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太陽光到地球要八分鐘,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兩地就有八分鐘的距離。


不行,兩點之間的關係有類時,類光,類空的區別,關鍵在於(ct)^2-x^2到底是大於,等於還是小於0,一旦確定了,無論參考系怎麼變都沒用,類時的距離永遠不會變成類空的距離。


題主的想法非常有意義,但進一步的學習之後就會知道,準確的說法「是兩個事件的空間距離和時間差是同一物理量的兩個側面」,這個物理量叫時空間隔,在不同的慣性系,兩個事件的空間距離不同(所謂尺縮效應),時間差不同(所謂鐘慢效應)但是(至少在狹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時空間隔是一個常數。

順便提一句,時間空間的關係也就如同電場與磁場,能量與動量一樣,是差距一個光速常數的一個物理量的不同側面。


我覺得兩者本來就差不多

以後題主學廣相的時候,會用引入線長,線長里包含了時間和空間的維度

閔氏空間的度規可以表示為[-1,0,0,0;0,1,0,0;0,0,1,0;0,0,0,1] (知乎不會打公式,這是個矩陣)

然後線元就是-dt^2+dx^2+dy^2+dz^2

廣義相對論數學部分


可以 空間和時間一直都是纏繞在一起的。


光從太陽到地球需要八分鐘是因為兩者距離約1.5億千米。

在其他慣性系的觀察者可能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可能兩者距離很近(尺縮效應),那用時間明顯不合適了

不過如果你參考系不變的話,或者說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你非要用八分鐘表示距離我覺得也可以。


可以,比鄰星離咱們4.2光年,這不就是用時間+光速來定義距離嘛?


單位上變來變去而已。任何距離都能用c表示


大概,不行。

從高速運動的觀察者眼中,太陽光到地球可能只需要1秒。


光年?

但是這些只是單位上的變換,沒有實際物理上的意義。你也可以表達成焦耳,如果願意的話。


乘法可以看成是加法,但是你一定要用加法,「乘法」這個概念就浪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