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動物園》《麻雀》都沒有收費,但大多數歌手都收。

為什麼呢?


同意其中一個回答,因為收費市場的混亂。

像國外applemusic那種,租借會員制,收個門檻費之後全部都免費,沒有氪金沒有回購,歌曲公平競爭,然後好的作品流媒自然會上浮,排名自然就出來了。

但現在的問題是因為有些好歌沒有宣傳平台卻直接收費,導致路人不買單,歌曲只在粉圈中傳播無法出圈,流媒不高,這樣不氪金不回購的好歌就沒機會有傳播度,路人甚至連你出新歌了都不知道。銷量排行榜又非常好刷,導致榜上都是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所以惡性循環導致人們都懶得去聽新歌,因為按照所謂排行榜聽都是一堆垃圾,不按照排行榜聽又不知道怎麼找好的新歌,於是一遍遍刷背景音樂的抖音排行榜誕生了(磨耳朵也給你磨出傳唱度)。

在這樣的環境下,專輯收費就是掐斷自己的傳唱度。

當然也有先有傳唱度再收費的騷操作。

其實仔細想來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大家買專輯也不是隨便買,不也是先聽電台里的主打歌或者電視節目宣傳的hit片段衡量一下這張專輯值不值得出手才買么,說到底音樂這種還得是讓人家先聽到好的地方才能看到回頭錢,那種只在粉圈裡傳播的歌,不過是只想收割一波韭菜罷了。


毛不易在採訪中說到,歌手收入的大頭是歌曲火了之後,有人去請你商演。表面上專輯賣幾百萬實際上中間環節太多了, 專輯那點錢,還不如放開讓歌傳唱起來的潛在收益更大。


今天內地音樂網站,絕大多數歌手的歌都不收費。

只是極少數歌手的歌才收費。

敢收費的,要麼是老一代歌手,比如周杰倫、林俊傑、蔡依林這些。

要麼是新一代的男女愛豆,有狂熱的一堆粉絲願意買單。

多數歌手,包括鄧紫棋和李榮浩等之所以不收費。

是因為收費的效用其實沒那麼大。

可能沒多少人買。

而且會大大的阻礙傳播。

帶來更大的損失。

有一點是值得強調的,那就是在現在中國,音樂賺錢的大頭並不是專輯銷售。

騰訊音樂第三季度營收75.8億元 凈利同比增10%?

www.gamersky.com圖標

騰訊音樂第三季度來自於在線音樂服務的營收為人民幣23.2億元(約合3.42億美元)

騰訊音樂第三季度來自於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52.5億元

顯然,下面才是大頭。

而專輯收費,整個2019年才賣出了數億元。

可以說正是很多人瞧不起的俗歌(因為社交服務熱歌跟普通熱歌高度重合),才養活了華語樂壇。

而不是那些粉絲自誇的他們偶像的高端歌曲。

當然,未來肯定是希望多數人能付費的。

這樣歌手顯然能賺的更多,市場也更繁榮。

但因為有幾個狂熱粉絲就吹噓自己拯救了音樂市場,那就可笑了。


再加一個薛之謙。

因為對他們來說專輯收費賺的那點錢遠不如某首歌流行後產生的效益。但是現如今一首歌想要火是很難很難很難很難的,這些年主流歌手中歌曲能出圈大概就只有鄧紫棋、李榮浩和薛之謙了。

目前華語樂壇一二線歌手以及所有流量藝人新出的專輯大部分都收費了,「堅持」不收費的反而成了少數。(收費和VIP不是一個概念,有的歌手歌曲不收費,但是需要VIP才能聽)現在國內的音樂生態就是如此,新歌想火比登天還難,以前出專輯增加人氣通過代言和商演獲利的模式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歌手出歌還想回本只能靠粉絲買單了,因為可以無限疊加,粉絲只要夠鐵夠豪,疊加上億不是夢(其實扣掉七七八八到歌手手裡很少)

(周杰倫是個特例,除外)

其實國內的音樂播放平台光靠會員費和賣歌曲是賺不到錢的,像QQ音樂大部分收入竟來自直播。平常這些國內的音樂APP用的不多,不是了解其中運作的玄機。

下面有人評論歌手不收費就是不在尊重版權,這邏輯真把我驚著了!現在的人版權意識都這樣高到離譜嗎?收費或免費都只是一種營銷策略,跟尊重不尊重版權有什麼關係?把一份數字專輯重複賣成百上千次就尊重版權了?

