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唯識的老師說:我們凡夫的這些錯誤認識,在阿賴耶識當中燻習種子,再現行,再燻習,有這樣一個過程,最後強化出一個,我們凡夫以為的心外的世界。

如果說什麼是存在,那麼聖者證悟的阿賴耶識是存在的,而阿賴耶識之外的,心之外的這個凡夫所感知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影兒。識外無境


心經裏的五蘊皆空,就是五蘊沒有、五蘊不存在的意思。如夢,夢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當然做夢時以為夢中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心經就是反覆強調輪迴夢中的一切法(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十八界)都是不存在的。要遠離顛倒夢想。

唯識無境是佛法的核心道理。當然人們很難相信,大多數學佛的人也不相信我們這現實人生竟然真的只是輪迴夢(所以他們更喜歡『空啊不是沒有的意思』,五蘊還是宛然存在的,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空啊只是『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的意思,不要執著就好啦,這樣他們更舒服些),瞎折騰其實啥也撈不著。


無,也是一種」有」,或者說也是「有」之一種。因為「無」是「有」的對立面,是一種肯定。有和無是對立的兩邊,所以,有和無的認識,是二邊對立的認知習慣。佛家的空,是比有、無更一般的哲學概念,是指既沒有「有」也沒有「無」的狀態,它不是兩邊對立的內涵,是中道。傅大士曰:「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即是講有和無這兩邊都是執著,應首先破除,證得空之心境,這是修行的第一階段。

零,並非不存在,在數學學科之「數」的不同範疇中,零有不同的意思。但我們生活中通常理解的是零值,意思類似與1、2、3等「有」之涵義對應的「無」,而並非是不存在。在佛教的不同宗派或者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中,從世界觀的角度對空的定義可能還有不同。但《金剛經》、《心經》對空的強調更偏重於不立兩邊的心態,即空之心境,這與數學中零的含義就更不相同了。


不是!

空,和「沒有」,或者是「零」…不是一個概念。

佛陀的意思,你必須完整的理解:

昔無,今有。今有,未來無。

那就「相當於」空。

記住:是先「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然後,纔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初學佛法的人,用鏡子來理解,比較容易。

鏡子本身,本來就會反射出萬物。

但是,一旦移開,絕對不會滯留什麼。

隨著對佛法的深入,再理解到:

法,如虛空。

虛空本身,沒有任何物質,誰也沒辦法代表它。它也不代表任何的事物。

可是,卻又容納著萬物。


空就是無所有,無根,塵,界,無智無得,一法不立的意思。

心外無境,萬法唯識,此識不光指染污意(相用)。也包括無為清凈法(本體)。經雲"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真如,涅槃,法界,無為都是空的差別名,即是無所有,無所得,平等不二,心之本源。但非是斷色斷識強令使空,而是無分別智如明鏡遍照無礙隨諸緣起能現諸相。無為由心故顯,有為由心故起。由心起染凈法,勢用緣強故,說心為本。心處無在,無在之處,唯是一心。一心之體本來寂滅,無有分別,眾義同歸,若太虛包含於萬像,千途競入,猶多影靡礙於澄潭。在聖,為性起功德,轉用自在,猶鳥之遊空,在凡為六道輪轉,心相封迷,頭頭出沒苦海,皆由耽迷不覺諸法本空,逐影造業。若能覺空,即心即佛,生(眾生)佛不二。

推薦閱讀宗鏡錄。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在巴利三藏,相應部中,佛是這樣說的:

空經

  那時,尊者阿難……(中略)對世尊這麼說:

  「被稱為:『世間是空、世間是空』,大德!什麼情形被稱為『世間是空』?」

  「阿難!因為以我或我所是空,因此被稱為『世間是空』。

  阿難!什麼是以我或我所是空?阿難!眼以我或我所是空,色以我或我所是空,眼識以我或我所是空,眼觸以我或我所是空……(中略)凡以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以我或我所是空。

