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還能用多久,是個哲學問題。最簡單就是儲採比。儲採比是用探明可採儲量除以年產量得到的商。根據2016年6月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中國的儲採比為11.7年,全球為50.7年。

美國學者哈伯特在1949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鐘形曲線,成為早期石油峯值理論的核心。大意是說石油生產的峯值遲早會到來,一旦峯值過後,石油生產會不可避免進入持續而不可逆轉的衰退,直至最終可開發的資源面臨枯竭。

但是,該理論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有巨大的漏洞。經典經濟學原理認為,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隨著需求持續攀升,油價會維持在上升通道,進而使得越來越多的地下資源具有開發的經濟性,因此人類永遠不會耗盡地球的最後一滴石油。但是很多當代研究者認為該理論沒有充分估計到技術進步可能帶來的變化。現下最典型的例證當屬頁巖油氣,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美國發生的頁巖革命,已經在10年間將該國的進口依賴度降低了一半,並且大幅度地修正了已維持半個世紀的既有油氣貿易格局。美國國會在討論是否解禁石油出口,這在幾年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進一步拓展石油儲量,人類手中可以打的王牌除了頁巖,還有加拿大的阿爾伯達油砂,委內瑞拉的奧裏諾科重油以及北極地區,更不要說巴西海盆、裏海、南中國海、幾內亞灣這些已經如火如荼,而且潛力仍舊巨大的區域。當然,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石油終會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替代。有句話叫做:石器時代的結束,並非由於人類耗盡了石材。石油也是一樣。

我目前在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之一,首先煤炭時代 很多人擔心煤炭還能用多久之類的,但是現在呢?煤炭價格寒冬,儲量過剩。 很簡單我們的勘探開發技術在不斷革新,隨著發展,會發現並且採掘到很多的能源,很多是之前不知道在哪的。 然後咱們都說不準以後的能源結構,但是重污染低效率的能源勢必會被淘汰, 倫敦之前也是燒煤的哦···

未來也許回事混合動力、電動能源車的天下。 石油雖然短時間不會像煤炭一樣,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將會勘探到更豐富的石油資源,並且將其開採出來。沒事可以看看石油圈(oilsns資訊)舉個栗子:現在我們勘探的活動範圍的陸地或者淺海地區,而廣袤的深海海底卻少有踏步,國外石油公司比咱們技術先進,進行了很多嘗試。 深海那是一片神祕 位置的廣闊範圍, 也許未來人類將發現儲量更驚人的石油資源。

工業節能、核能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等等進步這麼快,我們的能源結構正在朝著更清潔環保的方向發展,未來石油的影響力也許不會非常高,近期聯繫報道的國內成品油供大於求新聞相信你也看過了。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太杞人憂天了。我的答案在開發出新能源之前,之前還能用100年,至少!隨著開採技術,勘探技術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多的新油田被發現。
我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全球的石油儲備是多少?


已探明儲量還能用50年左右,未探明的部分主流觀點認為地球上尚未勘測到的石油大概根已勘測到的儲量相同。當然,鑒於人類對海地和地底的研究幾乎為零,現已探明即為所有或者只是冰山一角都有理論可能。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石油的開採難度已經越來越高,頁巖油之前也知道,但因技術和經濟限制不便開採,近些年隨著油價上漲(現在是在跌,但尺度拉長一些總體還是上漲的)以及技術的進步,已經屬於可開採資源了。得益於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的工業在近幾十年內得到了飛速發展,但近些年來卻已經有疲態顯現。未來石油的勘探開採技術發展能不能趕得上消耗速度還是一個未知數,至少作為一個材料學出身的工科狗我不看好。

但如果地球上只有目前所探明的石油,供給世界50年是不可能的。一種資源的社會供給量在儲量豐富的情況下和稀缺的情況下是不一樣的,哪怕30年內全球年消耗量不變,30年後供給量會大幅下降,40年後人類或許將不得不拋棄石油作為能源的屬性。因為隨著總量的減少,礦井數量也會減少,隨之產量會減少,各勢力的危機意識也會增強,限制會增多,能保證現在的一半已經是不錯了。畢竟,50年後的事情可以交給更具智慧的後人,十年二十年後的巨大危機必須當代人開始著手解決。

其實就目前來看,隨著風能水能地熱能潮汐能太陽核能的發展,三十年後人類或許可以擺脫石油作為能源的依賴,當然並不是說就可以萬事大吉,風能太陽能的超低轉化率,水力發電對生態的巨大影響,核電站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可控核聚變的遙遙無期(核裂變原料儲量其實並不怎麼豐富),至於潮汐能和地熱能現在基本是個理想。更別說電能的大規模使用帶來的蓄電污染的問題了,當然,在迫不得已不計成本的前提下是可以強行續命的,更何況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不一定能解決,但肯定能減少影響。

人們最應該擔心的其實是無法擺脫石油在材料工業裏不可或缺的影響,至少暫時沒有有明確可行性的方向,不像鐵銅鋁這些金屬材料開始回收再利用,成本高但至少可行,能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目前對石油的利用,基本都是單向的。


我認為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石油勘探以及開採技術的發展速度,甚至還包括超級計算機處理能力等相關技術的發展情況。大家在看新聞中的數據時經常會看到例如「世界探明石油儲量可再用54年」這樣的報道,這是因為現在的勘探技術水平有限,只能發現這麼多石油儲量,而具體在地球更深的地方還有多少石油,這還是一個未知數。目前勘探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製造地面震動,然後使用大量感測器接收地下反射回的波來分析地底的底層結構,從而分析石油的儲藏情況。在我看來,這項技術可提高的餘地還非常之大。從設備角度說,感測器的靈敏度,感測器的數量級等都會影響到勘探所能達到的深度以及清晰度(解析度)。處理解釋方面,方法上的技術突破也是日新月異。在數據處理方面,9公里深度、680平方公里的一份三維數據在天河一號上要用約40個小時的處理時間,如果勘探設備水平提高,數據的深度、廣度也會更高,當然需要更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

現在我們無法知道準確的答案,但肯定不會是某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宣傳的那樣只有幾十年了而已,因此不用過於悲觀。有些專家猜測已發現的約佔總儲量的80%,有些則認為發現的連總量的一半都不到。也許當人類的勘探技術可以輕鬆覆蓋整個地殼的深度時,我們才能準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