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由於一定的興趣,接觸的科普,介紹性文章較多。

但就我接觸範圍而言,凡是涉及著名人物生平,著文作者們總是要把描述對象的經歷寫的,或選擇得....令人動情起來。淺者如是天知道是愛因斯坦還是牛頓的小板凳,深者就如最近看到的印度奇才一系列。一旦落筆,總要寫的他們如何奇特,如何不容易,如何被世間誤解,甚至於將其他當代科學家比作壓迫者,厚此而薄彼,為了達到效果而放大,特化一小部分細節,甚至將不可能不完美的科學家們的性格部分或全盤正當化,置於廟堂做仰望而觀。由於我才疏學淺,並不能對具體的他們的被描述的生平臧否,但這種以作者一己之思而將現實之例雕琢而呈現,以難以收到質疑的科普形式傳達給讀者,是否風險過大?若作一個不甚嚴謹的推敲,這種科普文章的過度情懷化,是否會對人們,尤其是下一代的對世界的認識產生影響,給了他們偏頗的材料去認識周圍,從而浪費了他們的聰慧?

注:標題中強調科學家主要是題主主觀認為科學史理應嚴謹客觀,從而能使我們也能科學地對待科學。確實應承認科普也是有文學性的,但總感覺最近接觸到的科學家生平都有些半雞湯化。


不能一概而論。

科學故事進行某種文學方面的修飾很正常,也很好。類似的對於軍事家和政治家,土匪,宗教徒的故事佔了四大名著的三個。在日本作家筆下,日本天文學家的經歷也被寫成了小說天地明察,並且拍成了電影。差不多時候的電影城市廣場也有類似內容,並且有明顯yy成分……當然在科學史的嚴肅領域是不一樣的,但是不能拒絕科學史的文學化,就像三國演義之於嚴肅三國史一樣。但是某些《讀者》范兒的香濃雞湯,肯定是不合適的。然而這些內容都是濃湯寶的味道,也絕對不是為了科普。他們反而是為了藉助名人而非為了把科學家介紹給公眾。板凳故事就是這樣。從這點上講,我過語文中,議論文使用名人故事這點恐怕要背鍋的。這點小板凳和蘇軾的被貶官,司馬遷的受刑沒什麼不同。

在科學史上,有些科學家確實受到過迫害,迫害的施加方有科學權威,宗教權威,世俗等等,這些我認為應當適當強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有吧……歷史上留名的科學家確實遠飛常人。不過他們在生前獲得巨大榮譽的也大為數不少。

還有一類,比如達爾文臨終懺悔之類胡編亂造,這是明目張胆的搞陰謀。其目的以傳教為多,這是我很不喜歡的——我同樣很不喜歡宗教一點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討論。


從我的個人認知來看,科學史與技術史在功用上,至少有著兩方面的意義:1)令我們持續思考與反省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構,進而對當下的各種「進步」、「停滯」做更警醒、更本質的認知;2)向公眾及年輕學生真誠、準確地介紹行業及從業者所遇到的挑戰、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其工作的價值。因此,假設存在一種可被歸類的「故事化」處理方式,那麼,我傾向認為在功用2上,這種處理方式是有價值的。
,博人眼球,賺取利益。,,生活中不少人有著很高的智商,只是機會不得體。,,,很多人,齊白石達芬奇等等。都是在大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而中國,比如某某房地產老闆,等等。小地方小老闆,大地方大老闆。

,,,,,最強大腦,水哥,如果沒有這個活動無人所知。只是目前還沒有參與科學類的。,,,,,,如果,大形式,支持科學,支持製造。那麼,定會有一批人才脫引而出。,,,,,,,科學,製造,等等。需要大量的知識和一個強大的大腦,不會一蹴而就,而現在卻是快速消費品的時代。,,,,,,,,所以,給名人編故事,也可能是作者自己對名人的理解。不如去加入大時代,多學習,多努力!成就自己!
英雄史詩、聖徒傳記、明星八卦,這些東西消滅不了的。大眾心理就是偏愛情節化雞湯化的東西,要不好萊塢為什麼賺得盆滿缽滿。如果眼界已經高過它,不要去看就是了。嚴肅的科學史研究多的是,何必把眼光局限在這類地攤文。Charles C. Gillispie編的《科學傳記辭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共18卷,看得完的話還有8卷續編。