而如今國外音樂APP大多隻收會員費,專輯本身是不收費的,任何人的歌曲都可以無限制地聽,像Spotify這樣甚至免費會員也可以聽,但是會插播廣告,歌手主要靠播放量分配收入。(所以國外的歌手都是不尊重版權的??)而國內的歌手想通過音樂流媒體賺到可觀的收入是很難的,所以大部分都被逼成了綜藝咖。

話說回來,像Spotify、apple music這樣會員制的運營模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已經有不少歌手抱怨收入大不如前。

根結底是因為內地沒有音樂市場只有偶像市場,真正主動聽歌的用戶很少,大部分都是那種被動聽歌的用戶,什麼流行聽什麼。也不想為音樂掏錢。還有就是偶像的粉絲,他們只在乎偶像本身,偶像唱什麼無關緊要。粉絲在QQ音樂上一出手就是上千上萬張專輯,你以為人家買的是歌曲么?其實是應援,或者叫打賞也行,不然重複買那麼多有病啊?(雖然在我看來還是很有病)

其他的剩下的就是少的的可憐的真正的聽歌用戶。在卡帶流行的時代這個類型用戶規模曾經很大,因為那個年代娛樂方式有限,聽歌是大多數年輕人的主要娛樂方式。但是又因為那個年代窮,大部分人只買盜版。所以從那個時代起歌手已經放棄專輯銷量,而追求歌曲的流行度來獲得名氣,從而在其他商業活動比如代言商演等獲得收益。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娛樂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導致人們對音樂的關注度急劇下降,再加上人們對音樂的審美取向多元化,再也不會出現每年都有很多HIT歌曲的盛況,一首歌能夠脫離粉絲圈子走向大眾太難了,通常一張專輯發下去,如果不是粉絲,根本沒人知道,更別說像以前那樣紅遍大街小巷了。


賣過,賣得不好,最起碼這個成績跟她其他成績比起來不好。雖然短暫賣了幾個月就免費了,但初動都這樣了,後續也不會有太好的成績。

現在就是要認清現實,你就是賣不過流量偶像,因為現在數字專輯還屬於偶像周邊,是割韭菜的工具。大眾並沒有完成成熟的消費模式,你不免費,就沒人聽。主要問題是,現在沒有好的打歌平台。總不能讓聽眾完全不了解你這首歌,硬買吧。

除了周杰倫,他已經形成自己的粉絲帝國,稱霸樂壇這麼多年,他只要發,路人也會盲買。他不算,其他的數字成績,也就林俊傑好一些,但因為各種收費也被人詬病;薛之謙只做免費音樂;陽盛陰衰,女歌手集體崩盤,鄧紫棋勉強和男歌手比較,數字也賣不到什麼好成績,她還不如為了流行度免費呢。

這是流媒比較好的四個有代表的歌手,其他的歌手就不說了,成績更慘。哪怕數字好的,流媒也低得可怕。可以去看看榜單前幾的歌曲,壓根沒幾個人聽。完全是自娛自樂,這是國內音樂市場發展不完善導致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是因為他們的專輯價格彈性想比其他歌手較高,所以免費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策略。

什麼是價格彈性?價格彈性指的是一個物品的需求量隨價格變化而引起的變化程度。價格彈性高的東西往往為非必需品。如果價格提高,則需求量會大幅度降低;同理,如果價格降低,則需求量會大幅度增加。 而價格彈性低的物品則為剛需物品,例如糧食,食鹽,香煙等。無論價格怎麼變化,其需求量變化也不會太大。

然後我們回過頭來分析他們的專輯,舉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個歌手名叫凳子齊,她潛在的聽眾有1000人。如果我們將專輯價格設置在2元,這個時候願意花錢買專輯成為實際聽眾的只剩下100人了;而如果我們將專輯免費,則1000人會全部成為實際聽眾。而在專輯收益之外,她的專輯傳播流量也會帶來相應的收益(例如綜藝或者廣告代言)。假設每一個人聽專輯會帶來1元錢的收益。我們可以比較一下:

如果定價2元,收益為:

100*(2+1)=300元

而如果免費的話,收益為:

1000*1=1000元

因此免費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而同樣的條件下,有另外一個歌手名叫粥劫輪他的音樂作品也非常出色,並且有一堆死忠粉。假設他也有1000個潛在聽眾,如果他將專輯價格定在2元則會有900人原因花錢購買成為實際聽眾,而免費則有1000實際聽眾。

於是收費2元的收益為:

900*(2+1)=2700>1000元。

這個時候收費獲得的收益更大。

最後來了一個流量明星叫削站,他有100個死忠粉。無論免費與否,他的聽眾固定只有100人,而由於作品質量太差,獲得不了想要的流量收益。

如果專輯免費則一分錢得不到。

如果收費2元收入則為:

