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一下,大家要看盡量看後面的,有質量有爭辯起來的帖子全踩下去了(是誰就不說了)總之要看盡量看後面的,前排打嘴炮刷段子居多。這是正常點答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235778/answer/922439734鏈接附上(原問題)最近搜一下知乎,發現大多數答覆都是朱棣不如李世民。但問這些人李世民比永樂強在哪裡,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失望之餘,自己搜了些史料,發現唐太宗不論文治也好,武功也好,還真不如明成祖做的實在。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麼多人說唐太宗比永樂強呢?願聞賜教!


題主引戰實錘,各位沒必要回答了。

哦,我投貞觀。


說朱棣不如李世民是因為這倆完全就不是同一類皇帝,拿貞觀和永樂比毫無意義。

朱棣是標準的二代,明朝的起家跟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而李世民是李唐的開國者之一,光憑這一點就已經沒有比較的餘地了。

李世民破薛舉,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重創劉黑闥,打下大半個李唐,這都是李世民繼位前的。至於抓頡利可汗回長安跳舞,擊敗薜延陀、回紇、高昌、龜茲、吐谷渾,開創貞觀之治啥的,那都是後話了。

朱棣從他侄子手裡接手過大明的時候,明早已經在重八治下一片欣欣向榮了,老朱留給他孫子的底子無比厚實,朱棣只是錦上添花,再進一步。

從來只有拿朱元璋和李世民對比,朱棣出現在對話中屬實突兀。除非陳友諒和張士誠是朱棣消滅的,不然就像別的回答說的一樣,純屬越級碰瓷。


朱棣是這樣評價的: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冑,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範》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朱見深是這樣評價的: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成祖的後代都覺得成祖不如唐太宗,你………………


唐太宗事實開國,明成祖是二代。

唐太宗是漢人王朝第一次統治蒙古地區,明成祖只是重創蒙古。

唐太宗貞觀之治是古代文治巔峯,明成祖則開創了宦官特務輔助治國,也是巔峯。

這是題主的問題:「最近搜一下知乎,發現大多數答覆都是朱棣不如李世民。但問這些人李世民比永樂強在哪裡,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失望之餘,自己搜了些史料,發現唐太宗不論文治也好,武功也好,還真不如明成祖做的實在。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麼多人說唐太宗比永樂強呢?願聞賜教!」

加粗的部分概括一下:別人說唐太宗比明成祖強,給不出理由。但是題主蒐集史料,發現了明成祖比唐太宗強。

然後題主的理由呢?就是「史料」這兩個字嗎?


唐太宗更偉大。別說朱棣,朱元璋和李世民比都不夠看。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寫的還不夠詳實?貞觀之治,唐朝的成就用了多少大章不記得?

九年義務教育的課本代表著史學界公認的看法。唐太宗捧上天,文治武功法律制度經濟科技文化藝術所有!捧上天!中華民族最高光!朱元璋專制獨裁,錦衣衛特務統治,朱棣朝貢貿易落後,勞民傷財不可持續,寫的明明白白還來問?敢問您當年的歷史課成績?

這位在提問裏寫求大家賜教的提問者,拉黑了我不讓我說話,那我就再掛你一次。

求您了,好好重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好嗎?開元盛世是中華民族的巔峯。貞觀之治是治世的巔峯,也是民族尊嚴的巔峯。隋煬帝作死,大隋四千萬人口四去其三,太宗起兵時天下已經打成一鍋粥,遍地狼煙,生靈塗炭,如果沒有太宗短短六年統一全國,人口能不能剩下一千萬都是問號,當時突厥不可一世,沒有太宗,有沒有華夏都是問號。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人口從一千萬恢復到兩千萬。你以為他是神,能讓女人瘋狂生,把人口翻n倍?把人口翻了一倍,這就是神知道嗎!人口問題,去找千古罪人隋朝楊廣知道嗎?太宗不是神也真的是神,李唐建立,所有硬仗都是太宗打的!整個北中國,是太宗蕩平的!只用了六年!貞觀年間開疆拓土,華夏版圖達到九百多萬平方公里!!!幹掉了讓北周稱臣,兵圍雁門關搞得隋煬帝嚎啕大哭的突厥!在華夏最危急的時候保衛了華夏文明,一手締造了開明開放蒸蒸日上的大唐!太宗萬古不朽!


