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做年終總結的時間了,大家一起來盤點 2018 年地學領域都發生了哪些值得銘記的事情吧!

包括但不限於地質學、自然地理學、海洋科學、大氣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


2018年,是一個地質災害格外惹人注目的年份;

2018年,是定義了人類生活的地質年代的年份;

2018年,是人類認識地球邁出重要步伐的年份。

(多圖預警)

一、引人注目的各類地質災害;

(1)5月,美國,夏威夷——後院火山

基拉韋亞東裂谷區大噴發,世人全形度圍觀了熔岩噴泉在鄰家後院噴薄而出、熔岩之河流淌於自家門前的末日景象;

裂隙式噴發,熔岩噴泉連成一線,噴湧高度可達數十米

熔岩匯成河流,肆意流淌——這是人類距離微型『洪水玄武岩』最近的一次

夏威夷是一個發育在地幔熱點上的火山島,數百萬年來的火山活動造就了夏威夷諸島,同時也是懸在島民頭上的劍。夏威夷的本次火山噴發是典型的裂隙式噴發,地面撕開一條大口子,在數公里的地段上湧出巖漿。

根據地震波速建立的三維模型顯示夏威夷島正下方地幔裏存在一個大型低速體,這就是地幔柱。引自【1】

在8月初最終穩定時,新噴發的巖漿覆蓋了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在海里新創造了3.54平方公里的土地。當地社區和基礎設施的重建工作將耗費至少8億美元。【2】

5月至8月14日的巖漿覆蓋範圍動態圖,引自維基百科【2】

散佈毀滅的熔岩之河(熱成像)

相關討論:

貓屎丸:【熔岩之怒】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

(2)6月,拉丁美洲,瓜地馬拉——活人烤爐

富埃戈(Fuego)火山的爆炸式噴發引起嚴重的火山碎屑流災害,掩埋了山腳一個社區,龐貝古城的慘劇跨越數千年重現於世;

灰色是火山灰影響範圍,紅色是火山碎屑流影響範圍,黃色是社區。出自【3】

火山碎屑流是高溫、高速、高密度的重力流,除了掩埋、衝擊和吸入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外,它的高溫纔是最致命的武器。

這類事故中最可怕的場景,莫過於你關好門窗、躲在堅固的牆角處,以為等災害過去就可以的時候,你溫馨的家卻被滾燙的浮石和火山灰覆蓋起來,成為最致命的烤箱。那些沒來得及逃出來的人,命運不會比下圖的電視機好到哪裡。

相關討論:

雲舞空城:火山噴發是如何致人死亡的?

雲舞空城的想法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pin/987440430497267712

雲舞空城的想法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pin/988451986571841536

(3)10月,印度尼西亞——砂土惡魔

突如其來的地震引發災難,海嘯衝進沿岸社區掠奪生命,但更恐怖的惡魔卻隱藏在內陸:液化的大地像河流翻滾,吞噬萬物。

Petobo地區的受災前後對比圖,衛片底圖引自CNN新聞

Balaroa地區的受災前後對比圖,衛片底圖引自CNN新聞

富含地下水的砂土地表,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常常造成奇異而慘重的災難。房屋、設施和汽車陷入地下的畫面,在日本和紐西蘭的地震後都廣為流傳。

但是,本次印尼的災害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存在較明顯地形坡度,液化的砂土開始流動,帶動已然開始陷入其內的建築一起流淌了數百米,數千人下落不明,大概被大地一口吞了。

相關討論:

雲舞空城:印尼地震海嘯災害遇難人數上升至 2073 人,失蹤或達5000人以上,為什麼這次災難損失如此慘重?

(4)11月,中國,四川——長江「斷流」

一個月內,同一座山垮塌兩次,長江東逝水為之一滯。

10月10日,一次滑坡

11月3日,規模更大的二次滑坡

一次滑坡後,堰塞體規模較小,而且上游來水大,未來得及進行人工幹預即在12日下午發生過水。

二次滑坡後,堰塞體規模明顯增大,上游來水也因更靠近年底而減小,堰塞湖水面距離堰塞體頂面距離大,必須進行人工幹預。經過多方調動,11月8日開始挖掘作業,11日結束作業並撤離,12日發生過水。

這兩次堰塞湖和泄流洪水災害對堰塞體上下游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也為日後對此類高位滑坡風險區的提前發現、人為消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關討論及資料:

西藏昌都山體滑坡致金沙江幹流阻斷形成堰塞湖,險情要如何處理?

