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知乎裏學習,也收穫到許多的學習建議,但有兩種建議情況是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先去嘗試,先去執行 另外一種就是做事前三思而行,深思熟慮之後再去執行安排 到底那種方式會更有效,更適用呢?


不要補短!不要補短!不要補短!

你本能的擅長哪一種方式就用哪一種方式。

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取得非常棒的效果,毫無疑問的都可以成功。

唯一怕的就是首鼠兩端、反覆橫跳。

總是想要補短,硬要學習和培養自己不擅長的思考方式,不斷的強迫自己,這樣只能事倍而功半。

先行動再思考

在蓋洛普優勢理論中,擅長先行動再思考的叫行動才幹,行動總是非常熱衷於迅速啟動一件事情,想到一件事情就迫不及待的去做,而且是通過在做中得到及時的反饋,然後及時矯正,這樣成長會非常快。

那擅長這種思考方式有沒有痛點?是有的。

行動才幹像不斷踩油門,比較容易三分鐘熱度,很熱衷於啟動一件事情、快速走出一條路、快速出成果,但是因為很多因素沒有考慮,所以其實是不斷的在通過試錯獲得經驗,這意味著存在不小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而且半途而廢會比較多。

先思考在行動

在蓋洛普優勢理論中,擅長先佈局、先思考再行動的叫戰略才幹,戰略才幹非常熱衷於通過收集所有的信息並進行分析,明確起點坐標標、明確目標和方向,構建全局地圖,進一步確認最佳實現路徑,屬於典型的先思考再行動,在團隊中往往是狗頭軍師的存在,這種往往能在一片紅海中找到一條縫隙,順利的拿到好結果。

那擅長這種思維方式的人有沒有痛點呢?是有的。

戰略才幹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蒐集整理信息、挑選路徑和思考可能性方面,所以非常明顯的一個痛點,就是想多做少,可能構思了非常多的路徑,但實際上執行的卻非常少。

另外一方面限於自己收集的信息的不完整還有現實情況出現頻繁變化,實際上自己挑選的路徑可能並不是實際的最有效路徑,而這一點行動才幹往往在過程當中,已經從滿足原本的A需求,發現了B需求更佳,可能已經走出了非常的遠的距離。

唯有關注優勢,才能實現卓越

綜上所述,兩種思考模式都沒有錯,都能解決非常多的問題,都有它的適用範圍,同時也都有它的不足。

那為什麼我建議不要補短,不要補短,不要補短,而是要發揮自己特別擅長的思考方式,努力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變成自己的長板呢?

這舉個例子就像我們用右手習慣了寫字,但其實左手也可以練字啊!可如果讓一個右撇子硬要用左手去寫字,那他無論如何都是無法達到像右手一樣順暢,他在使用這種不擅長的思維方式的時候,會頻繁走形。

可能許多人感覺用左手練字進步空間會很大,但其實當左手和右手在一個起跑線的時候,右手的進步會更大,右撇子練習右手上籃,三天就能很順暢,但是用左手,可能三個月都達不到如右手一般的效果。這其實是比較反直覺的,但早有人發現了這點。

德魯克就曾說過一句話:很多人窮其一生都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他們不知道從無能到平庸所要付出的努力,其實遠比從優秀到卓越要付出的努力多的多。唯有關注優勢,才能實現卓越。

關門建議

如果自己本來擅長A,非要練習B,會發現特別容易事倍功半,而且自己陷入「應該」和「想要」的內耗當中。甘蔗沒有兩頭甜,不可能既要、又要、也要、還要。

這種想要更加全面的方式,源於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當中養成的彌補短板的習慣,這是因為教育階段,我們不可能突破滿分100分再獲得加分,但是在社會當中並不是這樣的運行規律,你在某一個領域越突出、越擅長,你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強,你所能夠撬動的資源也就越多,這纔是社會跟學校的最底層差別。