100*2*10=2000(10的意思是粉絲人均買十張)

所以最優選項還是收費。

所以可以總結出來這些歌手的兩個特點:1,作品質量不錯

2,死忠比較少


其實李榮浩的專輯是收過費的。

2016年1月,李榮浩第三張創作專輯《有理想》以數字專輯形式問世,售價15元。在當時QQ音樂數字專輯收費的只有周杰倫、Taylor Swift、林俊傑等極少數歌手時,李榮浩也大膽做了這個嘗試。

結果怎麼樣呢?那張高質量專輯糊的徹底,發行三個月之內甚至沒有一首歌真正傳唱出去。(當時最火的應該是前一年5月發行過的《不將就》)

所以沒過太長時間,這張專輯就可以免費聽了。這才有這兩年各種視頻平台都在放的《爸爸媽媽》,殊不知這已是2016年的歌曲。而專輯中的其他高質量歌曲(比如《滿座》、《女孩》、《優點》、《大太陽》等),到現在也沒多少人聽過。

————————

專輯收費雖然合情合理,但就代表著要捨棄掉傳唱度等一些方面的收益。李榮浩放棄收費後,即使是令人極其失望的第四專和第六專也火了幾首歌(《戒煙》、《麻雀》等)。而題中提到的鄧紫棋,現在還處於剛自立門戶需要重新積累新作品人氣的時期,短時間內也不會這樣做。而能一直堅持數字專輯收費的幾位,早就已經不需要這些了。


因為聰明。知道既不要學Taylor swift,因為歐美的音樂市場已經很完善了;也知道不要學周杰倫,因為自己根本沒有那樣的人氣和傳唱度。

像林俊傑蔡依林這種太短視太在乎作品的既得利益的歌手和背後的團隊只能一步一步沒落。沒有傳唱度拿再多的獎都是空談。怪美的質量確實不錯(和真正的藝術作品還是兩碼事,在商業專輯中差強人意的一張),但是能再出一首日不落這樣的hit嗎?不能,因為路人不會花錢聽你的歌,現在免費的娛樂方式太多了。更別提林俊傑團隊連stay with you這種公益單曲都要收費的腦溢血操作,完了還說會拿銷售額捐款,典型的拿公眾錢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資本家行為。

歌手的主要收入應該來自代言和巡演,而不是封頂賣個千萬的唱片。而這全部基於傳唱度。

既然有很多蔡依林的粉絲來反駁,那就看看數據,所謂的「粉絲基數已經支持開數專」的後的專輯:

這47萬中還不算很多百張十張買的,47萬和路人盤基本是無緣了,而且一共也就只賣了1000萬元,然而和平台、廠牌分流後,到歌手手上也不過兩三百萬,而一場成功的巡演則是場均千萬元。同時,47萬的唱片也沒有達到影響路人的地步,如果要達到那個程度,至少要賣到:

ps.蔡依林是單平台售賣,1989是全平台售賣,qq約佔總銷量40%。

這張地步才有可能出圈。

為什麼拎蔡依林出來,是因為蔡依林是傳統港台歌手除了周杰倫之外,數專賣的最好的,然而依然慘不忍睹。從豆瓣專輯評分人數也可以看出免費和收費關注人數的天壤之別:

粉絲不要陷入一個誤區,你買了數字cd藝人才有收入。大藝人靠的是路人盤,如果一個歌手出歌只有粉絲買,那麼就會變成:

既賣不出多少張還全靠那麼幾百個粉絲支撐。還有像諸如李宇春那樣粉絲動輒幾千張回購的「鑽石唱片」就更沒意義了。中國缺乏一個像billboard一樣公正的榜單,以至於各家粉絲只能花大錢買數專,然而這在歐美都屬於無效下載。即使實銷上去了,很顯然刷出來的專輯被動流媒也會很難看。看比例便一目了然。

為什麼說靠數專降低傳播度是短視的?很顯然,藝人在代言和綜藝、商演時取得的收入是完全超出他的直接勞動應該獲得的利益,那麼這一部分多餘的利益就應該來自於:傳唱度,也可以換成路人盤。

這種行為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大問題,但是當歌手早期出圈的作品逐漸被時代淘汰的時候,歌手就會突然面臨flop,因為新作品沒有hit,要麼繼續炒冷飯,要麼只能降低身價。