金沙江堰塞湖_百度百科

(5)12月,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暗夜重現

人類歷史最臭名昭著的火山之一,喀拉喀托火山再度發威,重現1883年的一幕:火山爆炸、山體垮塌、海嘯來襲。

黃色虛線框內的火山山體發生垮塌

在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中,有3.6萬餘人喪命於海嘯。這座火山的巖漿性質決定了它的暴戾個性:富含氣體的高粘偏中性巖漿,容易造成火山通道堵塞,將火山變成高壓鍋並導致劇烈爆炸。相比之下,噴發基性巖漿的夏威夷和冰島就顯得可愛多了,巖漿只是靜靜的流淌而已。

喀拉喀託島的歷史影像動圖。1883大爆發炸掉了半個島,20世紀後Anak Krakatoa火山開始生長,並在近年長到了400米高。換句話說,一個多世紀後,有可能還會迎來類似的災難。動圖引自維基百科。【4】

總之,這次「喀拉喀託之子」火山的爆發,既是1883年大爆發後的必然重演,也是近年地質運動相對活躍背景下的偶然事件。無論如何,那個在夜晚發出轟隆響聲、火光帶閃電的、巽他海峽中央的壯美火山,在你我這代人的生命裏大概算是謝幕了。逝者不死,必將再起。幾百年後,「喀拉喀託之孫」火山會在這個地方重新顯現,只是到時你我早已作古。

以吾生之須臾,嘆天地之悠悠,不過如此。

向喀拉喀託之子火山說一聲再見。

11月初的影像。

相關討論:

雲舞空城:如何評價印尼海嘯死亡人數繼續攀升,起因或為火山活動致潮汐運動異常?

雲舞空城的微博:地球科學/地質災害領域的2018年年度關鍵詞

尾聲:

回顧整個2018年,我大概會使用「火山」作為地球科學/地質災害領域的年度關鍵詞。從夏威夷的基拉韋亞火山大噴發,到瓜地馬拉的弗埃戈火山碎屑流災害,再到印度尼西亞安納可喀拉喀托火山爆炸誘發海嘯——在過去的這一年,火山給世人留下了極其深刻並且慘痛的印象,它們吞噬生命,摧毀房屋,燃燒家園,改變地貌,焚燒經濟。全球的火山活動在明年仍會繼續,唯望類似的人間災難在2019年能更少、更輕一些,唯望各國監測機構再給力一些。

願人間平安。

二、人類生活的地質年代終於有了新名字;

(1)被三分的全新世

今年9月,國際地層委員會悄悄的發布了一個正式通知:宣佈對第四紀全新世做出了正式的劃分方案【1】,而消息靈通的人則注意到,早在今年7月,國際地質年代/年代地層表就已經加入了這個劃分——

第四紀全新世(始於1.17萬年前),被正式劃分為更小的三個單元,分別是格陵蘭期,諾斯格瑞比期和梅加拉亞期。具體劃分方案如下:

下圖資料的一個年代有點問題,以上圖為準。

傳統上,地質學家劃分地質年代時,主要以沉積巖層中的沉積物特徵、化石種類及形態的變化、地球化學特徵的變化等指標作為劃分依據。1.17萬年的時光太過短暫,只能在少數地區形成很薄的穩定連續沉積層,這對該年代的進一步細分造成了特徵不顯著的客觀困難;而使用沉積有機物碳14測年對於萬年級別的全新世而言誤差又顯得太大【5】;

總之,在槍斃了很多深海沉積物、湖泊沉積物和其他陸上冰川沉積物的劃分方案後,科學家們打起了冰芯和鐘乳石/石筍的主意——它們都具有連續穩定沉積、幾乎不受外界影響、記錄了大量可以反映地球歷史變化的信息等特點,而且可以形成較大的厚度,特別是冰芯。

