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冬季,一青年突然腹中覺冷,裏急,而後腹瀉不成型,便惡臭,噁心慾嘔,不思飲食。隨即服用霍香正氣丸,次日好轉,得飲食,繼續服用。

在中醫裏,腹中覺得冷是寒症,可是大便臭又是熱症,不思飲食又是小柴胡症。

次病案例到底是寒還是熱?

倘若用雙黃連口服液或小柴胡可治否?


第一,要明白症與證的區別。三個症是可以統一起來為一個證的。

第二,你所說的另兩種中成藥不能治,反而會壞病。

第三,從我回答你兩個邀請來看,你要重新好好的打下基礎了,你連中醫最基礎的整體觀都沒有。


腹瀉本身就是水往外拉,這個正常的水應該推到體表發汗,或者小便出,因為寒阻滯水不能上去或者循環小便出,所以被迫大便出,小腸火力不夠,不能把大腸水蒸發到肺,所以順著屁股出去,那麼加強小腸火就行,上面火過旺收斂就行,黃連之類的,導心火入小腸,這種就是急性短期的,長期慢性,一般就是溫下焦,附子乾薑類的,但是有代謝產物濕氣痰濕,清除茯苓白朮之類的,我說的只是一個思路但不是中醫全貌


中醫四診合參,光聽口訴可還行???聽口述不明,你要看看舌啊。舌紅苔黃厚膩,這是啥?

舌淡,苔白膩這又是啥?對不?

根據患者口服霍香正氣來看。。。這是濕重啊~濕重能有飲食的慾望嗎?你說呢?

小柴胡比較適合肝胃不合,,是運轉中焦的方子哦~沒大寒熱區分。。雖說有黃芩,也僅僅是清清肝鬱的那麼點火。

雙黃蓮那就是扯淡了~那純瀉熱的。那不是隨便試試的事哈。得絕對確定是熱纔行


話說為什麼邀請我?我不是中醫,我也不信中醫。我認為中醫所有理論都是扯淡,少部分中藥能治病和中醫理論毛關係沒有。大部分腹瀉都能自愈,部分嚴重的對症補鹽補水也多數沒有多大問題


中醫的辨證不是隻憑一個癥狀判斷的,是多個癥狀相互印證,包括舌診,發病的原因,這個很明顯就是受寒導致的腹瀉,然後傷了脾胃,導致胃氣不降。或者是,癥狀也是有主次的,很明顯,受寒腹瀉是主要癥狀,而不思飲食是之後出現的。


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郭偉郭偉靜清順化

謝邀@滿臉疑惑的小Q

患者突然腹中覺冷,而後腹瀉不成形,且使用藿香正氣丸,癥狀緩解,大概率存在寒飲食入胃,或寒邪外犯,內陷脾胃的病機。癥狀驟發,歸屬為新症,但是是否有脾胃虛寒等長期問題存在,病歷信息不能鑒別。

寒邪滯於胃腸,氣機不行,鬱而生熱。氣機不行,而見噁心欲嘔、不思飲食等不能上下,胃失和降之症;鬱而生熱,漚化做臭,而見大便惡臭。

所以從描述來看,概率最大的就是 寒滯腸胃,滯氣鬱熱的證候,的確有其他可能,但是病案信息不能再做進一步的鑒別。

如經過進一步的鑒別可以確定上症,則應使用下法,蕩滌邪氣,兼用或後用調補。藿香正氣散雖能起用,但未必就是最好的治法(實際情況也未必就是因「藿香正氣丸」而症減。)如病情遷延,久滯熱盛,也是更適宜用大柴胡湯,而非小柴胡湯,或者雙黃連之類。

如經鑒別,非本證,則需另法治療。


患者突然腹中覺冷,而後腹瀉不成形,且使用藿香正氣丸,癥狀緩解,大概率存在寒飲食入胃,或寒邪外犯,內陷脾胃的病機。癥狀驟發,歸屬為新症,但是是否有脾胃虛寒等長期問題存在,病歷信息不能鑒別。

寒邪滯於胃腸,氣機不行,鬱而生熱。氣機不行,而見噁心欲嘔、不思飲食等不能上下,胃失和降之症;鬱而生熱,漚化做臭,而見大便惡臭。

所以從描述來看,概率最大的就是 寒滯腸胃,滯氣鬱熱的證候,的確有其他可能,但是病案信息不能再做進一步的鑒別。

如經過進一步的鑒別可以確定上症,則應使用下法,蕩滌邪氣,兼用或後用調補。藿香正氣散雖能起用,但未必就是最好的治法(實際情況也未必就是因「藿香正氣丸」而症減。)如病情遷延,久滯熱盛,也是更適宜用大柴胡湯,而非小柴胡湯,或者雙黃連之類。

如經鑒別,非本證,則需另法治療。


急性腹瀉一般是寒熱錯雜


這個問題很棒。

急性泄瀉的證型很多,但很難套用到這個醫案之中。原因是到底受寒腹痛在本案中扮演哪種角色,是誘因還是參與整個過程,即腹痛這個症所代表的內涵,可否納入證的範疇。

這樣說題主應該有所感受吧。不敢託大,因為材料其實不全,案例很常見,題主放小柴胡在這裡,著實有點不妥。

少陽篇是比較難理解,但是七大症各有側重,而但見一證便是的誤讀,卻喪失了少陽「證」的概念。

我直接說結果吧。太陰內傷,外引客邪,是什麼病呢?

讀傷寒不窮理,很容易讀出事兒來。

知乎對各類人還是挺隨和的嘛,那個制杖覺得電解質搞搞就好,怎麼說呢,一個它沒看題,二呢應該也沒有什麼人低智去信它吧。

這種急性胃腸炎,怎麼說呢,唉,百度百科都懶得去查就胡咧咧。

感覺就噴子不內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