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結構,即用自身結構來抵抗地震的作用;

隔震結構,是利用隔震措施或者隔震設備將地震作用進行減弱,消耗,使結構受到的地震作用大幅度降低。


大二搬磚的,淺顯說一下自己的認識。

地震對於一般建築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效為各樓層受水平、豎向可變荷載的作用,即所謂的地震荷載。抗震結構一般是採用加固節點、提高建築結構整體性、增加建築整體剛度的做法,使建築在受到地震荷載作用下不至於發生過大的變形導致結構失效,房屋坍塌。地震所產生的能量在建築構件的變形中被消耗。

而隔震結構,一般採用在地基或層間加裝隔震橡膠支座、阻尼器等方法,使地震的能量在支座材料的變形過程中被消耗,只有很少的能量傳遞給上部樓層。以減小上部樓層的地震響應。

最終兩種結構在地震中的形態是不同的。前者,可以想像為鋼尺一端固定,用手去撥另一端。後者可以看作建築只在水平方向平移。

總之,兩種結構在原理和基礎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具體知識還沒學到……僅僅說一下淺顯的認識。


抗震: 損傷存在於每一個構件中隔震: 損傷絕大部分存在於隔震層抗震是所有構件分散式耗能,隔震是隔震支座集中式耗能
我從能量的角度來談談抗震與隔震區別吧。

首先,要明白地震發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現象,地震釋放出的能量以振動的形式傳遞到地表。某次確定地震,地面確定的一點處,確定質量建築物,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可以認為是恆定的,結構物接受到這部分地震能量會引起結構自身振動。

一、抗震結構地震能量=結構動能+結構塑性耗能+結構彈性勢能地震輸入結構地震總能量值確定,這部分能量在結構上的表現形式是:1.左右搖擺(動能);2.樑柱等構件開裂(塑性變形——想像拿一根鐵絲左右搖晃會發熱);3.結構彈性勢能(與拉橡皮筋相似)。抗震結構以加強結構構件的方式通過自身能量損耗來消耗掉地震能量,並保證結構不發生重大破壞,抱枕不倒塌。類比也就是我們左右掰一根鐵絲,起初用一根比較細的鐵絲幾下就掰斷了,換一根粗點的就不會那麼容易就掰斷了。二、隔震結構

地震能量=結構動能+隔震層塑性耗能+結構塑性耗能+結構彈性勢能

隔震結構通過在地面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一層剛度很小柔性隔震層,在地震下隔震層會發生大變形(類比彈簧串聯原理,兩根剛度不一樣的彈簧串聯,誰弱誰變形大,人善被人欺),消耗大部分地震能量,傳入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就很少了,地震發生時上部結構多數還處於彈性狀態,結構不會發生破壞。

直接上GIF

再附上書里的一段話(Naeim F, Kelly JM. Design of seismic isolated structur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John Wiley Sons; 1999 Mar 25.)


簡單來講,抗震結構屬於「硬碰硬」,用結構的強大剛度來抵抗地震的破壞;而隔震結構是利用隔震層的耗能效果來抵抗地震作用,兩者的原理不同。
隔震技術就是在建築下部,通常為地基處裝隔震墊,在地震來的時候讓上部結構產生類似於平動的效果,當然要在建築的周圍設置隔震溝,這樣才能起到隔震的意義。抗震結構當然也就是抵抗地震,這主要是依靠結構材料的強度以及結構構件的布置。
減震與隔震屬於消能減震技術具體應用於工程抗震。
很少有說「隔震結構」,隔震的原理倒是很簡單,就相當於在建築物下面安裝了一個彈簧,用彈簧消抵地震作用力(不管是橫向的還是豎向的);抗震結構就是建築物的骨架,正規的設計和施工環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論採取哪種結構都必須符合抗震要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