2008年,一羣科學家首次使用NorthGRIP1冰芯研究了全新世的起點【5】。

10年之後,使用冰芯和鐘乳石/石筍進行全球年代地層的劃分,也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第一個階,「格陵蘭階」,GSSP(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是NorthGRIP2冰芯,

第二個階,「諾斯格瑞比階」,GSSP是NorthGRIP1冰芯,備用GSSP是一個洞穴鐘乳石第三個階,「梅加拉亞階」,GSSP是一根洞穴鐘乳石,備用GSSP是另一個冰芯

從黑框向右是最近4200年形成的鐘乳石,而黑框處標誌著梅加拉亞階段的界限,這也是該階的金釘子。

冰芯從2008年開始首次作為GSSP(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

古老冰芯裏夾帶的氣泡與灰層,是古代地球環境演變的忠實筆記

但是故事並沒有就這樣結束,更大的爭論反而由此而來。


(2)地學界內的爭執不休

2016年,Science雜誌的一篇文章《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讓人類世的概念之爭浮出水面。

這篇論文的作者,正是激烈主張用「人類世」取代「全新世」的一位地質學家Jan Zalasiewicz,他是國際地層委員會(ICS)第四紀委員會(SQS)人類世工作組(AWG,2009年成立)的首席召集人,多年來致力於將人類世的概念在地質學上進行清晰的界定,並希望最終讓ICS正式確認該術語。

AWG的圖標眼熟嗎?是不是很像二氧化碳的含量曲線或者氣溫變化曲線?

(Subcommission o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

儘管人類的活動正在從方方面面改變著地球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和土壤圈,但是在他2016年論文發表的兩年後,「人類世」概念仍未得到確認。

  • 人類創造了新的岩石類型:混凝土、各類燒制磚頭、混合了瀝青的碎石路面等
  • 人類創造了新的沉積物類型:微塑料、核爆產生的放射性微塵埃等
  • 人類改變了岩石圈表層的元素分佈規律:比如鋁元素的富集,金元素的富集,鐵元素的富集,稀土元素的富集等等;
  • 人類在岩石裏留下了非常多的痕跡:地鐵、地下建築、地面建築、城市、水利設施等
  • 人類創造出全新的遺跡化石:比如印在混凝土上的車輪胎印、混凝土裡混進的可樂瓶蓋引等

Jan Zalasiewicz親自拍攝的瓶蓋遺跡化石【7】
  • 人類改變了地球土壤:農業的影響、化肥的使用、土壤成分和元素富集規律的改變
  • 人類改變了自然沉積物的面貌:有機污染物(宏觀級別如瀝青,微觀級別如有機大分子)、化石燃料燃燒形成的微塵埃富集、江河建壩對河口三角洲的影響、海水酸化對海洋碳酸鹽巖沉積的潛在不利影響等
  • 人類改變了地球生物的面貌:老虎快要滅絕但貓星人佔領了地球、大量生物因人類活動滅絕或快要滅絕。【6-7】

Jan Zalasiewicz親自拍攝的喵星人【7】

忘記論文出處了-。-

Anthropocene倡議的是一個世/epoch,自2002年被提出以來,倡議者的訴求是定義出人類活動顯著影響地球環境的年代下限,終止「第四紀全新世」的歷史,用「第四紀人類世」加在全新世後面,或者乾脆換掉「全新世」。

AWG工作者的努力目標:讓人類世正式納入國際地質年代表,並將起點設定為1950年前後【10】。

但是AWG工作組的提議近幾年都被ICS給否了,後者甚至將全新世進一步劃分出三個期,更加鞏固了全新世在地學界的地位。

原因倒也明確:

