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用在12寸的MacBook上顯然能與pro拉開更大差距而具有鮮明的定位,在輕薄本上能一騎絕塵,而很pro的Air很明顯與同樣晶元的pro差距不大甚至性價比更高。這是蘋果的錯誤決策還是另有考慮?


我和前面幾位答主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回顧當年Macbook誕生的時候,2015年。那時候Macbook Air還不是Retina屏幕,而且有風扇。所以Macbook區別於MacBook Air的除了沒有風扇以外,更大的區別是在於有一塊Retina屏幕。而當時並沒有用Macbook取代掉Air系列,可能是因為無風扇的Macbook也是一款試水產品。果然後面就沒有再獲得更新。

那麼現在,M1晶元下的Air,首先早已經升級到了Retina屏幕,其次也砍掉了風扇。續航增加到18小時。在這樣的產品分布的情況下,如果再出一個MacBook,那就是除了屏幕小一寸,也沒有別的區別了。我個人覺得這一款產品作為獨立產品線和現有Air系列是有大量重合的。就算出了,也就是另一個尺寸的Air了。甚至把現在的Air名字去掉Air說是MacBook也不為不可啊。。。


發售前甚至到貨初期,一堆人吹風扇pro一定秒air。然而就目前來說,除了風扇噪音秒之外並沒有區別。

或許這是一次筆記本式的se和11類似的發售計劃。用相對低廉的價格獲得和主打產品無差別性能的筆記本。這本身對於單純只有iphone的用戶無疑是非常有吸引力。而且目前自媒體下,mac環境辦公並不能造成什麼困擾,國外辦公環境應該更加友好。

所以,不做過大的產品差異化,無疑是拉動了整體macbook入門的門檻,讓更多人使用起來,產品才會更有生命力。

而你說12寸,真的星葩葩上沒看到多少此類尺寸的,反而是ipad大行其道。

至於回到題設,讓更多人用mac,從而形成生態閉環,收割你用更多的蘋果產品,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考慮


結論先上:相信蘋果最終還是會復活12寸的MacBook產品線

1,蘋果一直想做極致輕薄的MacBook

2015年,僅有0.92kg的MacBook誕生,但受限制於英特爾大哥的晶元問題。性能夠用的晶元,續航不行;續航可以的晶元,性能不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無奈,蘋果只能選擇了續航而放棄了性能,最終12寸的MacBook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蘋果從未放棄做極致輕薄本的念想,這不,ARM架構的M1給蘋果帶來了希望。

圖片來源於網路

2,M1晶元對於蘋果來說是一場有風險的豪賭

M1發布的時候,蘋果宣稱要在2年內完成所有Mac產品線向M1過渡。這一次,蘋果傾盡所有,力推ARM架構的M1。

其實,Wimdows也並不是沒有考慮過使用ARM架構的處理器。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微軟曾在2012年推出的Surface Rt就是搭載了 ARM架構的處理器,最直接的好處是續航的明顯提升。最大的問題是軟體適配。

總結一下

M1讓蘋果看到了極致輕薄的希望,在蘋果進行了一系列豪賭后,如果能夠順利解決軟體適配問題。將為整條Mac產品線帶來巨大的收益,蘋果也將有能力重啟12寸MacBook產品線,以完成少年時的夢想。

iPad該不該買AppleCare+

英特爾Evo認證對於普通消費者意味著什麼?


很簡單啊,M1對蘋果是一次變革性的嘗試,目前還有很多兼容性優化沒完成,但未來是打算用來當主菜的,這不是一次單純的試水。

所以現在這個階段,就必須要找一個用戶覆蓋量儘可能多,需求的專業級別相對低,甚至儘可能沒專業性需求的客群來做市場前期導入,這樣才能儘可能保證一邊賣到可觀的收入一邊有充足的時間完善,既有大的賣點支撐,還不讓暫時的缺陷影響應用體驗。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找一個不容易觀望的用戶群,並且這個群體要足夠大。

為什麼不是Macbook 12?很顯然,這機器的定位註定就是個小眾,12寸就是它小眾的重要因素,即便給了它更好的性能,它不符合蘋果對銷量的要求;

為什麼不是15/16寸?很顯然,這類機器專業用戶扎堆,人家那電腦是來干大活吃飯的,兼容性優化沒解決完之前,上這個機型不是找事么?而且M1現在的性能還不足以輕鬆挑戰這個級別的CPU+GPU配套。它不符合蘋果對專業級別優勢的要求。

為什麼是13寸?因為這類用戶更多還是以個人娛樂,信息流,辦公為主的需求,性能好了更能顯得有性價比,雖然他們就是跑分的時候高興一下,但容易造成一兩撥千金的效應,另外續航幾乎翻倍,這就是最大的賣點和體驗提升啊!


這問題一開始看的我有點繞,一會12寸Macbook,一會12寸的Air,很pro的Air 跟pro。

可能有些新人不知道,蘋果出過一款12寸的macbook,就這個名字後面沒有air、沒有pro,剛出這款的時候我還在上學,大概是15年,當時認識的不少女生買了這款,實在是顏值感人。後面慢慢升級了幾次處理器,沒有什麼大的改動,如果我記得沒錯,大概是去年年中下架的。

大概同一時間,iPadOS, iPad Pro登場,是不是很熟悉。

當時 12『』 Macbook 消失的原因有:

  1. 價格昂貴,性價比不好;
  2. 定位跟iPad Pro, Macbook Air 衝突;
  3. 其他的硬體問題,比如屏幕、介面不多、鍵盤鍵程短,使用感差等等。

這些問題放到今天來看,即使換了個M1,依然是存在的,實在是沒有必要拿出來打去年的自己臉。

回到問題描述

M1用在12寸的Air上顯然能與pro拉開更大差距而具有鮮明的定位,在輕薄本上能一騎絕塵

確實能,拋開硬體、價格不談,iPad跟air 怎麼辦?

而很pro的Air很明顯與同樣晶元的pro差距不大甚至性價比更高

確實有了M1的新 Air性能提升了許多,但這兩款還是有差別的,比如:

  1. 散熱,Pro主動散熱,Air無風扇設計,主動散熱肯定能延長性能峰值時間;
  2. CPU,低配的Air 是8?core CPU, 7?core GPU and 16?core Neural Engine,但這個差別不大;
  3. 續航,搭配的電池不一樣,Pro續航比Air多2個小時,多出來的就是生產力(但這個對一直插電源的影響不大);
  4. 其他小地方,比如touch bar,揚聲器、亮度、重量、厚度等等,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小意思。

然後回到問題,不在意細節的話確實差距不大,但是這恰恰能過區別出目標人群。

  • Air,輕盈,一般人現階段用Air就足夠了。
  • Pro,是professional的縮寫,什麼意思?專業,對性能有更高要求,視頻編輯、編程開發等等肯定是要用Pro的。

對於一般人來說,追求性價比,確實可以用Air,但對於追求卓越性能、開發便捷的人來說,Pro一點點配置的提升就能生產力,生產力不也是錢么~

另外Apple的市值已經有2W億了,他們的決策肯定不是敲腦袋瓜子決定的,但有時候正不正確還真沒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