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如果中國攻克了晶元問題,晶元將一文不值?

view.inews.qq.com

類似欄位在網上可以搜到很多類似文章,中國攻克晶元技術,到底會有哪些影響?


我很好奇英國人是怎麼定義"一文不值"的

中國人確實把很多很多產業打到了所謂"白菜價",這是事實。問題是這真的是"白菜價"嗎?中國的企業仍然在盈利,雖然遠沒有華爾街的老爺們掙得多;中國的工程師們仍然可以擁有比父輩好得多的生活,雖然遠不如歐美的同行體面;中國的工人仍然可以脫離世世代代的貧困,雖然遠不如歐美的工人富足。這一切在世界上至少五分之四的國家,三分之二的人口看來,是夢寐以求的

沒有中國"一文不值"的產業升級,又哪裡來的這一切呢?一個生產6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飛機的國家,怎麼可能脫離貧困呢?

如果說五分之一人類生活的巨大改善對歐美人來說是一件"一文不值"的事的話,那第三世界的四十億同胞,尤其是那10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下的人民,又算是什麼呢?

如果"高科技"產業的"價值"建立在對全人類的剝削上,那纔是真正的一文不值


南車北車合併的原因就是在海外市場為了競標互相壓價,最後中央出面叫停。

如果中國掌握了晶元技術之後產生了多頭,那麼確實晶元會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最後聯合起來成為寡頭,那麼就未必了。

當然ASML肯定是不能像以前那樣食利了。

其實這種類似的事情在海外早就發生,目前在歐洲很常見的情況就是要是哪個行業或者產品被溫州人盯上了,那麼這個行業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湧入大量溫州資本,然後其產品價格就會因為不同派系的溫州人之間的競爭迅速下降到沒有利潤的程度,然後溫州人帶著利潤離開。我覺得寫這個文章的英媒觀察還挺深入的。


PS:溫州人輕拍。


老外誇張了一下。

其實歐洲人的潛臺詞是:等中國人下場,就再沒有超額利潤可以賺。

剛工作的時候一直在困惑:為啥一些老外工作也不忙 ,每天做不了幾個小時,卻可以拿著高薪,享受著充分的滿世界跑的年假,舒舒服服地工作?我們中國人卻要苦逼地996加班,工資卻不能與之匹配?

後來和思科、西門子、北電和當年的SUN打交道多了,看到他們的報價才恍然大悟:那是壟斷的技術和市場帶來的極高的產品價格和服務報價。

反正用戶沒得選擇, 即便一塊鋼板,一個風扇,甚至一塊機架鍵盤託板都敢於賣出嚇人的價錢。早年思科連中文手冊和報價都懶得給我們,培訓的教材也是全英文,每次服務上門都得報銷路費和住宿費,我們可是百萬級的大客戶。

後來華為,中興,銳捷的開始入場,各種配件開始有贈送 ,各種價格開始降到看了不會心驚肉跳的級別,招標的時候找回了一點甲方的感覺。

中國一旦突破晶元的技術難點,同時晶元製程開始受物理限制不能提升 ,在集成電路領域很可能重現晶元壟斷利潤消失的場景。

想一下一堆中國晶元廠爭先降價,訂單喫不飽 ,求著華為等公司多給單子的場景。。。

所以 ,未來很可能是歐美沒有超額利潤,集成電路領域世界依賴中國低成本高質量的製造。

琢磨著對面ww最後的利潤池子終被捅破,想想還有點小激動的呢。


我們需要注意到,與其他任何一個傳統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人掌握先進技術的結果,並不簡單意味著「多了一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或者「失去了中國市場競爭力」,而是意味著掌握該技術的人口基數直接擴大了幾倍乃至幾十倍

即便是歐盟一體的前提下,德國的蔡司鏡頭(光刻機重要部分)技術法國人依然無法掌握;義大利生產法拉利的賓法公司,其汽車設計的核心荷蘭人也無法學習。

可以說,整個西歐都是各自分工,秉持自己的技術優勢維持發達國家的產業地位。

但是中國則不同。假如山東人發明瞭7nm光刻機後,一個貴州人想過來學習、購買,不可能在山東被拒之門外;也不可能由山東人叫價10億人民幣一臺,還聯合北上廣深對其他省份「制裁」或者「限制技術出口」;更不可能出現山東省內高福利,貴州人996用一億件血汗襯衫換山東一臺光刻機的交易。

中國內部是一個比歐盟大兩倍,零關稅,商貿、技術和勞動力交流完全自由的經濟體。換句話說,中國突破任何一項高精尖技術,比如蔡司鏡頭,那麼該技術的潛在產能一下子從8000萬德國人民變成了14億中國人。

歐美內部固然有更好的貿易協定,比如歐盟內部的零關稅。一輛德國生產的保時捷卡宴,賣到英國價格為9萬英鎊(摺合人民幣80萬元),但賣到中國則為230萬人民幣。但這9萬英鎊對於英國人來說也是一筆昂貴的開支,絕非「白菜價」。而對於沒有關稅的商品,比如某款歐洲先進的有限元軟體Optum,賣給英國人是7000歐元,賣給中國人同樣也是7000歐元。

歐洲人互相購買對方的高科技產品時,同樣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這本質上是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互相訛錢」的生存方式。