  • 全新世的進一步劃分,關注的是自然環境/氣候的變化對沉積地層產生的影響;
  • 「人類世」概念,關注的是人類活動對沉積地層產生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地層之外的影響;
  • 二者之間存在重疊的領域,但並不全然相同(1萬多年來的環境/氣候變化,有一小部分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 人類活動在地層中的表現,目前認為尚不夠巨大,缺少足夠的沉積學記錄【8】;
  • 在二十世紀中葉建立新的地質年代下界沒有實際價值【11】;
  • 同樣地,在國際地質年代尺度上指定全新世以上的另一個年代地層單元沒有合理的地層基礎【11】

總而言之,儘管以AWG成員在內的科學家強力主張應該選擇合適的年代劃分出人類世,但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定義地層和地質年代概念的權威組織,ICS目前並不認為「人類世」已經擁有足夠的「地質信號」,使它能夠從地層中識別出來。

但是三分全新世並不是終點——

ICS隨時都有重新調整地層表/年代表的權力。

所以,這場地學界內的爭論還將會繼續持續下去,三分全新世只是這場爭論的一個分號,還遠遠不是句號、


(3)超越地質學

最有趣的一點在於,地質學家對「人類世」概念的興趣,遠遠不及環境學家、生態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大氣科學家,甚至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

歸根結底,最早在2002年的Nature雜誌上提出「Anthropocene」概念的人【9】,其實是一個大氣化學家,9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Paul Crutzen。

拍攝時已經80歲高齡的Crutzen老爺子,今年85歲了。

與其說「人類世」是一個具體的地質年代單位,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抽象的當代文化符號。

它喚起了人們對自身施加於自然之影響的重新認識,使人們站在自然的控制者身份審視自身的行為,並最終使這樣的自我審視上升到改變當前及未來生產生活模式的高度,從而存在將其作為政治工具的潛在動因。

在討論人類對這顆星球的影響幾何、從何開始、是否存在臨界點、未來如何改變等問題的時候,真的需要將「人類世」作為一個嚴格地層學/年代學意義上的 Epoch來正式化/規範化/科學化嗎?

  • 在討論「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的時候,並沒有將「雪球地球」具體定格為一個地質年代單元/年代地層單元,不是嗎?
  • 在討論「小冰期/Little Ice Age」的時候,並沒有根據地層學意義中的Age/Stage來創建一個新的「期/階」地層,不是嗎?
  • 為什麼在討論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時,就一定想要定義出一個不合XX世的原本拉丁文語法的新單詞和新單元呢?
  • 全新世,Holocene是Holocene Epoch的簡寫,古希臘單詞 s?λο?,拉丁化holos, 英文whole/entire + 古希臘單詞καιν??,拉丁化kainos, 英文new,表示「entirely new」,中文為「全+新世
  • 人類世,Anthropocene,拉丁化詞根anthropos (古希臘語 :?νθρωπο?) , 表示"human" +詞根-cene(古希臘語kainos,古希臘語 :καιν??),表示 "new" or "recent」,因此該詞語的含義是「humanly new」,中文為「人類之新+世」,更諧一點,人類の新世,與新生代各個世的命名法則截然不同:古始漸中上更全+新+世。
  • 既不合古希臘文法,也不合英文文法,更不合中文文法,甚至與新生代各個Epoch的命名法則也不同。
  • 根據奧卡姆剃刀的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既然全新世已經是很新很新的意思,而且與普遍呼籲的「人類世」年代重合,且全新世術語的成熟在先,那麼真的有必要再定義一個術語呢?
  • 詞根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剃刀大法好

一位反對「人類世」概念的地質學家曾發出這樣的質問:

將「人類世」作為正式國際地質年代單位的願望,是人類中心主義嗎【12】?

  • 人類究竟是自然造物,還是超越自然的存在?
  • 人類對自然的影響,應該視為自然的一部分,還是應該視為超越自然的添加物?
  • 「全新世」的概念範疇裏,可以容納下人類活動在地層裏留下的跡象,但這些地層學依據真的足以建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嗎?
  • 或者,建立一個只有半個世紀(首次核爆炸以後)的地質年代單位,和與之對應的只有幾釐米厚的年代地層單元真的有地質學意義嗎?
  • 人類世究竟是地球自身的歷史,還是人類活動的歷史,或者乾脆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潛在政治工具?
  • 人類的力量,是超過了自然主導的地球演化,還是僅僅在自然控制的基礎上加了一點點調料?