讀初中時候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定義是恢復漢唐之強盛。

《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5]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昭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4]

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劉邦),神武同魏祖(曹操),年雖少,命世才也。」[32]

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亙古而來,未之有也。」[33]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羣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34]

白居易:「聖人有作垂無極!」[35]

周世宗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36]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37]

範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於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38]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39]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太宗之從諫近乎聖。」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40]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41]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於是乎藉兵於府,置將於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於府,則將無內專之權;處將於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42]

程祁:「太宗舉兵五年,定海內,率天下於仁壽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而已。任於仇讎,起於疏遠,委之以政,責之以功,諫無不從,謀無不獲。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驕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為千百年之基也。」

呂祖謙:「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並隆於堯、舜可也。」[43]

真德秀:「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範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於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於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諫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於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戈直:「至於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44]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45]

朱棣:「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冑,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範》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朱見深:「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44]

張大齡:「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獨稱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義之年六八,光武興復之歲三九,皆生長民間周曆世故,未有出於縱垮裙展之中,發於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駕四海之氣,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 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跡湯武,自登極以後庶幾成康,腐儒輩猶以尺寸瑕瑜之何異蝦度神龍乎?」

《明季歷代論書彙編》:「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趙弼:「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后,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髮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於華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愛新覺羅·玄燁:「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46]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47]

勒內·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48]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49]

成本俊:「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蕩平羣寇,修齊庶政,然後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柳克述:「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50]

鈕先鍾:「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聖。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崙。」

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勛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李敖:「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鬥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羣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魚兄寫了20多條評論,非常感謝捧場。

不過我寫的近百年穩定,你找了120年的例子反駁。回紇一直是唐的盟友一直到滅國,你說回鶻和唐朝敵對,然而這時兩百年後的事情。瓦剌兵臨城下了,你還誇大明威武,敵人抱頭鼠竄從大明首都跑了,這我真沒什麼話說。安南仁宣時期亂了,嘉靖才復歸的明朝,中間接近150年烏煙瘴氣,被你說的成了朱棣的大功。我說下西洋壯舉,但貞觀有玄奘。你就說我覺得下西洋只是工匠之法,但是我沒說啊,我說的是下西洋了不起,但是玄奘一樣了不起。最後我也沒說誰更偉大,我只是說李世民做事更乾淨漂亮一些。偉大的事情還是由史學家去研究吧。另外你不應該找明朝的大臣評論明朝的話,那是他老闆自然往好了說。道衍這人很厲害但是他是謀臣,不養兵,不治軍,不打仗,不上陣,功極大。但他不是武將,文臣也很勉強,他是個另類。


2019-12-10 閑暇時候又讀了一下劉昫舊唐書太宗本紀,歐陽修新唐書本紀二,張廷玉明史成祖本紀。史書寫的已經很詳細,只是細節需要推敲。劉昫應該是李世民的粉絲;歐陽修對興佛和徵高麗基本持負面意見,興佛從政治上說確實有問題,徵高麗意見保留;明史寫朱棣寫的比較收斂,功一筆帶過很難詳盡瞭解。我自己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並沒有仔細的去考證,所以以下的只是個人意見,不需要太當真。


改革吏治,以科舉制和編修大典籠絡天下人才。創立了影響後世五百年的內閣制度

科舉:改革吏治和科舉沒什麼好說的,兩朝都有。這兩個本質是選人和用人,這是每個皇帝都應該做的。同是選人用人,但是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才幹這一點上朱棣肯定不如李世民,朱棣大多數時間都是自己幹,而李世民是讓別人幹。從史料來看李世民手下"有功"名臣耳熟能詳的就很多,拔尖的一批是凌煙閣二十四臣。朱棣名臣姚廣孝算是一個,解縉算是一個,鄭和算是一個,但感覺成色差很多。

