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酷的戰爭是冷戰。

冷戰是無限戰爭,有限手段的無限戰爭,其唯一的目標,就是破壞對手的權威和統治。這個目標事實上已經相當於無條件投降。

而冷戰的全面性、全民性、與戰鬥的長期性,戰場的分散性。又決定了冷戰的指揮是高度委託式的,組織形態是團練式的,戰鬥很大程度上是自髮式的,對本方冷戰兵力的控制力是非常有限的,戰後的複員是困難乃至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對方尋求和談乃至投降,其意義也已經不大,因為很難阻止己方冷戰力量的進一步攻擊。正如古典戰爭攻城戰後的屠城一樣,指揮官本人的意願是很難制止的。

冷戰的殘酷,超過無條件投降。


武器本身又不能殺人。

殺人是鬥爭的需要,和手持什麼武器關係不大。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冷兵器和熱兵器有區別嗎?

冷兵器和熱兵器是工具,冷兵器可以用來削蘋果,熱兵器可以用來比賽。

所以戰爭的殘酷性取決於發動戰爭的目的,和希望達成的目標。

大規模展開的冷兵器對抗死傷慘重,區域性熱兵器對抗也可能無一傷亡。

中印搞過一次熱兵器對峙,最後演化成鬥毆和互擲石塊。以幾個印度士兵頭部冒煙結束。

古代冷兵器戰爭中被敵人用冷兵器直接殺死的士兵其實並不多,大多死於防線崩潰後己方士兵的踩踏,以及傷口感染。

相對來說,熱兵器殺人效率遠高於冷兵器,成吉思汗的騎兵殲滅一支長槍兵要用幾天的時間,而熱兵器時代的機關槍一小時就完成了。

熱核武器目前還沒有看見過戰術性應用,暫不用討論。

屠城就更和武器無關,這取決於屠城者的意志,以及對於局勢控制程度。

屠城是慘無人道的,搶劫、強姦、消滅敵方鬥爭意志,進行種族滅絕等等。

是手持武器的一方針對於平民的屠殺,冷兵器和熱兵器達成的效能並沒有區別。

屠城的歷史記錄十室九空,從古代到近現代都差不多,基本上是這個程度。

所以說戰爭的慘烈程度和武器並無直接關係,主要還是取決於戰爭雙方是不是以消滅對方肉體為主要鬥爭方向。


戰爭可以分為理性戰爭和非理性戰爭。

非理性戰爭會因為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打起來,但是一般不會有什麼結果,雙方力竭就不打了。這種戰爭談不上殘酷和慘烈。

理性戰爭則是有明確目標的戰爭,會一直打到出結果為止。

理性戰爭又兩個維度,分別是主動和被動,進攻與防禦。所以理性戰爭又分為四種類型。

主動進攻型戰爭。戰爭的交戰一方或雙方為了獲得更多土地,更多資源,更多人口而進行的征服戰爭。

主動防禦型戰爭。戰爭的交戰一方或雙方為了避免某些可能到來的損失而進行的先發制人的以減少損失為目的的戰爭。

被動進攻型戰爭。戰爭的交戰一方或雙方失去後退的空間而對方又步步緊逼,不得不進行的孤注一擲的賭博。

被動防禦型戰爭。戰爭的交戰一方或雙方因為被進攻而不得不進行的反擊行為。

冷兵器時代,工業革命之前的時代所進行的戰爭,主動進攻型戰爭是戰爭的主要類型。戰爭發起者因為國力強盛,以征服為目的發動戰爭,是希望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資源,而戰敗者作為俘虜本身就是資源。所以對征服者而言,允許被征服者繼續存活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人口才是生產力,沒有人進行生產活動,征服的土地也沒有意義。

熱兵器時代,工業革命之後的時代所進行的戰爭,幾乎是清一色的被動防禦型戰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戰爭的某一方發起了主動進攻,但其發起主動進攻的本質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又被不斷蠶食,同時這種趨勢沒有停止和緩和的跡象。不發動戰爭,他們自己就會自爆而亡。所以只能通過戰爭的方式進行賭博,以期望可以獲得可能存在的更好的未來。