(4)權當總結

  1. 討論人類對環境、沉積物、大氣、土壤等領域的影響,不一定需要以此為依據構建一個有嚴格審核標準的國際地質年代單位/年代地層單元;
  2. 現階段下,支持者認為人類造成的影響足以建立一個符合地質標準的「世/Epoch」單位,對應一套「統/Series」的地層。
  3. 反對者認為,地層學依據還遠遠不足,而且構建一個歷史只有幾十年、厚度幾個釐米的「統」級地層單元,相當蛋疼。
  4. 是否建立「人類世」的概念,這是國際地層委員會的工作,是地質學家的分內事,儘管很多人並不感冒;
  5. 使用非正式詞語「人類世」,並不需要它是一個符合地學規範的年代術語——就像『小冰期』一樣。
  6. 建立人類世,是否有政治化的因素?是否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因素?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本節完。

三、探索地球的道路上繼續邁出重要步伐;

(1)全球陸相白堊系首次被鑽穿——來自中國的貢獻

(2)格陵蘭島發現冰下隕石坑——全球變暖促進地球科學進步的黑色幽默

(3)地質歷史警示全球變暖的下場——5600萬年前和2.5億年前的警告不容忽視

(待填)

參考資料:

【1】Anderson D L, Natland J H. Mantle updrafts and mechanisms of oceanic volcanis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41): E4298-E4304.

【2】維基百科:2018 lower Puna eruption

【3】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06/07/world/americas/guatemala-volcano-eruption.html

【4】Krakatoa - Wikipedia

【5】Walker M, Johnsen S, Rasmussen S O, et al. Formal definition and dating of the GSSP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or the base of the Holocene using the Greenland NGRIP ice core, and selected auxiliary records[J].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Published for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9, 24(1): 3-17.

【6】Waters C N, Zalasiewicz J, Summerhayes C, et al. 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J]. Science, 2016, 351(6269): aad2622.

【7】Zalasiewicz J, Waters C, Summerhayes C, et al. The anthropocene[J]. Geology Today, 2018, 34(5): 177-181.

【8】Rull V. What If the 『Anthropocene』Is Not Formalized as a New Geological Series/Epoch?[J]. 2018.

【9】Crutzen P J. Geology of mankind[J]. Nature, 2002, 415(6867): 23.

【10】Zalasiewicz J, Waters C N, Summerhayes C P, et al.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Anthropocene: Summary of evidence and interim recommendations[J]. Anthropocene, 2017, 19: 55-60.

【11】Walker M, Gibbard P, Lowe J. Comment on 「When did the Anthropocene begin? A mid-twentieth century boundary is stratigraphically optimal」 by Jan Zalasiewicz et al.(2015),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383, 196–203[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5, 383: 204-207.

【12】Finney S C. The 『Anthropocene』as a ratified unit in the ICS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fundamental issue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by the Task Group[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14, 395(1): 23-28.


某市及以下地震局機構改革方案落實,但到年底還沒定,不過改編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市以下地震局屬參公事業單位,屬於機構改革第二批。以後市以下沒有地震局了,縮成隸屬某部門的一個處,局級副局級幹部待遇不變,平行調動到其他單位當局長副局長。下轄臺站有可能歸屬於應急管理部。

省局和國家局編製不變,而這些單位自成立以來就有可以搞研究的一批人。這次改革相當於地震系統砍掉了兩大支脈中的一個——研究效益低下但就業效益較高的支脈。看來地震局的名號要由精兵強將而非蝦兵蟹將來擔當了。

機構改革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地震系統歷史上註定是里程碑式事件。隨著歷史發展,地震預報研究和羣測羣防兩條並行發展道路都發生了蛻變,前者最終拋棄了地震預報研究,轉向天然地震基礎研究、臨震預警和速測速報;後者拋棄了羣測羣防,用建設現代化臺站代替,朝著政府職能演進。前者科學,後者合理。

