

九妹就是宋高宗趙構,一句臣構言和冤殺嶽飛,足以傳世。

(趙構原本有親生兒子,但這孩子不到五歲就死了,之後由於趙構一直沒子嗣,被人懷疑趙構喪失了生育能力。而趙構在徽宗諸子中排行第九,故被稱作九妹。對於趙構,歷史評價也是兩極分化嚴重。趙構在某種程度上,是少數符合長壽、昏君、有為、勤儉、驕奢、等多種互相衝突特性聚合的封建君王。)

文帝可以是漢文帝也可以是隋文帝,這競爭的比較激烈。漢文帝是二十四孝之一的親嘗湯藥,也是文景之治的奠基人。隋文帝的開皇盛世,聖人可汗也是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存在。

(唐文帝李世民就別爭文帝了,讓給兩位老人家吧,太宗已經成他的專屬了。)

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也歡迎諸位知友添磚加瓦。

所以說,人生在世還是要留下一些厲害的事情,這樣評後人價起來就可以獨一份。即便不能獨一份,也可以力壓羣雄,一枝獨秀。

當然惡名也能傳世,俗話說一黑頂十粉,但還是要留下正面評價為好。

————————————————————

南唐後主李煜,雖說在皇帝這職業上他做的不盡人意,但在詩詞方面他獨樹一幟,也是名留青史。

說到女皇帝,那麼雖然歷史上有很多女性政治家,但登臨帝位的,只有武則天一人,其餘最多也只是如呂雉臨朝稱制,或是垂簾聽政。當然很多女性,其實也是名義上的太后,實際上的皇帝,只是沒捅破那層窗戶紙。

(北魏孝明帝突然暴死後,由於朝政不穩,孝明帝母親胡太后謊稱一位女嬰為皇子,將其推上了皇位。但很快胡太后便宣佈,改立臨沼王之子元釗為皇帝。因數日內連立兩帝,如此慌張的行為引起朝廷上下議論。北魏羣臣紛紛猜測孝明帝的暴死與胡太后有關,孝明帝岳父爾朱榮隨即起兵,半個月內攻克北魏都城,將胡太后與元釗送至黃河邊——沉河。

關於這位女嬰,是否算作女皇帝,史學家幾乎不予承認。後世基本認定,孝明帝死於母親胡太后的毒殺。)

當然厲害一點的,也可以另闢蹊徑,在第三產業上鞏固在後人心中的地位。

比如前秦世祖苻堅,作為少數死後成神的君王。他貢獻了好幾個成語,艸(通草)付應王、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垂韁之義。

而淝水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東晉一方雖然取勝並攻克山東、河南、巴蜀等故土,卻無力繼續與北方決戰,統一華夏。令人惋惜的,是東晉高層當時只知道浪費生命,每天只是清談佛老和內鬥(佛教和老子),根本沒把復興故土放心上。

世家之間互相傾軋,唯恐誰得勢了,誰就會倒血黴。

而一生未曾屠城,一心消除民族間矛盾與隔閡的一代名君苻堅。卻因此戰導嫡系部隊全被殲滅,再也無力約束管理剛剛統一安定的北方,歸附苻堅的北方諸族軍閥,立刻叛變苻堅,將北方再次拖入戰亂之中。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被宮女用被子捂死,直接導致東晉失去一位還算優秀的君王。他的繼任者司馬德宗是歷史上著名的癡呆皇帝,說話不利索,也分不清冷暖、不知春夏秋冬。東晉朝政直接被權臣掌握,最終東晉滅亡,劉宋建立。


因為謚「光武」的皇帝基本上獨此一家,即便有高仿號,也絕沒有其他人能在這個謚號的名氣上超過此人,所以基本上可以默認「光武帝=劉秀」。

因為我國有非常多的朝代,而謚號廟號又就那麼幾個,所以免不了就會重複,你有個世祖,我也有世祖,你有武帝,我也有武帝。這樣一來,不加上那個朝代作為區分,很容易就搞混。比如「武帝」雖然大部分人默認為是漢武帝劉徹,但畢竟後邊還有個開創之主晉武帝司馬炎,只說武帝免不了就誤會了。

就像我親身經歷過的那個樂子似的。

一個羣裏挺熱鬧在討論問題,看到一句「哎?宣宗這人怎麼樣?」有人回復說宣宗還不錯,我說宣宗都南遷了還不錯啊,他就說了,宣宗雖然棄地不少,可好歹政局穩定可算盛世啊。這時候跳出來一個說,宣宗確實不錯,只是命不好,要不是列強撬開了大門,他放中國各個王朝裏也算中上之君了。又一哥們說,可不是嘛,畢竟小太宗。最後問問題的那哥們怒了:住口!我們在說王運!


