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的最高價值是仁,仁者愛人。但不同的時代,仁應該如何體現?不同的個體,他應該如何行仁?這顯然是因人而異的、隨時代的不同而不同的,連仁都如此,所以我們中國人沒有絕對而都是相對。

題主此問,讓我想起之前我在某個回答下所說:儒學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然後有兄弟懟我說中東某教還說什麼什麼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呢。把我嚇一跳,然後找了所有有這種說法的幾個回答確認自己從來說的都是積極的生活態度而非生活方式。

儒學只是激勵你、告訴你我們應該採取一種積極、昂揚、奮進、理性、平和、樂觀、堅韌的生活態度,並不會規定你該如何如何活著。所以,去哪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中庸,只是幫助你如何向那走的方法論。

不走極端你是否認為是應該的?!

多聽、多看、全面瞭解你是否認為是應該的?!

聽取各方意見、分析判斷其主張的根本原因你是否認為是應該的?!

盡量提出一個平衡了各方利益的方案並說服各方接受是否是應該的?!

而這就是中庸啊。我們哪個中國人不明白這些呢?!只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我們未必有那個能力與意願能提出最後這一步中的平衡了各方利益的方案並有那個能力說服各方接受,所以中庸做不好就會變成搗糨糊,就會變成鄉願。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庸就是錯誤的,而是我們要儘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來盡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運用好中庸。

其實說的簡單點,中庸就是我們這樣的熟人社會,大家彼此既體諒又要進行利益的爭奪,所以既要爭又要留有底線而不能撕破臉面,大家只要想一下撕破臉面後你還得和對方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哪種日子怎麼過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什麼是中庸,鬥而不破的藝術啊。

還是那句話,大家別把經典想得多麼精妙,經典之所以經典,恰恰不是由於它講的高深精妙,而是因為它講的就是我們日常最基本的道理,就是我們仔細一想就能明白的道理,也自然是我們反覆實踐了、反覆驗證了就該如此的道理。如果你看不懂,那一定是對方的解釋是胡亂解釋,是錯誤的解釋。


謝瑤

中庸,出自子思子。

子思子,名孔汲,是孔子的孫子,是孟子的老師。

中,是一種狀態,是性之德,是道之體"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如果情感發揮合乎中道,恰到好處,不悲不喜,自然而然,就叫做"和"。和是道之用,是情之和。

為什麼要去追求這個狀態呢?因為"既如此,天地安於其所,運行不息,萬物各隨其性,生生不已。"

如何做呢?:"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中庸不僅告訴人們的目標是什麼,還告訴人們如何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還告訴人們為什麼要去嚮往中庸這個目標。為什麼你覺得沒有說呢?

哦,因為你只是道聽途說,鄉願耳。

您還是好好讀讀《中庸》吧!謝謝您啦!


謝邀,

中庸是方法論,不是世界觀;是說君子如何處世、如何合道,是儒家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博學,審問,慎思,篤行」無不是在告訴你怎麼做,如何格物致知以致誠意正心的。而且中庸是指導真正的賢人君子,是有抱負於家國天下的大人的,不是尋常庶民百姓的,是用來培養踐行儒道的方法指導。

至於目的地?

正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儒家千年的終極理想是天下大同。

今朝看,約摸是失敗了吧。

儒家到處充斥著道德、人教、禮法,所持的方法論,無非是立道德、致良知,然後知行合一。但是推己及人,我們能很輕易發現其中漏洞:道德只能束縛自己,無法要求別人。

而儒家企望樹立一個道德可以束縛所有人,是在挾泰山以超北海也。其觀察社會的角度太過單純馴良,於文化是巍巍明星,於政治、於經濟,倘無百家諸子攜持,中華不見久矣。

我見,所謂儒家文化就是古今最大的浪漫主義。


可能是有的人適合去那,有的人不適合去那,知道為什麼要去那,是一截路,怎麼才能到是一截……沒看過中庸


同意看到的一個回答。中庸教的是做事的方法。去哪是《大學》裏講的怎麼做人。「止於至善」

這個問題很深奧,這就像是在企業領導告訴你方向,而具體怎麼做就沒有人教你了。要知道怎麼做就要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清楚,然後再做安排和計劃。


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使命,要去的方向也不一樣。向哪去是相對寬泛的道理,要去哪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改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