起初兩條發展道路都是按照國家意志制定的,但在歷史規律面前,國家意志亦是浮雲。

民科其實一直都存在,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有的地震工作者從羣測羣防時代走過來,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地震事業,但是在科學給不出答案、自身獨立科研水平極弱的情況下,拋棄了科學,擁抱了迷信思想,研讀老莊周易,試圖基於這種理論預報地震。同事莫不為之惋惜,以其為警醒。

家醜不可外揚,但是藏著捂著無助於解決問題。我們最大的毛病不是怕失敗,而是怕得罪人。有的單位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想的是捂住。因為地震系統的某個人犯了錯,追究下來,整個一片地震系統會跟著遭殃。同事會想,你周樹人死則死矣,牽連我周作人幹什麼?工作就沒法做了,就沒有團結了。所以一把手必須先把事情捂住,穩定局面,這樣集體得以保全,內部纔不會亂起來。一旦事情捂不住,那就只有找個替罪羊開刀保全集體。

不只是地震局,其實到哪都是一樣的,政府是這樣,高校也一樣,都有陰暗面,誰屁股上有屎,時間長了大家心裡都很清楚。誰借著職務之便偷領了學年獎學金,而他自己有幾科根本沒有成績;誰為了拿去某名校的名額,找學院某書記幹那個事,隨叫隨到;誰靠著關係能從考研開始就一路順風;誰靠著家庭背景和利益關係可以當眾讓導師下不來臺……事情太多了,多到根本說不完也說不得。這些事情都是非捂不可的,捅出來就牽連一大批人。成年人講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

但是搞學問搞科研的好處就是你可以不用管這些亂七八糟的破事,地震局就應該是搞研究的地方,你可以在臺站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埋首地震資料,潛心修鍊文章。

地震系統人與人之間的傾軋、鑽營者和一心辦實事者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其實跳出系統放到大背景來看,是很荒謬可笑的。你鑽營了又如何,辦了實事又如何,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啊,一場空。我說你為了國家做出了巨大犧牲,人民感謝你,有用嗎?告訴我什麼時候樹倒了纔有用,我這猢猻好早作準備。

很想拍一部現象級網劇,像《毒梟》那種敘事方式,以三代主角和許多地震系統內人士的視角,講盡地震系統六十多年由盛到衰的歷史。第一季講五六十年代的興起,刻畫幾次大地震和周總理對地震事業的關切和中央的定調;第二季講黃金時代——六七十年代的羣測羣防,地震事業大躍進式全民狂歡和海城世界奇蹟背景下科學精神的悄然失落,最後以唐山大地震粉碎夢想,導致第一代主角心灰意冷作為本季結尾;第三季講改革開放之後七八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地震系統的衰落和地質大蕭條,羣測羣防的流產,地震系統風氣惡劣化以及第一代主角黯然退休,第二代主角閃亮登場;第四季講新世紀後地震系統的調整,兩班人馬的不同發展方向,以及互聯網時代汶川地震後地震系統威望急劇下降的現實;第五季講地震系統最後的救贖,無望的建設,無謂的掙扎,主角雖然辛苦數十年領導單位走向正確的道路,力主建設臺站,卻在殘酷的官場鬥爭中敗北,被誣告、被紀委盤查,最後證明清白,但提拔無望。他親自為地震系統培養人才,又當領導又當導師,明知很難有好結果,卻仍然堅持,最後以不可避免的地震系統機構改革為整個劇的大結局,主角問心無愧地離開工作了數十年的單位,組織上高度認可,調動他到更有價值同時也更危機四伏的單位,第二代主角的故事有第三代主角來講述,第三代主角是地震系統之外的人。整個劇力求刻畫地震系統眾生相和地震視角下中國社會的眾生相。風格是寫實的,偏黑暗的,但主旋律是勵志的,內容是硬核的,人物是立體的。觀眾想要看地震系統無所作為的一面,我不會迴避,就把那一面如實展現出來,說明如果是無所作為,究竟是因為什麼。

