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問題,在你的專業/行業內,你最鄙視的人是什麼樣的?


郝季仁

維納控制論引入中國後,因為各種原因,翻譯者並沒有署上真實姓名,而是使用了「好幾人」這個諧音,後來這個詞被用來指代默默奉獻、姓名不為人所知的前輩們。

每一位為學科做出貢獻的前輩,無論是姓名被萬人傳頌,還是淹沒於歷史之中,都是我這個初學者所崇拜的人,向您致敬。


劉慈欣,我想來想去都是他哈哈哈哈哈

脫坑,而且是跑去寫科幻了。


有一座橋,打破多項世界紀錄,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在建設過程中前後實施了300多項課題研究,發表論文逾500篇(科技論文235篇)、出版專著18部、編製標準和指南30項、軟體著作權11項;創新項目超過1000個創建工法40多項形成63份技術標準、創造600多項專利(中國國內專利授權53項);先後攻克了人工島快速成島、深埋沉管結構設計、隧道複合基礎等十餘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帶動20個基地和生產線的建設,形成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建立了中國跨海通道建設工業化技術體系。

這座橋的名字叫:港珠澳大橋。

其建設歷程如下:

1983年,香港富商胡應湘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珠海的伶仃洋大橋。

1989年,珠海市政府首次公佈伶仃洋大橋計劃。 1992年,根據中國高速公路網的規劃制定,沿海高速公路銜接伶仃洋大橋。

1998年,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伶仃洋跨海大橋工程項目。

1999年至2002年期間,伶仃洋大橋工程項目擱置。2003年,伶仃洋大橋項目被港珠澳大橋項目取代。2004年,港珠澳大橋前期協調小組成立,全面啟動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2005年,港珠澳大橋確定採用Y型線路,大橋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2006年,港珠澳大橋工程項目完成環評。2007年,港珠澳大橋三地落點位置確定,分別為香港大嶼山石散石灣、澳門明珠點和珠海拱北。2008年,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報告通過專家評審。2009年,中國國務院批准建設港珠澳大橋。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

2010年8月3日,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拋石出水。

2011年5月15日,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首個大型鋼圓筒完成振沉;2012年12月16日,港珠澳大橋主橋墩開鑽。2013年5月7日,港珠澳大橋首節沉管在水下對接人工島埠;6月3日,大橋首個承臺墩身整體安裝到位;6月21日,大橋首個整體埋置式墩臺安裝完成;7月30日,島隧工程首節180米標準管節完成浮運安裝;12月3日,大橋首片組合樑架設完成,橋樑施工由下部結構轉向上部結構進行。2014年1月19日,港珠澳大橋深海區首跨鋼箱梁架設成功;8月19日,大橋島隧工程第12節海底隧道沉管安裝成功,工程建設推進至隧道最深處。2015年1月8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青州航道橋主塔成功封頂;2月3日,九州航道橋206號墩上塔柱整體豎轉提升完成,為中國國內首次採用整體豎轉提升的方式安裝上塔柱;青州航道橋56號墩索塔「中國結」結形撐首個節段吊裝成功;8月23日,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首座鋼索塔完成吊裝;9月6日,港珠澳大橋208座海上墩臺全部完工;11月22日,九洲航道橋段主體完工。2016年1月28日,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橫琴北互通至洪灣互通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月28日,大橋所有橋墩和人工島主體工程完成;4月11日,青州航道橋合龍貫通;6月2日,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最後一座鋼塔完成安裝;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全線完成合龍;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工程全部貫通;12月28日,港珠澳大橋拱北隧道首層導洞貫通。2017年3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後一節沉管安裝成功;3月26日,沉管隧道最終接頭鋼殼混凝土澆築完成;4月10日,珠海連接線拱北隧道貫通;5月2日,島隧工程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在伶仃洋主航道吊裝下沉對接完成;5月22日,海底隧道最終接頭安裝成功;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12月28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面鋪裝完成;12月31日,88輛大巴車和工程車開過港珠澳大橋。2018年1月1日,港珠澳大橋全線亮燈,主體工程具備通車條件;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成交工驗收;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公路及各口岸正式通車運營。/來自百度百科/

港珠澳大橋建設完成後,收穫了無數的榮譽。

然而,它收穫多少榮譽,就表示它的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難。

每一項榮譽背後,都是建設團隊用智慧和汗水換來的。

而這座大橋的總工程師,是一個已經年過花甲的小老頭:林鳴。

抱歉,說是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還不準確,應該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部總經理、總工程師。

在剛開始建設這座大橋的時候,我們沒有相關經驗,沒有相關技術,甚至很多關鍵設備我們都沒有,世界最好的技術掌握在一家荷蘭公司手裡,但人家張口就要15億。

沒辦法,林鳴只好帶領團隊自主研發。

沒有經驗,我們創造經驗!

沒有技術,我們更新技術!

沒有設備,我們生產設備!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最終,林鳴團隊或者說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歷時14載,耗費1269億,終於讓這座總長55公里,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座城市,設計使用年限120年的世界大橋屹立在珠江口岸,成為中國人的驕傲,成為世界橋樑史上的奇蹟,也成為全球橋樑再難逾越的巔峯。

提及當初的困難,這位滿頭白髮的總工程師笑著說:被逼的。

僅僅三個字,道盡了背後無盡的艱難困苦,道盡了建設團隊在建設過程中的無數次向未知發起的挑戰。

從47歲到61歲,十四年間,瘦了四十斤,從一個壯年大叔變成了一個花甲老人。

林鳴一生,轉戰多座大橋建設,真正的四海為家,為祖國的基建事業灑下無數汗水。

他說:橋的價值在於承載,人的價值在於承擔。

有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港珠澳大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在影片最後,看到這個瘦瘦的小老頭迎著朝陽奔跑在港珠澳大橋上的時候,很多土木學子當場淚目。

林鳴如此出名,只是因為港珠澳大橋一炮而紅。

除了林鳴之外,還有無數的工程師和工人奮戰在國家基建的一線。

21世紀人類新建的世界前100名高橋中,中國有90座。(來自央廣網)

2019年全國新增高鐵里程超4000公里總里程突破3.5萬公里

截至2019年,中國公路總里程已達484.65萬公里高速公路達14.26萬公里,居世界第一。

中國現有公路橋80萬座,鐵路橋20萬座,總量100萬座,數量世界第一;

通信基站500多萬個的覆蓋量,是美國的20多倍,數量世界第一;

地鐵通車裡程3095公里,總里程世界第一;

高層建築有34.7萬幢,百米以上超高層6000多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

還有無數個超級工程正在建設中……

但是其實,

哪有什麼基建狂魔,只不過是無數工程人辛勤付出了結果。

在此,要向所有投身祖國建設的工程人們道一聲:

辛苦了,中國工匠們!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種花家!

中國,加油!


我崇拜的人應該是,熱愛且在這個領域持續耕耘、默默付出的人,而無論這個人是地位很高的,或是普通的工作人員。


有專業的水平,有真本事真學問,而不是被吹捧被包裝出來的名頭,淡泊名利,真正為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和前途努力的人,能夠真正希望這個行業能為人服務,而不是從私慾私利出發的精緻利己主義者,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不沉淪於世俗也不受世俗慾望的驅使。——我是個心理諮詢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