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之後生活的變化 堅持斷舍離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


  1. 斷舍離是否有標準:按照山下英子《斷舍離》裡面的觀點,物與人的最佳關係是周圍的物與當下的我是正好匹配的,沒有物品是因為過去的我或未來的我而留在當下的我身邊。從這個觀點出發,標準可能就是你的物品正好滿足當下所需,不多不少。應該是並沒有絕對數量上的標準。例如,一個女女生擁有30件衣服,另一個女生擁有50件衣服,但是因為她們生活地的氣候、她們的職業、她們的生活形態不同,可能兩個都是完美的斷舍離狀態,並不是說擁有50件的女生就得再扔掉20件纔算是達到標準。
  2. 無限進行下去會有什麼影響:就是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那種狀態吧,就是保留了極少數的物品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其他一些需求主動斷掉或者到別的地方去滿足。例如,我記得那個劇裡面演了女主的丈夫本來有遊戲機,後來在女主的影響下也扔掉了。這樣就不再玩電子遊戲了,這個愛好就沒有了。往好了說,可能徹底改變生活狀態,進而影響價值觀、人生觀吧。往壞了說,可能帶來生活的很不方便,以及與周圍人關係緊張(除非一個人生活)。
  3. 喜歡收藏的人斷舍離上癮:喜歡收藏的人一般都是在某些門類上收藏吧,不會是收藏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物品。我覺得一般開始斷舍離的時候,大家都不會把收藏品算在其中,畢竟和生活物品不同,扔近幾年買的衣服和扔二十年攢的郵票不是一回事。但是,到了一定境界,可能會突然看開,把所有的收藏品都送人、賣掉或者找到更合適的地方去保存。


舒服可能是唯一標準


沒有標準

自我感覺狀態很舒服的時候自然會停止(不是那種懶得管,東西放著不收拾到處都是的邋遢舒服狀態,是指的心靈上的,下班到家感覺輕鬆,換季收拾,每天衣物換洗不覺得累,工作生活上的煩心開始勇敢面對這種)

長期的影響就是活得輕鬆自在從容了,開始知道自己的真實需要,無論是外在的實物,還是內在的精神,至於其他的感悟,每個人的生活不同,感受是不同的,需要自行體驗了才知道


?謝邀

斷離舍這詞單品是有點叫人難過的

但你笑著品也未嘗不是種灑脫


家裡乾乾淨淨,幾乎不需要大房子。


可以斷舍離其他,把多餘的金錢時間用來做收藏。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狀態,會有不同的偏高,只要自己覺得享受,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


突然覺得原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 感覺心曠神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