以上劇情都是有現實依據的。劇名我還沒想好。


今天才想好劇名,我覺得可以叫「伏而待定」,英譯名《Drop,cover,hold on》。這個劇還可以有衍生兄弟劇,拍國內地礦院校,展現蘇聯工科教育模式、歐美大學理念以及現實國情博弈夾擊之下地學院校艱難求生,由盛而衰的歷史。


「紅旗河」西部調水課題。

2018年1月「紅旗河」調水課題第二次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參會人員包括五名院士:

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陳厚羣院士,胡春宏院士

中國科學院:滕吉文院士、陳運泰院士

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委員會,南水北調總公司、清華北大等高校的多家單位相關領域專家、教授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總體認為,「紅旗河」調水方案意義重大,且沒有不可逾越的難點,值得不斷推進和深化。——人民網

2017年末,一個超級調水方案「紅旗河」由6位院士,12位教授和幾十位博士共用提出。

該方案的設計者認為,此方案能極大緩解西北缺水狀態,增加1300多萬hm2高標準灌溉農田,提供1.5億國民提供工作機會。

該工程串聯中國西南西北諸河、長江、黃河,建成後可形成統一的大水網格局,全長1000多公里,每年600億m3的巨量引水(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加起來才288億m3),輻射70%以上國土,粗略耗資4萬億人民幣。

紅旗河起點是中國幾大河的源頭,經過橫斷山區,圍繞青藏高原的邊緣設計

紅旗河方案

中國已有的調水工程

十二個關鍵詞

1.西部調水 2.取水 3.隧洞 4.明渠 5.水庫 6.青藏高原邊緣 7.全程自流 8.缺水地區 9.四萬億10.綠洲 11.灌區和牧場 12.生態

以下是專家討論概要

一.西部調水

方案認為應該向西部調水。

支持聲音:調水對於西部地區極為重要。有水纔有綠洲,有綠洲才能發展經濟,才能留住人口,為民族融合提供資源和平臺。

反對聲音:西北地區發展不應該靠調水解決問題。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問題的關鍵在於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關鍵在於協調好水資源管理。

二、取水

方案認為可以使用國際性河流調水。

支持聲音:在紅旗河調水方案中存在國際性河流, 在遵循國際河流基本原則上我們不應該畏手畏腳。我們可以先提出調水方案,經過國際協調,減少將來下游國家找麻煩。

反對聲音: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關係複雜,國際河流水權分配複雜,近些年我國關於國際河流水電開發缺少共享機制產生了不少矛盾和隱患,目前我們國家不應該自找麻煩,此事關乎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

三、隧洞

方案主張採用「加大坡度+多洞」調水方案。

支持聲音:該設想可以解決因調水量大產生的隧洞斷面大問題,此種設計技術成熟,造價較低。隧洞埋深問題,國內已有超深隧洞實踐可供借鑒(雅礱江錦屏二級水電站2500米)

反對聲音:超大埋深、超長距離、超大洞徑是工程最大難點,實際工程難度要遠遠超過現有估計。

四、明渠

方案主張使用明渠調水。

支持聲音:採用明渠相較於使用暗渠成本更低,可以兼顧通航功能。明渠產生的蒸發可以增加降水,使生態反向演化。現在在用很細緻的水文氣象模型進行測算。而且一旦部分河段(設計約1000公里)通航西北大宗貨物就可以走水運,大大降低運輸成本。不通航河段可以使用最優水利斷面(阻力小、流速快、蒸發小),減少不必要的蒸發。

反對聲音:新疆坎兒井用的就是暗渠,這樣可以減少水量損失,減少礦化度升高。運河建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蒸發強度太大,根本支持不了通航。而且這麼長距離的輸水水質很難保證。所以應該使用暗渠輸水。

五、水庫

方案主張使用天然庫容和高壩結合的方法解決調水中的儲水問題。

支持聲音:可以利用乾涸的湖盆進行儲水,並計劃建造十二座高一百米以上的大壩(最高280米)進行控制。大壩建成後只淹沒河段幾十公里,對生態產生影響有限。且大壩建造區域降水充沛,陸生系統和水汽系統都不會受到影響。中國已有建造高壩的豐富經驗。(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高305米)在規避地質風險方面可以通過選線來解決,「鬧中取靜」輔之相應工程措施。