而且中國音樂市場的收費制度是混亂的,按國外的正規市場,要麼是租借會員制(主要潮流、如apple music),要麼是純粹的購買產品獲得永久使用權,但是國內的音樂平台幾乎都是既要租借會員、如果歌手還要在此基礎上販賣專輯,那對於路人的不友好程度直接拉滿。一個對路人不友好的商業行為能撐多久?說好聽點就支持版權,說難聽點就是飲鴆止渴。

再補充一句,我個人對林俊傑和蔡依林沒有意見,歌曲收費與否更多是團隊和廠牌的決定,而拎他們倆出來純粹是因為他們倆經常賣數專而且賣得不錯,像王力宏梁靜茹蕭亞軒張惠妹的數專基本都算賣撲了,糊到沒有討論的必要。偷故事的人質量很上乘也有幾首可以hit,但是歸咎於收費沒有大火,偉大的渺小也是一樣。而處在行業頭部(去掉幾個bug)的林俊傑蔡依林(也可以再加上個孫燕姿)都只是賣成這個樣子,對其他歌手更是雪上加霜。這種畸形的打著支持版權口號的惡性循環最終會陷入樂壇的正版陷阱。

哪怕是開篇提到的歐美樂壇,也早已經在幾年前就步入了流媒時代(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注重實銷的是日本,但是這不可複製,日本也鮮有刷榜的現象),華語樂壇不僅沒有跟上時代潮流進入流媒時代,反而被幾個老牌天王天后拉著倒退到下載時代,這是一種毒瘤的行為。流媒時代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粉絲刷榜的干擾,而且可以比銷售額更體現人氣賣氣(中國的音樂平台除了日語民謠這樣的亞文化圈之外銷售額通通注水),哪怕是Taylor這樣的老牌下載天后近今年也越來越重視流媒體。Ariana為首的新一代歌手更是會瘋狂添加列表請求大家免費聽歌。這也更顯示了李榮浩鄧紫棋團隊的明智。

隨便評一嘴:新一輩歌手中最出色的無外乎鄧紫棋李榮浩華晨宇李宇春,而前面兩位的出圈作比後面兩位的要多得多。鄧紫棋的泡沫光年之外喜歡你新的心跳都算大hit,李榮浩也有年少有為李白模特不將就,李宇春的哇和無價之姐雖然小hit但土得沒邊像是歐美樂壇玩剩的邊角料,華晨宇幾乎就是圈內封神圈外無hit的極端狀態。至於周深由於風格問題已經沒有可能成為周杰倫孫燕姿這樣的受到普遍喜歡的歌手,但這不妨礙他可以做在古風圈等領域稱霸。


假如啊,某些人在積累了巨量粉絲之後,但是名聲又很臭,沒有代言什麼的,只能從專輯和單曲賣價值了,美其名曰創作者的版權。

版權這個東西就和女權差不多,東西是好的,架不住有人濫用,只為自己利益,但實際上客觀講並不是這樣。。

就比如有的歌手本身帶來的收入商演,演唱會,代言就是絕大部分了,同時需要一定量的傳唱度,這種歌曲一般都不會他們自己去收費,他們雖然還有版權,但是不會特別注意這部分收入。但有的人單曲專輯是大頭,實在拋不下,宣傳版權對他們來說雖然也沒問題。但是大家不要被忽悠瘸了,人家已經有粉絲量了,讓一些原創的草根的音樂人注重版權,那不是要了他們的命嘛,這些歌手的作品被大佬翻唱了他還要感謝這個大佬。

雖然看著是版權收費問題,實際上就是生意。就是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罷了。同時,那些需要的人及其粉絲會給你一遍一遍灌輸,這玩意多重要。要不然商場或者小賣店裡放的音樂是不是也要上交一部分版權費?要不然你在全民K歌里是不是也要交。就是生意的角度。可重要可不重要,主要看公司和創作者。

如果盜版可以提高傳唱度,可以提供更高的商業價值,不說歌手本人了,可能簽約的公司都會促進盜版或者開放版權了。


上面很多再講流媒體會員制收費和數專單獨購買收費模式里,後者在我國市場演變成了粉絲應援。

我其實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還會有數專賣不太動的歌手團隊選擇後面的方式,因為前一種方式其實也能滿足付費應援的需求,那就是購買單曲的選項。單曲購買基本都是兩塊錢一首,直接發行免費或者VIP,那部分會購買數專的死忠粉絲很大概率也會購買單曲作為應援,而路人粉或者樂迷會聽歌寫樂評,這不是一舉兩得嗎?雖然12首歌*2加上購買單曲只能購買一次的限制可能會導致直接收入看上去減少了,但是對於非杰倫非TS的歌手來講,你們可能是沒有人家賺大錢還是賺快錢的選擇空間的。

新生代歌手提名竇靖童新專GSG,人家就很清醒地沒選擇數專,我這種專業爬牆樂迷聽了一下覺得很不錯。

本人年紀比較輕,主動聽歌時間不長,但就是想問問那些數專大牌歌手,連個試聽都不放,年輕樂迷就算是因為名頭憑支持華語樂壇的熱情每發一專收一專,但如果踩雷實在是對熱情消耗太大,更別提JJ那種一張專收兩份錢的。

總之還是建議歌手團隊們眼光長遠一點,老牌歌手也還是需要我們這些新鮮韭菜的吧?