阿難!因為以我或我所是空,因此被稱為『世間是空』。


我聽錢文忠的說法,心經之前是不存在的。

在歷史上至少是也是鳩摩羅什大師從大般若經裏摘一段揉捏而成,所以幾乎也從來沒發現過早於那個時期的梵文本。

然後後面發現的所謂梵文的心經,是根據漢語反譯回去的。

我對這個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心經本身短的特性外,還有就是錢文忠教授翻來覆去的講反譯回去的心經梵文經名。具體我不記得了,總之就是十分有漢文特色。

所以問題就來了,既然漢語裏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那麼換各位來會怎麼翻?大家不會梵文的話,英文總是會的。

即使翻不成colors is empty這類,但是終究還是會在這個「空」字上做文章。

這事教授自己也反覆講過梵文的說法,就好比金剛經歷

裏的那句「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這句突然在經裏冒出來看似令人摸不著頭腦。

但是一看梵文就清清楚楚,因為梵文裏如來和善逝是同一個單詞。不同的只是結尾變了兩個字母,所以梵文原本里那段不但雙關,更是有一層不讓人著文字的意思在裏。

金剛經經過這麼一翻我們可能好理解了,但是再翻譯回去,那恐怕就不一定是原先的那個味了。


你也可以理解為「零」和「空」都剛好是「sunya」這個詞。至於怎麼理解就是修行者個人的見解了。就是中文的「空」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闡釋出不同的含義,一個道理。


謝邀

在《解深密經》,心意識品中,起首詳細論說,我們現在的這個,心意識。

首先是,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後面是,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是名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結論是,瞭解了阿陀那識,阿賴耶識,心。還不算是勝義菩薩或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要,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纔是圓解此心意識,有圓解才會實證。

而師兄的老師所說,實證阿賴耶識存在。

是真實的證悟,顯然不合經義,是錯論,錯悟。

現代對阿賴耶識的論說,很多都是錯解,錯說,稍有不慎,萬劫不復。

阿賴耶識,是六趣生死的心識。

阿賴耶識,的詳細理論,分晰,分辨,都是為了,解脫而施設的理論。

在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相當於,集,的終極解析。

是三時說法的,了義說,究竟說。

從阿賴耶識,回復,真如,纔是修行者的如實知見。

如來藏理論,其實包含了兩個方面,染污門和還滅門。

也就是一心,一心分二門。

一心,真妄合和,不可強分,真與妄,轉識成智,只轉不滅。

個見,僅供參考。


文字本來就是指代,特別是講終極真理,佛經會反覆矛盾表述「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凡此種種。目的就是不要讓你被空有束縛住,你反而被文字束縛住。


不如法。空不是虛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空」意即「有」之反意-- 「無」!因此「空」就是不存在,就是根本就沒有的意思,這是世間普遍適應的「空」之常識。世間所說之「空」除了表述這個常識外無任何意義。然而佛教所說的「空」除了表述這個常識外卻有特定意義的。佛教這個「空」專指眾生無明心行於諸法所執取之人我自性性、法我自性性及各種我相、眾生相、壽命相、有無相等虛妄自性性及虛妄表相根本沒有,根本不存在。在對此一切虛妄自性性及虛妄相根本否定的同時,彰顯諸法實相之真實有、彰顯眾生之真如佛性真實有。這纔是佛說一切法空之真實空義。

《心經》說的色不異空者,「色」指諸法之世間行相即世俗諦相;「空」指諸法之真如空相即勝義諦相。諸法之勝義諦相與其世間行相不異不一,本來一體,故說「色不異空」,餘類推。

那些以否定一切法而說不存在,否定一切自性而說不存在而張口閉口妄說一切法空的歪嘴們不過全是外道邪說罷了!


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提到,空,在梵文裏叫做 Sunyata,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更應稱為」空性「。它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趣味學習漫畫《幻想數學大戰》中就有Sunya,書中翻譯舒尼亞,在數學中意思為「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