被動防禦型戰爭中,敵人的威脅不僅僅是敵人的戰鬥行為,敵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脅。所以被動防禦型戰爭的獲勝者傾向於不留俘虜,不進行征服。因為俘虜沒有意義,人民也沒有被征服的價值。

以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為例。

冷兵器時代,這樣的戰爭,美國作為獲勝者會征服伊拉克,奴役伊拉克的人,但不會殺光他們,因為要留著人活著才能工作,才能進行生產活動,才能獲得戰爭收益,即使是把人運到別的地方去。當美國由盛轉衰,伊拉克人有翻盤的機會。

熱兵器時代,對美國的最優解是伊拉克沒有人。雖然美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國力,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戰爭,但勝利的背後卻是面對戰爭窘迫至極的處境。對美國而言,伊拉克人沒有被征服和奴役的價值,但是不打這場戰爭美國的處境也不會好到哪去。

在冷兵器時代,人的價值為正,人就是生產力,有人才能創造財富,所以人越多越好,敵人也是人,繳械就好了。

在熱兵器時代,人的價值為負,人就是威脅,有人就有威脅,所以人越少越好,最好沒有人。

美國可以讓伊拉克沒有人,但是美國暫時不可以真的這麼做。因為這個世界有些非常微妙的平衡存在,在這個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之前,人們看到的並不是熱兵器時代戰爭的真實面目。


熱兵器使用和維護成本太高,不利於戰後屠城,冷兵器相對而言方便一些。

而且屠城對熱兵器軍隊來說所獲有限,除了泄憤之外主要補給物資很難從屠城中獲取,屠城的動機不足,也浪費時間,所以熱兵器時代小規模泄憤式屠城還存在,大規模劫掠式屠城很少見了。

而冷兵器軍隊不存在這個問題,其一切補給都能從屠城中獲得,屠城動機極強,打完仗屠城就是冷兵器軍隊標配,偶爾出現不屠城的軍隊反而是異類。

不要說核彈,核彈的建造成本不見得比冷兵器低,而事後處理核輻射問題更麻煩。最關鍵一點是,核彈殺不幹凈。


無視約束的戰爭更慘烈,

與LBQorRBQ沒有必然聯繫,

而是取決於階級矛盾,

取決于軍事差距。

對於戰爭,慘烈和殘酷(CLCK)可以由戰敗方的下場定義:

戰敗方的男人被殺光、戰敗方的統治者被殺光,

戰敗方的平民不分男女老少被殺光,

這就是CLCN。除此之外就是相對不慘烈不慘酷的。戰敗方的下場取決於戰爭雙方的階級矛盾。

用這個標準,具體到時代,

原始社會部落戰爭的戰勝方會殺光戰敗方的男人,CLCK

奴隸制貴族戰爭大部分只分勝負,很少殲滅,不CL不CK

封建制農民起義要殺光原統治家族,CLCK

近現代只有法西斯會在戰鬥結束後專門大規模殺人CLCK,所以他們是被批評的對象;其他的普遍不CL不CK。

還有一個標準,

用死人多少來定義戰爭是否CLCK,

死人多少取決于軍事代差,

也就是組織和武器的差距。

部落人數多和投擲類遠程攻擊手段,讓智人消滅了大多數尼安德特人;

奴隸制度和青銅兵器,讓奴隸主消滅了大多數原始人;

商鞅變法和鐵質兵器,讓封建地主消滅了大多數舊奴隸主;

近代革命和熱兵器,讓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消滅了大多數地主階級和舊貴族。

武器的差距本質是生產力的差距,別說飛機大炮,缺乏近代鋼鐵冶金能力的封建中國,連刺刀都造不好造不多,所以抗日戰爭很多時候只能拿鐵匠打的大刀片子對刺刀,大刀片子連時間稍長的戰鬥都扛不住,砍八九下就卷刃,最後發現除非在幾十秒內速戰速決,大刀片子不可能贏得過刺刀。

除了武器的代差,其實組織能力的代差也會決定勝負:清軍和外軍只打槍可以有來有回,外軍衝鋒和清軍拼刺刀,清軍必敗。沒有地下黨活動的地區,兩個日本兵就能守住一個縣城火車站。二戰時法國在德國攻勢下44天就投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