因為專輯收費和單曲收費這個商業模式可能不太適合今天的國內市場環境。多數用戶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比較一般,和消費習慣還沒有形成,所以普通歌手(沒到周杰倫林俊傑陳奕迅那種大IP級別)還是要優先考慮新發的單曲的傳唱度,所以免費,畢竟不管是哪個平台,白嫖黨肯定是大多數,目前只能先免費,火了以後再收費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變現!


舉個例子,我喜歡林俊傑,卻還沒喜歡到願意買專輯的地步,那他的新歌,我要麼不聽,要麼去找盜版,可,我不是粉絲,找盜版多麻煩,乾脆就不聽了。

這是大部分路人粉的心態,如果想提高知名度,或者不想讓自己粉絲為這個付錢,那大部分歌手選擇的都是免費。

敢收費的,要麼是周董這種等級的巨星,要麼是流量明星,


收那三塊兩塊有什麼用,他們才多少粉絲,願意付費的粉絲更少,以為人人都是周杰倫?


什麼虛頭巴腦的別扯了,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歌迷並不願意花錢啊,別說像流量買多張,大部分他們歌迷應該是寧願不聽。

這三個裡面唯一有點實力的就是鄧紫琪了,但是人家18年也出過收費電子專輯【毒蘋果】銷量就是不行。裡面的歌也是一首沒爆。漁民自己的抱怨 https://www.zhihu.com/answer/469611503

那你說,這種虧本生意他們會幹嗎,不會。不能虧本又要立牌坊,對,說得就是薛之謙。人家做音樂不割韭菜,人家開火鍋店割韭菜,這不就WINWIN了嘛,學學,都學學~

李榮浩嘛,出歌就熱搜,沒事就蹭熱度,反正綜藝代言和楊丞琳會養活他的。歌曲?不過是賺噱頭的東西罷了,像什麼貝貝,要我怎麼辦,就是獵奇收割流量罷了,營造自己很火的假象接代言接綜藝,也不失為一條好出路。


除了周杰倫,沒見有幾個合格的歌手專輯作品是收費的。

人周杰倫是真不需要,人家的名氣路人皆知,算論外。

大多數歌手的商業邏輯都是靠歌靠作品來提高身價的,作品好了所有人都聽過流傳度廣身價才高。接商演接代言什麼的才有底氣要價。巴不得所有人都聽過自己的作品呢,收費這種阻斷流傳度的事情?想都別想

然後看看絕大多數專輯作品收費的「歌手」都是什麼玩意?一群idol男團罷了。

說句不好聽的,別說收費了,就是免費他們做出來的那些玩意...正常人誰會去聽???

那些人的身價也不是靠作品抬得。人家賣的是長相是人設,是籠絡飯圈搞圈子pua(說的有點過)

專輯音樂作品?籠絡那些飯圈母__,總要有收割的地方吧,賣點歌就挺賺的。


實體專輯論外,實體專輯有收藏價值,對於喜歡的音樂人買來收藏是很合理的愛好


不知道能存活多久被建議修改


知名度足夠就可以了,說實在的這倆歌手不收費真的很良心,還有薛之謙也是,以及很多優秀的歌手,都能免費聽

周杰倫沒辦法,一個四年不出專輯的人能一直穩居歌手排行榜第一的人,底子是得多厚


鄧紫棋不是不收費,她只是不想賣數字專輯,19年鄧紫棋發行的《摩天動物園》,就是實體專輯。現在實體專輯不如數字專輯掙錢,市場已經接受了數字專輯,以後實體專輯會越來越少


這大概就是用互聯網思維做歌手。歌不賺錢,其他業務賺錢。


就這兩天的網易首頁

林俊傑《交換餘生》3元

雙j《過》免費

張惠妹《緩緩》免費

薛之謙《遲遲》免費

某傳媒團體,啥歌忘了,印象不深—5元

王一博《我的世界守則》3元


李榮浩的《有理想》QQ音樂曾經十五一張,初中幾天沒吃早飯肝了兩張,不過現在免費了


不如再加個薛之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