因為光武兩個字都是謚號獨屬劉秀,獨一無二,不會撞謚號,不加朝代大家也都知道光武是誰。

「師古曰:「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漢家之諡,自惠帝巳下皆稱孝也。臣下以滿字代盈者,則知帝諱盈也。他皆類此。」」

漢朝除開國皇帝其他皇帝都帶孝,諸帝的孝都是同義,沒有實際意義,所以他們其實是單謚。而後世為了區分是哪個朝代的武帝、明帝之類纔要前面加朝代。劉秀的光武是雙謚,不加朝代也知道是他。

也有說法帶朝代的比如漢光武帝,但是這樣太繁瑣。直接說光武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誰,特指劉秀。但是你說武帝人家就不知道是哪個武帝了,畢竟武帝,明帝啥的太多了。


《後漢書·光武帝紀》

《謚法》:「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光武這個謚號就是應劉秀而生,光就是中興漢家(復國)武就是結束戰亂,統一天下。所以劉秀既是中興之主亦是定鼎帝王。後世再沒有人做到他這樣,所以也不可能再有人謚號為光武。自然沒人和他爭,是因為掙不來啊。

應劭曰:「禮諡法『威強叡德曰武』。」

《謚法》曰:「照臨四方曰明。」

劉徹的謚號是武,劉莊的謚號是明。


針對評論裏一些評論,我說劉秀是雙謚不是因為奇怪,是因為隋唐前稱呼歷代帝王都是稱呼謚號,劉秀的謚號就是光武,不用加朝代也知道是誰。後世可以稱呼劉徹為漢孝武帝,漢武帝,稱呼劉莊漢孝明帝,漢明帝。也會稱呼劉秀漢光武帝,光武帝。但不會稱呼劉秀漢光帝。因為光武兩個都是謚號不能省略。但孝字可以省略不提,因為漢帝孝字同義,比如劉莊,其實他的謚號就是明。也不用再加上朝代,只說光武大家都知道是誰,武帝明帝等就未必。畢竟還有魏武帝啊啥的。

ps:古人最愛稱呼劉秀就是光武兩字,這點可以從古籍裏就可以看出來,而不是漢光武帝。


一般情況下,說歷代皇帝有以下幾種:

1/直接說不會認錯人的:

武王不可能被主流理解成姬發以外的人。

文王就是姬昌。

始皇就是嬴政。

霸王就是項羽。

光武帝就是劉秀。

昭烈皇帝劉備。

有的是歷史獨一份,嬴政,項羽,劉備。

劉秀就是屬於這類的,除了他沒人叫光武帝。

有的是歷史上雖然有一樣的但是過於深入人心,一說就是他。比如康熙,和他一樣叫聖祖的拉出來普通人都沒聽過,比如蜀聖祖王子晉。

2/日常認同度高,但是歷史上還有其他類似的名人。

太宗皇帝,普通人說指的就是李世民,基本上不可能理解成其他人。

但是一些歷史相關從業人員,或者是一些文化水平高一點的人可能會分不清楚。因為其他太宗也很有名,比如還有漢太宗,漢文帝劉恆。宋太宗,趙光義。

所以教科書上都會標唐太宗。

註:不考慮謚號和廟號區別

說謚號的話,還有煬比較類似,有南齊煬帝,南陳煬帝,金煬帝,但是都比不過隋煬帝有名。

3/不說誰都搞不明白的。

比如文帝,一大堆文帝你說誰呢?

武帝,漢武帝比較有名,但是魏武帝也深入人心呀。


西漢——原版

東漢——續作

蜀漢——官方同人

趙漢——毀滅原作精神的二次創作

成漢、南漢、北漢——票房慘淡的同人作品

陳漢(陳友諒)——網路同人大電影

剩下的漢——有人知道但不流行的同人圖

除開東西漢,蜀漢,最近有人玩梗的趙漢,你覺得一般人知道幾個?

別說他們連漢武帝叫劉徹都不一定知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