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能聽出明顯的換聲點但是也可以唱混聲,從胸聲過換聲點不應該是頭聲嗎,怎麼唱的混聲


強行解釋,可以說對,但是嚴謹地說,沒有換聲點就等於無窮換聲點。

換聲點的存在是因為人類的肌肉控制並不能像機器那麼精準,總會在脫離了適應發聲位置的地方卡一下,而無論是頭胸混聲還是真假混聲,都會存在換聲點,除非你的內部牽引輔助閉合的肌肉比你手指的肌肉還靈活。

胸聲——混聲,或者說胸聲——混聲——頭聲本身個很不嚴謹的聲音分類體系,就像把水果分成很甜的,很不甜的,中間甜的,而不是按品種分類那樣。

按我的教學理論,聲音按位置區分是這樣的:

在說完換聲點之後,我想聊聊這個問題:

什麼是混聲?聊一聊這個當年困擾我很久,也同時困擾了不少人的問題。

事先說明,如果看完這答案還是覺得很懵,那麼我請你不要糾結了,如果覺得本答案哪裡寫的不夠好,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

當然我並不認為這個概念值得大家糾結大半年的,我敢保證來我這裡上課,第一節課里我就可以讓99%的人發出混聲,所以說發出混聲根本不難,把混聲練好聽很難。

那麼開始說這個概念。

首先這個東西有歧義,我們可能會聽說有個詞叫混音,是不是跟混聲差不多意思啊?

混音也可以叫混縮,是用音頻處理軟體把幾條音軌(人聲跟各種樂器伴奏的聲音)做好後期效果然後合成一個音頻文件的動作。

音頻處理軟體比如說Adobe Audition,圖標長這樣:

混聲則是個聲樂的概念,指的是兩個不同的聲音(真聲跟假聲)混合在一起產生的聲音。

很多人看到這裡也是懵的,就像十年前的目目老濕,沒錯我十年前也是特別糾結這個概念,因為我以前是大開大合地唱搖滾的雜訊青年,基本上沒有假聲。沙雕如我最糾結那會兒逮著個唱歌好聽的人就問:「你這歌唱的很好啊,你這是混聲嗎?」

他尷尬地回復我:「額······我不知道我唱的是混聲還是什麼聲音,反正好聽就那麼唱了。」

我現在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大家,這個概念是給特定的人看的,什麼人呢?真聲跟假聲打架的人,或者真聲跟假聲分得很開的人。具體表現就是唱真聲特別真,唱不了很高,唱假聲特別假,也唱不了很高。

那麼原因是什麼呢?肌肉僵硬擠壓,只能同時存在一種情況,發聲的時候特別繃緊地發中低音,發出了真聲,發聲的時候特別放鬆地發高音,發出了漏氣假聲。

就好比有個小目去新東方烹飪學校學做菜,特別笨手笨腳,總是被老師罵,因為他炒菜的時候要兩隻手來放鹽,而且一隻手用的空勺子,一隻手用的勺子滿滿的鹽,而且他每次只能用一隻手來完成放鹽的操作,所以小目做的菜要麼沒有味道,要麼把人咸出腎炎。

後來小目換了個老師,新的老師教他既然你現在只能同時用一隻手放鹽,那麼我教你一個新的辦法吧,兩隻手一起放鹽!

雙手放鹽法就是小目的救星,就像混聲是那些真聲太真假聲太假(甚至有的人其實假聲也不會發)的人的救星。

大家覺得彆扭嗎?我反正是很彆扭地想出了這個做菜放鹽的例子,混聲就是這麼彆扭的概念。但是不代表這個概念不好用,不代表這個說法不應該存在。

反倒是跟那些真聲太真假聲太假的人用混聲的理論來形容聲音,很好溝通。

但是只要你不是真聲太真,不是發聲那麼僵硬,都是可以自然地發出混聲的啊。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我敢保證來我這裡上課,第一節課里我就可以讓99%的人發出混聲,所以說發出混聲並不難,把混聲練好聽很難。

擴展閱讀:

自己研究不夠深所以就貼別人的文章了

流行聲樂教練:淺淡甲杓肌與環甲肌的高音發聲方式?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換聲區或換聲點的概念應該先從聲區做解釋:

簡略的說:低音區以胸腔共鳴多,聲帶鬆弛邊緣厚,整體震動振動面積大;中音區口咽共鳴多,比低聲區聲帶張力大一些,邊緣薄一些,震動面積小一些;高音區進一步張力增大,聲帶變薄,頭腔介入多。

聲區一般是由聲帶的震動頻率,共鳴情況,泛音情況,聲帶機能比例之類的不同而形成區域性的音色音質不同來劃分的。(又要被說寫論文了.....hhhhh)

所以,聲區是因為音色音質的差異而存在的。而演唱中,我們要儘力消除這個差異,不然的話,我們的演唱就成為了傳說中的不統一了。所以,鏘鏘鏘~~換聲的概念出現了!!