反對聲音:水庫需要一個不小於三峽的庫容量,而且海拔還需高於引水線,這樣的地方几乎找不到。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措施

六、青藏高原邊緣

方案主張在青藏高原上的安全島進行建設。

支持聲音:雖然在高原邊緣但是還是存在「安全島」,滇藏鐵路、川藏鐵路就是成功例子。調水線路對於地殼穩定性也低於鐵路

反對聲音:次生災害無法預料。承受的地質風險依舊巨大。工程不應巨大。

七、全程自流

方案主張紅旗河全程自流。

支持聲音:紅旗河起點至終點有巨大落差,完全可以通過設計實現全程自流。

反對聲音:坡降和摩擦係數是能否自流的關鍵,工程應對其充分考慮。

八、缺水地區

方案認為向西北缺水地區調水很有必要。

支持聲音:西北現在屬於資源型缺水,需要外部調水發展經濟,「要想富先有水」

反對聲音:西北對於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僅僅從外部調水沒有作用。如果調水的話也需要考慮西北缺多少水,才能確定調多少水。

九、四萬億

方案預算四萬億。

支持聲音:四萬億分攤到建設期每年僅需4000億元,對於當今中國並不是困難的事情

反對聲音:這四萬億完全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途徑來花。而且四萬億真的夠工程建設嗎?

十、綠洲

方案認為調水工程可以產生更多綠洲和生態綠帶。

支持聲音:紅旗河不是為了征服自然,而是逐步恢復受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去爭取更優質的生存發展空間。

反對聲音:乾旱區發展綠洲需水量巨大,建造一個代價如此大的工程值得嗎? 誰為高昂的水價長期買單? 國家嗎?經過現今數據計算,600億m3的水無法滿足1.5億畝現代農田需要,也無法再建造15萬km3的生態綠帶。

十一、灌區和牧場

方案認為西北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資源。

支持聲音:西北光熱資源充足,只要有水,沙漠就是綠洲,就是農田就是生態林地。在建設過程中只要做好排水排鹽規劃就不會造成大面積的鹽漬化。

反對聲音:600億立方米水能創造多少水?方案設想太理想化了。現有設定每畝灌區分配水量(300立方米每畝)是難以持久灌溉下去的,很容易鹽鹼化

十二、生態

方案認為紅旗河對生態影響利大於弊。

支持聲音:溝通了五大水系的京杭大運河對於生態的影響就很小,紅旗河建設初期很能會造成比較大的生態影響,但在百年千年尺度上是利大於弊的,隨著研究和技術進步紅旗河對於生態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小。

反對聲音:乾旱區也是生態,紅旗河就相當於建造了一個人為的生態,維持這個生態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是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國際上美國對中部大草原的開發,和蘇聯的中亞跨流域吊調水就是往乾旱區調水失敗的案例。對於西北乾旱問題我們首先要找到西北乾旱起源點,找到扭轉西北的乾旱生態的關鍵點之後在合適節點恢復西北在華夏文明誕生之初的盛景,這纔是引水模式一大飛躍。

————————

參考文獻

張洪泉. 「紅旗河」調水方案的制約因素與中國西北乾旱治理對策西北[J].水資源保護

楊勤業,景可,徐建輝.質疑:「紅旗河」調水功能的可行性[J].自然資源報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8年五月刊

——————

知乎還有百度上關於紅旗河的觀點存在很多陰謀論者的論調,我覺得大家不要被這些言論影響,理應盡量客觀地看待此事


N年來Holocene旁邊一直都是空白

今年7月ICS正式把全新世分為了Greenlandian,Northgrippian和Meghalayan三個「期」。


國際地質大會(IGC)29日在南非開普敦召開。會議指出,自1950年來,人類進行核試導致輻射元素擴散及大量塑膠污染等因素,加劇地質改變,建議將這新的地質紀元界定為「人類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