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過這個問題。從小到大我一直很害怕面對別人氣勢洶洶的樣子。以前很多時候我選擇的是沉默和避免衝突。這樣子做緊張場面雖然戛然而止,但是我的心裡是不舒服的 ,因為一方面我在氣勢上就輸給別人了,對我而言就屬於兩軍交戰,戰還沒打,軍心就不穩。如果是在與他人競爭,信心都沒了還談什麼做到最好。另一方面會讓別人認為你是個好捏的軟柿子,除非你的內在能力突出,難免會被輕視。要知道人都是欺軟怕硬的,確實虛張聲勢可以暫時唬住對手。

長期以來,我陷入了被他人的言行影響以及自我提升極度不自信的惡性循環。當然我也不是天生就這樣,跟家庭有一定關係,原因就不細說了,現在我也在不斷改變。不過我最終還是認識到解決這種問題的關鍵不是別人還是在於自己。你知道人這輩子最難弄懂的問題是什麼嗎?就是自己想要什麼。這與自己需要什麼是不一樣的。馬斯洛需求理論知道嗎?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帶著目的性的。你可以查查並分析想反駁氣勢洶洶的人這種需求屬於第幾層次需求。很多時候容易被別人的話挑動心弦就屬於這種。在我看來這是自我感覺良好不足導致的。而自我感覺良好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結果,應當是真正對自己、他人、乃至社會做出些貢獻後附加產生的感覺,因為單純反駁或比較他人產生的優越感(屬於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種)就跟看爽文的感覺是一樣的,什麼都沒有改變,沒什麼實際用處(當然,可以解壓)。而像是很多人追星、養生、買奢侈品、刷抖音等等,這些就屬於追求消遣性的自我感覺良好(沒有貶低的意思)。所以你可以發現我們實際上是有很多需求的,你只是需要從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而不是單純的自我感覺良好,換言之找到對自己人生和社會而言意義重大的那個。始終在心中堅定這個目標,那麼接下來我們所做的一切犧牲不過都是達到最終目的手段罷了,我敢保證放長線釣大魚最後附加的自我感覺良好勝過一切(當然過程中累了還是可以休息的),所以反駁那些人真的有必要嗎?除非只是達到某個遠大目標的手段。

而如果我們真的把反駁他人作為實現一個目標的手段,那麼此行為可以幫我們的到什麼實際的收穫呢?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與他人交流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思想,我知道題主的意思是不想被他人的氣勢洶洶傷到自尊心。確實如此,沒有人應該因為合理立場的不同而受到他人的責備,但是對話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好的對話者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我的建議是剝離他人一切主觀偏見,分析其觀點中客觀實在的部分,用事實和分析反駁他人。比如引用偽女權對最近綠地集團事件的一句評價:「她追求了自己的幸福,就算做了那種事又怎麼了?為什麼只盯著女主角不放而不說那位高管。說到底還是歧視女性」。首先聲明,這種事我的主觀看法是無論男女,出軌可恥。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其中的主觀偏見和邏輯錯誤?沒錯,偽女權認為出軌是追求幸福的表現,同時把出軌可恥的本質問題移向了只批判女主角而忽視高管的男女歧視問題。好一招混淆視聽,移花接木。如果不剝離對話者的主觀偏見和邏輯錯誤,光是面對戾氣滿滿的質問,就會讓人亂了陣腳。所以不要太相信他人,尤其是網路上的東西,自己分析外界觀點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交流的目的一方面就是獵奇不同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學習更先進的思維方式。因而我們要更能分辨出他人觀點中哪些東西是自己要的,哪些是應該丟棄的。以及他對你說這些話帶著怎樣的目的性。至於他的話帶著多大的氣勢洶洶這都不重要,是陌生人其目的就是震懾,是熟悉人十有八九是情商低。大家都是成年人,用情緒威脅別人不算什麼高明和成熟的手段。畢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任何人都可能是工具,單純地氣勢洶洶和反氣勢洶洶都挺幼稚的,我們的世界只看結果,過程再牛逼哄哄失敗了又有什麼用?


如果是三四個人,人很少的小團體,你可以不理睬那個人的發難,繼續保證不尷尬的跟旁邊人有說有笑,冷落他,如果他繼續鬧,使得別人都停下來看著你們,這時候最好別做多餘的動作把別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要是我我會和其他人一起盯著他看,不說話,製造一種尷尬的氣氛,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你,可能臉皮薄的人就會自己打圓場結束髮難。如果他還是繼續,你可以等他把話說完,應付幾句然後反問他幾個有關的問題,一般人會愣住,然後趁現在笑著轉移話題活躍氣氛,那個人就會很尷尬,下次應該就不會輕易發難你了
謝邀。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如果他是有心的,那你也咄咄逼人就可以了。


等待更好的回答,我也想知道
我也好想知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