一點個人看法。

相對整個社會而言,科學界還處於一個比較神秘的狀態。而我們的媒體對科學家以及科學界的宣傳也都隱然放置於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所謂為人類進步做貢獻云云,所謂科學家具有高尚情操云云。正是這種神秘感,讓我們在了解科學家的時候,偏向於把他故事化去了解。

但我覺得,科研本身也不過是一個職業而已。我見過的科研人員,大部分無非是端一個飯碗,與其他職業沒什麼不同。但是任何一個職業在飯碗之外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對科學家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我想沒有一個科學家敢抱著「我要為人類做貢獻」的想法去從事這個行業的。

所以我想,「科學家」這個稱呼本身就帶著一種隔閡。從前我們把這個稱呼放在神聖的位置,現在它幾乎成了「專家」,「教授」一樣。科學並不高高在上,它不負責「正確」;科研工作者也不過是普通人,他們不比從事別的工作的人承受更多苦難,他們也不比別人多麼高尚。他們具備的素質只不過是這個職業的要求而已。我思考著應當給予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另一個稱呼,來替代「科學家」。
當需要對普通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普及作出巨大貢獻科學家的時候,如果嚴謹求實到如科學論證一樣的話,很難讓讀者看懂,接受,達不到寫作目的。相反,適當的故事性會有很好的推廣性,普及性。

1.

故事化的記錄會更易於閱讀和理解,易於普及和傳播。對科學家的生平進行故事化講述主要目的是在受眾的情感與意識形態的層面上產生影響。

2.

專業的、考證的、扁平化的記錄適合已經在科學研究、學術環境下"入門"的人閱讀,削弱了藝術性。

3.

顯而易見的是:這兩種對科學家生平的記載方式各自具有特點和優劣。應該在具體的情況下,使用適合的方法。在對普通群眾的普及中,第一種方法具有更大的優勢,也有更大的價值。另外一個需要談論的問題是:對群眾科學知識、科學觀念的培養,應當是教育事業需要完成的任務,而不是一篇文章、一段講演所承載的希望。4.這個問題如果要實在地討論,將會相當的寬泛。容易流於片面和形式。
適當的描寫無可厚非,但考慮到科研事業的嚴謹性,過於「故事化」的話,可能會使人們產生錯誤的理解,我覺得還是給予人們客觀,理性的認識好些吧。
你文中所說的這種類似於製造英雄和聖人的「故事化」其實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來看,一個是社會需求,另一個是個人需求。先說社會需求吧,如果說現在這個社會道德敗壞,不正之風肆掠,那麼把一個已經在某些方面被認可的人再「神話」一些,能讓這個被神話過的形象成為人們心中的榜樣,能讓他的精神成為一種信念,從而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那我覺得是好事。不過這個人以後的生活方式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要確保不能露餡兒,所以這個人最好已經過世。再說個人需求,這方面就比較簡單了,就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不論是被神話者還是作者的利益,這種不正當的牟利方式應該不只是受到道德的譴責,而應該是法律上的問題了,而這種情況最有可能發展成為邪教組織。所以還是得看具體情況和當事人做事情的出發點。


感覺自己就是被雞湯文拉進了所謂科學這個坑,後來發現自己是個傻x。廚師給出的解釋有讚揚研究者安於清貧、不懼權威、追求真理,營造民間討論氛圍,增強民族自信,為國家科研事業服務等等。然而對我個人來說,只起到了拉我入坑的作用,沒其他什麼用。順手貼兩張圖,個人感覺是比較反雞湯的。圖一來源:某計算機課本

圖二來源:某學校洗手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