中國看似有各個省份的「分工」,比如浙江輕工業為主,生產紡紗和小商品;山東以重工業為特色,加工大型機械。但這是在資本和技術自由流動的前提下,形成完全競爭市場的收斂解。就好比符合了力學領域的最小勢能原理,把紹興的紡織廠搬到金華,你就會發現其利潤會下降,沒有為什麼。

所以中國一旦掌握其任何一項發達國家的喫飯技術,比如清華也開發出了同樣強大的有限元軟體,那麼國內各大985高校會紛紛跟進「學習」,多點開花(專利保護?知識產權?嘿嘿嘿)。對於此市場的衝擊無異於一頭大象衝進了游泳池。

他北京能開廠生產高端光刻機,我河南當然也能!於是地球上的光刻機生產地(包括潛在)從荷蘭變成了荷蘭+中國34個省。順帶著解決了大批大學生就業——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比荷蘭的一半人口還多。

過去十年的時間裡,ASML公司帶領1000多萬荷蘭人民也僅僅生產了57臺光刻機。如果讓十四億中國人掌握全套技術,從院士到最底層的背帶褲技工發動馬力,信不信光刻機的製造速度會立馬趕上火神山醫院?

那時候荷蘭人也會開始996,甚至由於歐盟更高的貿易成本,需要007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

這就是內j…哦不是,中國的力量!


全球醫學影像巨頭西門子醫療總共6萬人,目前全球磁共振生產基地有三個,深圳西門子磁共振公司是生產低端入門磁共振,現在為了降低成本開始把1.5T磁共振全線國產化,高端3.0T還是在德國本土生產。上海西門子醫療生產入門級64排CT,中低端DR,西門子醫療中國定位就是做中低端生產貼牌國產化,中國區員工5000人。

西門子醫療服務於全球70多個國家有分公司有6萬多人,那麼我們可以把像西門子中國公司這種分基地去除掉,本身屬於螺螄殼作道場沒有創新研發能力,聯影的產品技術已經可以與西門子醫療德國本土的高端產品相競爭,去掉70多個國家渠道售後市場等人數,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西門子德國本土跟像西門子英國牛津製冷這些核心工廠。

我估計西門子核心工業人口也就2萬人不到,聯影今年有5600多人,武漢工廠作為核心部件軟體研發的基地,三年內要招募3000人。聯影明年上市,聯影集團人口突破1萬人也會很快加速。

我對中國人有信心,我們在追趕西門子的腳步去獨創自己的東西,這是一個可以成功複製的成熟道路。我們有最大的市場,有高鐵華為國家電網這些巨型工業奇蹟支撐我們的工業信心,有中國最大的供應鏈可以去不斷培養共同進步,這些新興製造業還有巨額的利潤空間去研發。

董明珠壓榨供應鏈有句話,董明珠走過的地方寸草不生。我們這種新興製造業有利潤,供應鏈可以很舒適的生存。比如我們核磁冷頭進口品牌用日本住友,我們用中船重工鵬力超低溫,一年幾百套訂單養活他們,很舒適的新興客戶。

中船重工連航母都造的了,世界500強排名243,比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會社大多了。我們選擇國產供應鏈,市場上還有說冷頭氦壓機換成國產不可靠。國產氦壓機就在這裡,每年聯影銷量小300臺核磁都是國產。國產的供應鏈進步很快,我們為什麼不能相信中國人能攢出一臺國產血統的精密儀器。

設備裝機半年,中間經歷兩次停電冷頭氦壓機停止工作,液氦一直維持在85%,沒有一點流失。

多對國產有信心,願意去嘗試。我們不會辜負你的信任。

有技術整合好國內供應鏈做出合格的完美工業產品,這就是中國新興製造業的利潤底氣。

感謝同事的大力幫忙,終於把貨搶到了

我們做生意不掙錢,就是交個朋友。

現在價格平掃180元,只有國產替代價格降低,纔有收費的下降。

只有國產化才能把價格降下來,連經銷商還表示這麼大件的設備,價格這麼便宜,原來做內窺鏡太暴利。

這個項目經銷商是我老東家,我們原先做KARL STORZ內窺鏡,那會全國到處開會玩,利潤空間豐厚,然而國內替代的設備行業,真的是內捲到慘兮兮。我原來領導都吐槽,內窺鏡真暴力,這麼大件CT設備才這點錢。

安徽一臺不錯的16CT才200萬以內,經銷商空間不大,但是各種複雜配套保障廠家經銷商錢都難掙。

國內最貴的達芬奇機器人也國產化實用了,真的進步太快了。

當年達芬奇機器人是國家甲類設備(單價3000萬以上),國家感覺投入太大收益太小,在配置65臺後國內停止安裝,現在價格降到2000萬,屬於乙類設備。

國內威高的妙手S做了5G配合的遠程操控複雜的膀胱癌手術,估計妙手S價格在800萬左右。進口達芬奇是無法5G的,沒法遠程。

現在可以遠程後,國內省級全國級大咖可以遠程手術,不用花在旅途上去開飛刀,開飛刀都效率大幅提高,當地醫院留住病人的難度下降,醫院口碑社會效益大幅提高。

我們當年一臺karl storz內窺鏡還要超高清150萬,3D內窺鏡280萬,4K內窺鏡也要200萬以上呢。

當年是達芬奇太虛高,但是國產妙手真的直接抄底價了。包括後續的運營維護成本,當年達芬奇的鋼索用幾次就要更換,十幾萬一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