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一個強大的計算機虛擬出來的?


不會。我曾經用夢與現實講到讓朋友懷疑人生,當然我是故意逗她玩的。

這個世界可能確實不止三維四維,是多維的。超出我們的想像,但我堅信,活著的我是真實而有特別的存在。

換句話說,即使有虛擬世界的存在,為什麼你的世界是虛擬的,而不是另一個是虛擬的呢?掌控與被掌控你選擇哪一個,那就是你活著的世界


人類謎之行為大賞:

定義一個不可理解的概念,然後絞盡腦汁去理解它。

就像小貓追尾巴,玩得不亦樂乎,根本停不下來。

大好的時光,干點啥不好。


有可能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是一行行的代碼,就如《黑客帝國》;

也有可能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布景,所有人都是演員,就如《楚門的世界》;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根本沒辦法證偽,又不可能站在上帝視角。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哪怕這個世界就是那個黑客的帝國異或是楚門的世界。


這個問題,目前是沒辦法證偽的,也沒有證據支持他是真的。


我們周遭的一切是真實的嗎?

我們以一個思想實驗開始:如果你眼前有一個水平極高的魔術師,在眾目睽睽之下,沒有任何道具和遮掩,一下子變出一個小球,然後又瞬間把小球變沒了,接著又變出來,然後又消失......,注意,這裡的前提是魔術師沒有道具,沒辦法把小球藏在某處眾人看不見的地方。你會怎樣來看待這個小球呢?你一定會認為,這個小球一定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怎麼會消失了呢?一定是魔術師用了某種幻術虛構出來的,比如一種我們所不熟悉的VR技術。

那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第二個思想實驗:我們把一個小球放在一個斜面上,如圖示:

然後鬆開手,觀察小球,小球一定是沿著斜面向下滾動的。這個實驗有什麼意義呢?

先別急,讓我們把思想切換進入一種極慢的慢動作狀態,來觀察這個小球,假設它的起點是A,那麼,它要離開A點,向下面的某一個A1點滑落的話,是否需要先在A點消失呢?

如果不消失,我們看到的將會是如下的場景:

但這顯然是有悖於常理的。

但是,這不就意味著,小球在向下滑落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在原始位置突然消失,在下一個臨近的位置突然出現,然後再突然消失,再在下一個相鄰的位置突然出現,.......,那麼,這個小球會比那個魔術師手裡的小球更真實嗎?

第三個思想實驗:由生到死

假設你熟悉的一個朋友,不幸患了癌症,最後的日子是你陪著他度過的,今天早上他去世了。你眼看著他離去,感到心痛無比。這個過程每天都在世間的某個角落發生,難道有問題嗎?

別急,再讓我們把思想切換進入一種極慢的慢動作狀態,來回溯這個過程,你可以在頭腦中腦補一個極其極其緩慢的回放過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朋友的狀態應該呈現為:活著、活著、活著......、活著,死了,死了,死了......

而且,這個從"生"到"死"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發生的過程。沒錯吧?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那個從「活著」演變成「死了」這一瞬間,由於整個演變過程是連續發生的,因此,不可能前一個狀態是「活著」,下一個狀態就跳躍到「死了」的狀態,中間一定有一個「既死又活」的狀態,否則,「活著」這個狀態就沒法變成「死去」的狀態。這時候,細思極恐的問題來了:這個「既死又活」的狀態,你能腦補出來它究竟是個什麼狀態嗎?