換聲區指的就是由換聲點拓展開的區域(幾個音),這幾個音就是卡在兩個聲區之間的部分。

換聲問題主要出現的原因集中在幾個小的層面:

聲帶甲杓肌與環甲肌的比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聲音機能比例,這種比例的不協調非常容易讓我們卡在中低聲區的最頂端(甲杓肌太多)或者直接破音(甲杓肌溜了)

腔體共鳴與咬字:會把兩者說在一起是因為其具有關聯性,咬字其實也可以歸類為腔體情況的一種,只是屬於變數而已。腔體和咬字使用的錯誤導致管道與空氣柱的共振出現問題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也可能出現一些延展性錯誤:比如咬字力量的錯誤造成聲音在咽喉部過度阻塞和投射過低等等。

氣息相關:很可惜大家看到換聲的時候很容易忽略氣息,但是氣息相關其實非常重要。氣息對於換聲的意義,

其一:貝努利效應,一個被說爛的東西,總之他會促進聲帶的張力和狀態變化,而且更容易產生協調的力量和共鳴狀態。

其二,轉移力量重心,這個意義主要是針對一些日常聲帶使用狀態不太好的人來說的。這類人非常容易主動擠壓聲帶,將重心轉移後,會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並順便將聲帶的機能比例變成可以調諧的非緊張狀態。

簡單來說:聲區的存在是音色音質差異,而換聲點(以及延展出來的換聲區)是為了解決或者掩蓋其不同,將之統一化而提出的概念。

下面上視頻講解和練習:

什麼是換聲區?什麼是混聲?混聲比例輕混聲


混聲仍然有換聲點。

但不同於真假聲的換聲點。

真假聲的換聲點,是兩種不同的閉合模式的切換,這種切換的不平滑性是不可調和的。

而混聲的換聲點是在大致相同的閉合模式下,聲帶的張力主控肌肉,在甲杓肌和環甲肌之間切換造成的。

在甲杓肌主導聲帶張力的混聲狀態下,如果氣息強度較大時,想瞬間切換到環甲肌主導,會造成無法有效擋氣,所以人身體的神經邏輯在這種情況下是禁止進行切換,強制切換結果就是破音。

所以氣息如果有問題,一味的使用大氣量、大壓力,混聲仍然會卡換聲點,仍然會擠卡拉扯。


首先 拋開那些讓人覺得頭暈的理論

什麼是混聲 即是真假聲按一定比例混合的聲音

真聲就是我們用力吼或是咳嗽的感覺

假聲就是邊緣振動 比如Fu Fi 這類

其實在低聲區仍然會保有很少一部分假聲比例

再隨著音高上升不斷遞增 換聲就可以沒有痕迹

而換聲點呢 打個比方 男生的第一換聲點在D4 或E4 如果一味用較大真聲比例去唱達到這個時候就會覺得不太舒適 第二換聲點在G4或A4以上 此時仍然不準確加入假聲比例的話 就達到極限或者破音 按照比例過度 就可以順利度過這個換聲點 但它仍然是需要主要控制的 且換聲點的混聲並不容易唱 在初學時 很可能C5 D5的質量要高過A4 B4很多

其實聲樂並不是碎片知識的堆砌 從站在那裡 到開始吸氣 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有細節 細節的正確是要不斷發現錯誤 調整 糾正的 而任何一個細節的錯誤和缺失就會導致問題無法解決所以僵硬啊疲勞啊 這些都是你不正確的體現 並不是需要你更努力去克服的東西

所以不要盲目去練 一旦不舒服馬上停下來


確切的用聲樂專業理論來解釋這個命題的話,是仍然有換聲點的!比如說林俊傑和王力宏經常使用混聲技巧來詮釋歌曲。他們也會出現破音或者要換聲的時刻。但是混聲訓練得好,會使換聲點變得很自然,通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