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意義,不是作用,希望評價時帶入主觀經驗,經歷。讀書的時候已經思,悟內化為自己的部分,這時寫書評或讀完書的總結有什麼意義了?對個人,對整體?


寫書評的意義在於有自省的過程,可以從中帶來思考,觸類旁通。前幾天看過一本《文心》,寫了一篇書評,這是我的一個分享。

《文心》:讀書筆記和書評寫作的三點重要區別

二年前,偶然看別人的一篇文章,發現某平臺可以用手機碼字,簡便易操作。下載APP後,開始我的手機碼字之旅。剛開始的一年,斷斷續續更文;第二年寫的比較多,大約200多篇,多是一些碎碎念。後來,書讀的越多,越不敢公開發文;悄悄把之前寫的文章都私密了。因為不確定自己寫出來的文字是否對看的人有用。於是,開始嘗試著寫書評,將書中有感悟的內容摘抄分享,想著或許對看的人有用。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分不清寫「讀書筆記」和寫「書評」的區別,直到看了夏丐尊和葉聖陶兩位大師合著的《文心》,才發現我自以為寫的是書評,其實寫的是讀書筆記。

「有了指點方法的書,彷彿夜行有了電棒。」《文心》就是這樣一本可以給你帶來寫作指導的書,這是一本談論讀和寫的書。

如果你們的讀書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隨時有所見到,把見到的寫出來,就是你們的讀書筆記了。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使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

讀到什麼內容可以寫讀書筆記?

1.讀書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可以只著眼於字或詞。比如知道「所」字的意義,可以留意「所」字的幾種用法,歸納整理就是一篇有意義的讀書筆記。

2.喜歡讀小說的,可以留心小說開頭和結尾的多種寫法,也可以當做讀書筆記記錄下來。

3.讀了某篇文章,某首詩或詞,感覺其中有幾句是好句,能寫出好的理由,寫出來就是一篇讀書筆記。

4.如果閱讀的時候對書中的話有質疑,或與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證的時候,都可以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來。

5.讀書筆記寫作的格式通常為:摘抄書的內容、對摘抄的內容發表評論和感悟。

有的人會說,自己學識有限,寫出來的東西也許是別人說過的觀點。那也沒關係,只要不是抄襲,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寫讀書筆記的本意,就是為了記錄自己讀書時的心得感悟,以備將來查找備用,也是素材收集的一種方式。

「讀書筆記是讀書時的一種判斷,讀書筆記不需要修飾,已簡短樸實為宜。」

關於讀書筆記,百度給出的解釋: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

關於書評,百度給出的解釋:評論並介紹書籍的文章,是以「書」為對象,實事求是的、有見識的分析書籍的形式和內容,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從而在作者、讀者和出版商之間構建信息交流的渠道。書評是應用寫作的一種重要文體。

從字面釋義,不難看出讀書筆記與書評寫作的區別。

具體來說,書評寫作具備如下幾點:

1.寫書評就如同寫文案,如同銷售產品一樣;只不過銷售的產品是書,需要把書中的內容關聯起來,具有一定的邏輯性。

2.書評寫作要求寫作者具備較高的寫作功底,能最大程度展現書中價值,它需要作者在讀完書評介紹後,有購買慾望。

3.書評寫作時間相對較長,需要寫作者反覆修改,字數要求在800-1500字以上。

4.書評寫作的格式通常為:破題、引題、作者介紹、亮點解讀、結尾立意升華。

讀書筆記和書評寫作的三點重要區別:

1.寫讀書筆記,是從讀者的角度去寫;書評寫作是從銷售者的角度去寫。

2.讀書筆記一般是寫給自己看的,可以寫的隨意;書評寫作一般是寫給別人看的,需要有一定邏輯關係,把一本書的亮點寫出來推薦給更多人購買。

3.讀書筆記只需要記錄書中令自己感動,有想法有感悟的內容,寫作時間相對較少;書評寫作有目的性,需要就一本書的內容,蒐集資料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相對寫作時間較長。

當然,有時候讀書筆記和書評寫作的界限也不是那麼明顯,只不過寫作內容有所不同。兩者可以相輔相成。

《文心》從出版到現在將近半個世紀,用故事體裁寫了三十二節內容,涵蓋了修辭,語法,辭彙,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諸多與寫作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情節場景,對話交流等故事形態將讀與寫的知識,深入淺出道明。