邏輯告訴我們,無論你怎樣定義「活著」和「死了」這兩個狀態,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是兩個不能相容的狀態,也就是說,「活著」不是「死了」,「死了」就不是「活著」,一個人的狀態只能在這兩個中選擇其一,不可能兼而有之「既死又活」,或者「既不活也不死」。

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再來一個思想實驗:杯子摔碎了

如果我說:「一隻杯子摔碎了」,那麼不管你看沒看見,都一定能腦補出一隻杯子原本完好,掉在地上,摔碎成一地的情形。這個思維過程再正常不過,幾乎沒有人會對這個過程產生任何疑問。

但是,如果我們開始較真,刨根問底的來掰扯,問題可能就不那麼簡單了。

杯子是什麼?見過杯子的人都會有明確的概念,這個概念在我們腦海中是有明確指向的,就是那個圓柱形的,凹陷的,能盛水的容器。

那「杯子」怎麼能被摔碎呢?碎成一地的無論是什麼,也不可能是杯子啊。

那改成說:「碎片摔碎了」,這顯然就更錯了。

我們把思想切換進入那種極慢的慢動作狀態來回放這一過程,你會發現,同樣的,在「杯子」和「碎片」之間,一定要有一個「既是杯子,又是碎片」狀態,否則,「杯子」無法變成「碎片」。這個跟上一個思想實驗就同流了。

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把上述幾個思想實驗推而廣之,我們會發現,一切「運動」、一切「變態」(這裡專指狀態的變化),都不可能是連續發生的,必須是前一個「狀態」消失了,下一個狀態「生成」,然後再「消失」,再「生成」,才能形成我們眼中的「運動」和「變態」。

但如果這樣,問題就嚴重了,如果一個東西能突然消失,然後又突然出現,再消失,再出現......那這個東西還能是真實存在嗎?

我們反過來思考,按照我們日常理解的真實存在,那麼,如果說一個事物是實在的,那麼,它就必須具備如下幾個特徵:

1、它必須是靜止不動的,原因已經在上面幾個思想實驗中揭示了;

2、它必須是不生不滅的,因為生滅本身就是一種運動;

3、它必須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分割就是一種變態;

符合上述三個標準,確實可以說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但是,我們生活中見過這樣的東西嗎?

真實原來這麼苛刻,以至於我們如果較真搞懂了真實存在的標準的話,幾乎連一個符合標準的事物都找不出來。

或者,即使找出來了,我們的生活也全變味了,一個靜止的、不動的、不可分割的、不生不滅的存在,與眼前流變的、五光十色的「存在」,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存在呢?

如果上面討論的邏輯是正確的,即實在性(真實存在)的特徵是不生不滅的,靜止不動的,不可分割的,那麼,現象界中的無處不在的運動與變態就不具備實在性,或者不是真實存在的。

這就進一步導出樸素唯物主義是不能夠自恰的。因為,如果眼前的小球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那麼它就不能運動,不能變化,但唯物主義者肯定無法承認這個不動、不變的世界。因此,在「實在性」與「運動變化」之間,唯物主義難以取捨。

唯心主義是否能自恰呢?可以的。因為,唯心主義者(無論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者)認為世界是人在腦海中派生出來的世界,因此,這個理論本身已經隱含了對「實在性」的否認,例如,康德就說:實在性不是作為物自體而有實在性,來自於經驗質料的給予,即普通人認為的實在性其實只是觀念上的「實在性」,然後把這個真實的觀念實體化,用白話講就是本來只是你以為是真實的,你不斷執著,就理所當然認為那是真實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延伸閱讀: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240540?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們的世界是能量組成的全息宇宙,每個人通過心靈為自己的世界畫像,並不存在虛擬和真實這樣的東西,一切都是體驗


有可能啊

但我們既然現在活著,就考慮現在的事嘛

只要你存在,你在意的人存在,你能感覺到愛,其實虛擬不虛擬並不重要

開心地從出生到死亡,虛擬一輩子又有什麼關係


是的,那個計算機的名字叫複製細胞,我們一般叫他DNA,我們是它模擬出來的目前最為成功的生存機器,而其他包括路邊的小草,小草上的螞蟻,在吃草的那頭羊也是它,它,即是生命


世界是虛擬的,但體驗是真實的。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芸芸眾生皆是棋子


若此者為[虛無],那麼,何者[真實存在]?無論其真實與否,虛無與真實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對世界的意義是什麼?其本身的意義是什麼?

