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找到新的數學方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或者現在存在的難以理解的猜想?通過目前的高等數學數學和數學分析學習夠嗎?


回顧數學史,不難發現:重大猜想的證明總是建立在突破舊有數學體系的前提上。所謂突破,包括了兩種情況:

(1)發明新的數學工具,就像是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伽羅瓦發明羣論一樣;

(2)在舊有數學工具之間發現新的聯繫。

前幾年日本數學界家望月新一發表了ABC猜想證明,藉助的是自己發明的宇宙際理論。可見他走的是第一條路線。不過尚未得到數學界的肯定,因為他的理論實在讓別人看不懂。

英國數學家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走的是第二條路線。在他之前,日本人提出「谷山-志村」猜想:模形式與橢圓曲線之間存在聯繫。懷爾斯敏銳地抓住這一點,證明瞭這種聯繫,從而解決了費馬大定理。

無論哪一條路線,都是集前人智慧之大成,加上個人的天才直覺。基礎的數學知識,已經被全世界數不清的學者反覆咀嚼過。想從中挖出金子,堪比登陸冥王星。


僅靠工科大一的高等數學和理科大一的數學分析課程知識應該是不足以解決哥猜的,已經有大量的民科在這上面前僕後繼不亦樂乎了,這兩門課程對於一些數學愛好者來說入門相對容易,學習過高中數學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都可以掌握,如果數學分析萬能到可以解決哥猜,那證明哥猜早就不是什麼難題,應該是大一學生普通習題,中學生數竟也會出現哥猜解法比拼,不提出十來個解法都不好意思發獎牌。

所謂找到新的解法就是一個偽命題,首先要知道哥猜的難度,其次要看懂前人的成果,在前人的解法再無優化可能的前提下再給自己挖坑了,陳景潤的演算草稿堆滿6平方的宿舍,他用的篩法已經是當代最優,相對前輩也是新的解法,但成功了纔是解法,走不通就是死路。

真正讀懂哥猜,紮實學習理論,仔細吸收成果,嗯,這三部走完再來談新方法,一般來說在動手之前博後妥妥的。


一是在現有的數學體繫上巔峯造極。

二是另闢奇徑開發新的數學體系。

三是超自然力量。


哥猜表示法個數r2(N)=π(N)-M(N),

1是素數,

根據表示法個數公式若M(N)=0,則:r2(N)=π(N)≥1

每個≥10的偶數N中都有N=P+C,即M(N)≥1,其中P表示奇素數,C表示奇合數。

在奇數軸上,有且只有奇素數與奇合數兩類奇數,那麼有它們組成奇數段必然是奇素數段與奇合數段,它們交替產生,周而復始,歐幾裏得素數定理告訴我們:奇素數無窮多,那麼奇合數段也是無窮多。

這樣我們總可以找到這樣一段等差數列:{P,C1,C2,C3,……,Cm,P},

其中P、P都是奇素數,

C1、C2、……、Cm都是奇合數。

P=C1-2,P=Cm+2,其中的任意合數C=C1+2(m-1),C=Cm-2(m-1)

(1)每個≥10的偶數N=P+P+2m,移項

N-2m=P+P

(2)每個≥10的偶數N=P+P-2m,移項

N+2m=P+P

若m=0,則有數列{P,P},

N=P+P

若m=1,則有數列{P,P-2,P}

N=P+P-2

N+2=P+P

由於N≥10、2m≥2

所以N+2m是≥12的偶數有2個奇素數之和。

由於r(2)=1、r2(4)=2、r2(6)=3、r2(8)=4、r2(10)=3、r2(12)=4

N+2m=P+P,N是>2的偶數,m≥0的整數,P、P是奇素數

m=0時,N=P+P

m=1時,N+2=P+P

……

所以每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2個奇素數之和。


找民科,民科是萬能的


僅靠大一數分和數論的知識遠遠不夠,事實上僅僅1+2的證明如果能看懂就能申請博士生了


小夥子不要老想著搞些大事情……

往往不是用新的數學方法來解決某些事情,而是你為瞭解決某些事情不得不自創一個方法或體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