最後,分享《文心》中的一段內容,結束本文。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對於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寫讀後感書評總結,裡面會有自己的思考,這也屬於是自己的創作,比較鍛煉文筆。身為讀者如果只會複述書中的內容,也不過是相當於復讀機和掃描儀一樣,比較浪費讀書的機會。而且寫下自己的感想,這也是在認識上有可能超越作者的機會,儘管我們大多數人讀的書,其作者要比自己優秀的多,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得失的差距就是超越自己和作者認識的機會,這也是寫讀後感書評總結的意義。如果有機會參加書友會相互交流,或者看看各大網站論壇的書評,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謝邀

就我本人而言。

寫書評和讀後感,有時候是圖書公司的朋友贈書,寫評論為新書做推廣,順便鍛煉寫作條理和邏輯。

有時候是遇到好書,非常想記錄些什麼,加深印象?哈哈哈。。總之有些書,看過之後非常有動筆的慾望,想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訴諸筆端。

還有一些書,就是我主觀上覺得寫的不好的,會寫東西吐槽。


#無問西東#

電影兩個多小時,真的好長,但不夠。

我總會在看完電影以後想寫下長長的觀影記,妄圖捕捉此時的心理,留放日後回味,順便也可以在日後的回看之後,發現自己心境的變化軌跡,我會在日後變成自己不喜歡的人嗎?抱著這樣的對自己的不信任已經度過了十餘載,但我好像還是那個自己,又好像已經比舊時再堅強自信了許多。

我從沒停下過對人生意義的思索,但我不知如何找個似我這般絮叨的人來討論思索。

還是常常在很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

無問西東,無問西東,但問自己。

我還沒問明白自己。

催淚啊,心裡激蕩久久不能平復,看到舊時中國的破敗與人民的自強不息,覆巢之下無完卵,是一個個烈士們伸出臂膀,託舉起了我們的民族氣節,也託舉起了我們的大國復興,稱一聲大國先驅不過分,慚愧幸福時代當下的我,無所作為,我深知自己淺薄,卻也還不知能做些什麼,好像能做的也就是做個有素質的公民,別事再說罷。


謝邀。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很喜歡回答問題。

我很喜歡寫讀後感,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喜歡寫讀後感了。

因為以前讀書的時候,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所以根本沒有心思和想法去寫一篇讀後感。

後來在讀書是因為想去讀書而讀書,我讀的書也都是自己想讀的,沒有目的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沒有報有任何學習的目的。雖然如此,但我也深刻體會到了,董卿說過的一句話:開卷有益,不管讀什麼書,都是有用的。

我發自內心寫的第一篇讀後感是《活著》,讀完那本書,我窩在被子裏哭了兩個小時,同學還以為我出了什麼事,哭完了之後還不過癮,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寫一篇讀後感,要不然對不起書裏的男主福貴。這就是意義。

第二篇讀後感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晦澀難懂,就像大部分讀這本書的人一樣,我從網上找到了書中人物的族譜,對照著讀。終於忍耐著看完了,不過到最後的時候也就不需要對照族譜看了,越讀到後面越順暢,因為快讀完的時候,你已經習慣了作者的筆法。而最後讀完了之後,結局讓我覺得很空蕩,是一個神奇的結局,所以又覺得無論如何要寫一篇讀後感吐槽一下這本書,但是讀完這本書帶給你的成就感的,確是有的。所以這又是一個意義。

有的時候做一件事有沒有意義,不是主觀目的定的,。想寫讀後感就寫,不想寫就回味一下書本里的內容。一件事情有意義,並不是它能給你起到多麼大的作用,如果說你寫讀後感,你會覺得開心,那這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意義就是,你知道會有意義


一直以來我都有寫讀後感以及觀後感的習慣

其實我不太清楚寫這些會對自己的文筆或者寫作啥的有什麼益處,沒有什麼目的性去記錄,只是很喜歡每當不經意間翻到自己曾寫下的這些東西看著就很開心呀!!!像是一種回憶,你會回想會知道自己曾對那本書那部電影有過某種感覺和思考,會欣喜會開心呀!這與我而言就足夠了~


對於我而言的意義,應該就是不讓自己遺忘。在看一些電影和書時,我會產生很多的想法。如果不及時的記錄下來,可能過了幾天,幾星期,我就會忘了自己的感悟。再過久點,可能我連這本書或這部電影都會忘。所以,為發生過的事留下點印記,是我寫影評和書評的原因。但是從中獲取到的,也有很多。有些想法,寫下來和腦子裡想還是不一樣的。寫下來會在寫的過程中越想越多,而在腦子裡想就只是過一遍,極其容易忽略一些細小的點。僅是我自己的看法。


小說家為什麼要寫作?故事不是已經在腦中內化、形成了?

詩人為什麼要寫詩?情感難道不是已經生成?語句已經經過腦海?

如果不能否認小說家與詩人的創作,同樣無法否認其它類型作者的創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