所以,我建議:極致的發揮自己擅長的思考模式,解決能解決的絕大多數問題,然後再有一些難題,就去找擅長另外思維方式的人去彌補自己,這相當於藉助外腦。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這句話很大程度上來說是正確的。這樣的合作其實特別符合市場經濟的分工和交換理論,也是最最科學、最最高效的合作模式。

小tips

蓋洛普優勢理論是我最熱衷的測評體系,這套工具的語言可以極為準確的反映出個人的優勢才幹,比如執行力、影響力、關係建立、戰略思維四個象限的34個才幹(戰略和行動就是其中的兩個才幹),每一種都是不同的才幹武器,刀叉棍棒斧鉞鉤機,每一種都有自己施展的舞臺,也有自己的侷限。對自己的思維武器越清晰,成功的概率也越高。所以真誠推薦瞭解。

柳大:蓋洛普優勢34個才幹:一句話說明白?

zhuanlan.zhihu.com圖標柳大:蓋洛普優勢測評有什麼用??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先給出結論:任何事情,都應該先思考計劃再執行。


擴大結論(做好一件事的方法論):

五部曲:明確目標 ---&> 尋找問題 ---&> 診斷問題 ---&> 規劃方案 ---&> 執行


一、明確目標:

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 ---&> 明確自己要幹什麼,透過事情的本質思考執行的意義:以考研為例,為什麼要考研,考研和不考研有什麼區別(考研的意義)。

這兩個問題可以讓你明確考研(目標)是否真的是你人生中想要做的一件事。

如果是的,恭喜你,你知道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了;如果不是,恭喜你,你止損了,接下來你可以以該方法再去思考其他問題,譬如就業、創業。

二、尋找問題

找出一切會阻礙實現目標的問題,並且不容忍問題的存在。

繼續以考研為例:

1. 是哪些知識點阻礙我考研總分達到目標院校分數線 ---&> 這些知識點如何去掌握 ---&> 掌握這些知識點有哪些阻礙(時間?自律?熟悉程度?) ---&> 有限時間該如何分配、如何達到自律完成每個時間點的學習計劃、知識點怎樣熟練到不靠運氣達到目標院校分數線。

2. 父母支持我嗎? ---&> 如何和父母說?

3. 如果考研失敗了怎麼辦?

三、診斷問題

準確診斷問題,尋找問題的根源。

  1. 有限時間該如何分配(是否是阻礙我考研成功的根本問題之一?)
  2. 如何達到自律完成完成每個時間點的學習計劃(同上)
  3. 知識點怎樣熟練到不靠運氣達到目標院校高分?(同上)
  4. 如何和父母商議打算考研的事情(同上)
  5. 如果考研失敗了,怎麼辦?(同上)

四、規劃方案

制定執行方案。實現目標的計劃有無限種,只需要找出其中適合你的那條即可。

就像計算機程序代碼,解決同一個問題,放在不同配置的機器上執行,不適合的便會內存異常等錯誤;所以別人的計劃僅供參考,具體配置適配具體代碼。

  1. 有限時間分配 ---&> 查詢相關資料,列出可學習時間(幾個月,多少天,多少小時)、知識點(哪幾門課,哪幾個大類,小類)等。
  2. 自律完成學習計劃 ---&> 查詢相關資料,列出學習地點(圖書館、家裡)、自律規則機制(如果沒自律完成目標,懲罰是什麼)、自律規則的可行性、自律規則的優缺點等。
  3. 熟練知識點 ---&> 查詢相關資料,列出真題集等。
  4. 如何和家裡說 ---&> 提前家人商量好,避免家人因素影響考研計劃
  5. 如果考研失敗了 ---&> 列出失敗後的計劃(也就是有b計劃,這世界沒有美好到有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五、執行

確定了,那就按照計劃去做吧。just do it


五部曲適合人生中各類大小事,有人會說,難不成我出去旅遊放鬆,打個遊戲也要這麼麻煩?是的,只不過很多事可以幾分鐘腦海過一遍便可。

旅遊案例:

明確目標:旅遊放鬆;

尋找問題:哪個城市;機票高鐵還是綠皮火車或開車等,性價比還是舒適等;

診斷問題:這些是否是影響本次旅遊的根本問題(難不成你不買票?或者等票價更貴、沒票了再著急?),哪些還可以繼續追溯(間接問題,還未到影響事件本身的根本問題)等;

制定計劃:解決上面那些問題的計劃,可以詳細也可以腦海過一遍;

執行:買票等;


本文觀點參考《原則》一書,以個人理解和附加觀點闡述了書中五部曲的思想。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購買閱讀。附上豆瓣頁面。


人的思考必會摻雜主觀因素,而世界是客觀的,所以你永遠沒法徹底認知到你所做的事到底意味著什麼。

計劃是一種鎖鏈,一種強迫的手段,是威脅你做事的工具,當你的生活的角角落落都鋪滿了了所謂的計劃,那你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

你做事是為了什麼還是單純的去完成指定的計劃,然而你的思考是主觀的,所以對於自己的客觀存在必會得出錯誤答案。

看清吧,人活著就是不斷的,喫,排泄,交配,睡眠。只要你做的事是圍繞著這幾點為目的,那就完全不需思考和計劃那些冗雜的玩意了。

人活著就是循環在不滿足和滿足之間。

性慾和和羞恥心纔是做事的第一驅動力。


先說結論:先思考計劃安排再執行。

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磨刀不誤砍柴工也可以運用到這個問題上來。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在大腦用思維導圖模式(詳情搜索思維導圖)去思考這個事情的本質,過程,解決方案,讓自己有一個系統性的瞭解與處理方式。

當想完這些之後再行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先不回答做事情前是先執行還是先做計劃,宋丹丹演的一個小品我相信你會從中得到自己的答案。

說把大象裝進冰箱裏要分幾步?

  1. 把冰箱門打開。
  2. 把大象放進去。
  3. 把冰箱門關上。

我給出的參考也是三個步驟,而把大象裝冰箱分成的三個步驟是計劃中的一小部分。

  1. 確定目的。
  2. 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制定計劃。
  3. 執行計劃解決問題。

是不是覺得我說的沒有任何幫助?那好我詳細說明一下這個事情。

  • 先確定目的是把大象裝冰箱裡面。

飼養員:小閆啊,大象拉過來了,你看看怎麼裝進冰箱吧。

我:張叔(飼養員),你這是虐待動物,這不合法,再說了這麼萌萌的大象怎麼能裝冰箱啊,你看大象都哭了。

張叔:別扯沒用的,這是按照1:1做的模型,需要低溫冷凍運輸,它要是哭了那就是流油了,趕緊的給我裝冰箱交給你了。

按照常理來說大象是不可能裝進冰箱的,所以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幹,很顯然我要是不幹甲方張叔不同意。

  • 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制定計劃。

行吧我幹,那麼怎麼裝進去?這裡就用到了宋丹丹在小品裏的回答了。

  1. 把冰箱門打開。
  2. 把大象放進去。
  3. 把冰箱門關上。

很簡單嘛,打開放進去關上門完事。我打開了冰箱門,看了看冰箱,看了看大象,看了看大象,看了看冰箱,拿了罐可樂思考了很長時間。

這麼大的大象特麼的能裝進去,我草你……麻麻賴賴的一點也不圓潤。盤它不就得了,不是,拆了不就能裝進去了,我還真是個小機靈鬼嘞。

做任何事情首先解決的並不是制定計劃而是先搞明白要幹什麼,接下來再有計劃的去解決問題,計劃只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隨時可以根據問題變動進行變更,唯一不變的是目的。

計劃的執行和制定計劃其實是相互的,如同理論引導實踐,實踐總結出理論,不過都是一而二,二而一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