內閣:準確的說明朝內閣的影響力並沒有那麼久,應該是三百年。從朱棣開始的明朝200年,一直到清朝康熙,從雍正年間開始實際上說了算的是軍機處。李世民沒有創建什麼制度,但是繼承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六部制一直用到清朝。而且個人並不認為內閣制度比三省高明。而且時間上說六部時間延續更久。

遠徵安南:未完成的戰爭,在整個明朝時期來看安南甚至是明朝的政治負擔。安南在整個明朝都是雞飛狗跳的狀態。

遠徵蒙古:雷聲大雨點小的戰爭,戰果少。從他當時的時間看是投降了幾個部落,但是看20年就出了問題,遠徵實際並沒有削弱蒙古的整體實力,瓦剌部只用了十幾年就崛起了,然後就是土木堡。李世民要麼不打對外戰爭,一旦打了就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戰爭效率高得多,一場戰爭,對應區域近百年穩定。而且最大的差距在哪呢,李世民怎麼打國庫都有錢,到李世民死了國庫還有錢,他兒子和武則天還能接著打。朱棣死的時候國庫基本沒什麼錢了,他兒子要幫忙背鍋解決經濟問題根本打不動了。

西南設立烏斯藏都司,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設司這事李世民也幹過,他設的所有邊界司都是他的時期拓展的疆土,他繼承的只是河南以及河東地區。

鄭和下西洋:下西洋是壯舉,造船法並沒有留下來。李世民時期有玄奘,大乘佛法影響中國至今。

朱棣時期萬國來朝 這方面李世民有個專門的稱號 - 「天可汗」.

永樂大典:這是中國文化方面。永樂大典保護了中國的文化。但李世民時期的文化名人遠超於朱棣時期,虞世南、歐陽詢的書法,魏徵、顏師古文學等等,這些人對現代人的文化影響仍然很大。

本來對李世民和朱棣不是很瞭解,但仔細比較到現在個人覺得確實李世民做事更漂亮。


看了這麼多回答以及評論,我一直感覺,題主不喜歡李世民,至於是不是朱棣的支持者,這個不好說。

如果去掉李世民這個人,李唐能否建立還兩說,或者是不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那個李唐還不一定。他是李唐的建立者、也是掌權者,一手把大唐帶起飛了。

如果去掉朱棣,明朝該建立還是建立,建文帝即位,削藩或有波折,但不至於「清君側」。既然我可以假設沒朱棣這個人,那我也可以假設朱標沒有英年早逝……(這就扯遠了)朱棣是個人才,在中國的歷代帝王裏也能排上名號。

李二是個「創業者」,還是一個「守業者」;朱棣只是一個「守業者」。

他們同樣偉大,至於誰更甚,我站李二。朱棣接手的,是一個被朱元璋、朱允炆經營了30多年的大明。李二,跟他爹一起,推翻了隋朝,於亂世立國,並打服了周邊幾乎所有國家(沒錯,我的意思是,思密達到現在還在演射瞎李二一隻眼,李二回國沒多久就掛了)。

2019年12月11日截圖

題主,既然你已經查過史料,不如先擺出你的依據,好叫大家據理力爭。

既然要比,那就全方位的比,「文治武功」一個不落得一條一條列出來比。另外,李二弄死了太子,逼得李淵只能傳位給他;朱棣「靖難之役」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違抗皇帝削藩的命令,最後坐上了皇位。這一點,李二確實比不上朱棣,畢竟一個是自己老子,一個是自己侄子,還是不一樣的。

其實爭論這些,排出個先後,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我知道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是對恩愛夫妻,武大郎身高七尺,做過縣令,潘金蓮也是出身名門。可是我們提到這兩人還是會想到啥?


噗,朱棣從軍事到民生全方位被李世民完爆謝謝,軍事不必說了,永樂年間人口負增長也是獨一份惹,順便明律也比唐律殘忍太多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老毛提都沒有提明朝皇帝,可見一斑。

唐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是全面繁榮的,領先於全世界,其實這就足夠秒殺明朝的任何一個皇帝了, 唐朝前期還有很強大的軍事實力,是當時的超級大國,最大國土面積達到了1251.19萬平方公里,這些都是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的基礎,唐太宗的軍事才能也很牛逼啊。

為什麼外國有唐人街,沒有明人街?因為唐朝的歷史是我們的驕傲,唐宋是華夏文明最輝煌的時代, 作為一個輝煌時代的奠基者,文治武功做的都如此的出色,不比明成祖牛逼? 說實在的,我覺得明成祖還不如朱元璋呢。


唐太宗和明成祖哪個更偉大??

www.zhihu.com圖標

看到這個回答,差點沒笑瘋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個答案又臭又長,可以說是既不懂唐史更不懂明史,沒必要全看。

先看看答主怎麼自我標榜的

嗯,各種覺得破乎歷史板塊除了它自己以外都不行,不入門

再看看該答主的神論

嗯,憤怒地抨擊別人充分暴露了對朱棣的不瞭解與極大偏見

再看看題主在評論裏又是如何吹捧該答主

嗯,幾十個回答裏最客觀翔實的答覆。

實際上呢?

永樂元年,天下66598337口

經過永樂大帝的巨大貢獻,永樂二十二年,天下52468152口。

二十二年間,人口增長負1400萬。

說實在,就該答主那破答案,我都沒法看,基本上就是一個路邊社消息集中地,我很難挑出來哪句是對的,集中文互聯網歷史板塊謠言之大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hi啊哈哈哈哈哈哈嗝

該答主我建議您退乎,這破乎歷史板塊容不下您這尊大神。


朱棣和李世民真不是一個檔次,李世民可稱為「萬世之師表」,朱棣只是做的比較好的守成之君而已。


轉載;唐太宗李世民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民族英雄,沒有任何一位政治家,像他一樣託中國於谷底,使華夏民族登上了獨步天下垂範千古的頂峯。更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的領袖,像他一樣拯危亡、登衽席、匡文教、復漢疆、樹帝範、立典章,將華夏民族鍛造為永遠屹立的六面體,在驚濤駭湧之中長風破浪、倒海移山。他以人為本,以漢為鏡,不僅使數百年空前黑暗的世界,一躍為光明神州,而且平突厥、夷鐵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徵遼東,使大唐三百年,成為了蠻荒殺伐神學桎梏的亞歐大陸的拯救者,使漢人、唐人的名字響徹人類文明,使漢官威儀、唐製衣冠定格為這個民族領袖羣倫的化身。自此以後無論中外,每一顆巨星流隕,都在他開創的軌道之中運行,為各個人種閃耀他留下的焰火,照亮文明的未來。

築東陽: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兩條不同的進取路徑。一條是秦皇、漢武、隋煬帝代表的規模擴張型路徑,對內無休止地汲取民力,搞大型工程,用嚴刑峻法排斥異己,使冤獄滿天下;對外大打人海戰術,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與外族拼耗。另一條則是唐太宗代表的質量立國型路徑,對內實行開明政治,與民休息,英才當政,國無冤獄;對外王霸雜用,文武並舉,使中國不僅成為武力最強大的國度,而且成為文明的原創者,為鄰近列國所仰慕仿效。


我認為是唐太宗更偉大。


明粉專心懟元粉清粉就好,不要自找降維打擊。


這也算問題?


不瞭解,但朱姓父子都挺崇拜唐太宗的。隨手百科了一下,建議不要無意義對比,所處朝代,局勢都不同,有啥可比的。


怎麼比?指哪方面?

軍事,太宗打下大半個唐朝。成祖主要是對被他老子銷的只剩下半成實力的蒙古。比武功只有他老子朱元璋才能比比。

治國,太宗開創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程度估計也只有文景能比,建國後跨過長城,開疆拓土,開放包容,萬國來朝。成祖,沿用他老子創立的制度,小修小補,陸上交往被蒙古切斷後努力修長城,只能搞遠洋探險,接著就閉關鎖國。

唯一能比的是他兩得國都不正,太宗殺兄,成祖滅侄。

其他的太宗文治武功吊打成祖。


明成祖越級碰瓷

建議答主把問題改成明成祖和秦始皇誰更偉大,明成祖跟漢武帝誰更偉大


別人答沒答出個所以然來我們不知道,但你的問題描述裏說自己搜了些史料,可你倒是說出個所以然來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