以上問題想明白了,這個提問就不難解答了。

如果這些問題想不明白,那麼這個提問也沒有意義,就沒有必要去考慮了。


不會 假的對立面是真 你找不到比這更真實的世界 好好體驗生活吧


謝邀。是與不是,精神上的旅程沒有差別。


謝邀.

這個虛假世界的定義,其實取決於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正如,你如何知曉別人眼中的藍跟你眼中的藍是同一種顏色,他可能把"綠"叫做藍,你可以把"黃"叫做藍。

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人類定義的。

舉個例子:

對於生活在這個自然界中,我們所觀察到的各種東西和各種現象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複雜到了極點。但是仔細一分析,可以把他們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物、一類為事。

像我們眼前的一座山、一棵樹、一個人、一條河……這都是物;樹的生長,人的思想,河水的流動,……這些都是事。物是產生事的根源,事是物的表現,通過事我們可以認識物,事是依據物而存在的。沒有物就不會有事,反過來未必是正確的,沒有事物卻照樣存在。

我們在認識這個自然界時,應該要嚴格區分什麼是物,什麼是事。遺憾的是,有很多物理學家(不單單是普通人)常犯這方面的錯誤,他們常常把某些事說成是物,或者對某些事不了解,簡單地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所起的作用。

比如,歷史上人們對熱的認識,十七世紀,人們認為熱是物體里所含的一種特殊的物質,稱之為」 熱質」 。甚至有的學者認為」 熱質」 是守恆的,物體所得到的」 熱質」 總是另一些物體所失去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現代人們很清楚」熱質」 說是錯誤的。

熱現象只不過是物體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熱只是一種現象而已,它屬於」 事」 的範疇,把它看則是物,這就是典型的」 事」 和」 物」不分的思想。

這個有關」 事」 和」物」 的討論有助於我們搞清楚物理概念是如何產生的。物理學是藉助物理概念而展開的。物理學剛開始處於萌芽時也好,發展到今天也好,所有的物理概念無非是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物質世界的認識結果。

我們是怎麼認識這個物質世界的呢?首先是通過感覺,感覺到這個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然後我們大腦把這些感覺加以分析、概括,最後再形成物理概念。

比如,人們用眼睛看到花草的紅紅綠綠,天空的湛藍,人們再用頭腦一加工,便有了顏色的概念。人們用皮膚去感覺冰的冷、開水的燙,大腦再一加工,便有了溫度的概念。某處有物體振動,引發周圍的空氣發生振動,我們用耳朵去感覺到這空氣的振動,我們再去用大腦這麼一分析,這樣又有了聲音的概念。

通過以上所列舉的例子,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的某些現象給了我們人某些感覺,我們大腦對這些感覺加以分析,概括這樣便產生了物理概念。這樣說來,物理概念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某種感覺的描述。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物理概念是如何產生的,接下來。我們應當分析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是如何引起了我們人的各種感覺的。

顏色是不同波長電磁波刺激我們眼睛的結果。熱是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猛烈撞擊我們皮膚,我們才有熱的感覺。

聲音是空氣中出現的縱波擊到我們的耳膜,我們才有了聲音的感覺。


總結以上的分析,物質世界以不同的方式運動引起我們人的各種感覺,我們人對這些不同的感覺加以分析,概括便形成了不同的物理概念。這樣說來物理概念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的存在著,說明白點,物理概念只是人對自己感覺的一種描述(當然人的這些感覺並非憑空產生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刺激了我們人)

讀者很多人對這個看法可能會反感,或者轉不開彎子,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使讀者比較容易理解這些看法。

設想在一個房間里,正放著優美的C D 唱碟,人們常不加思索地認為只要這CD 唱機開著,而不管我們人在不在場,這個聲音總會是客觀的存在著。

仔細地分析一下,房間里有聲音時,房間的空氣便出現一股縱波,沒有聲音便沒有縱波,可見有聲音沒有聲音的區別只是房間里空氣的位置不一樣。沒有人在房間里去感覺,那裡會有聲音的概念。

聲音的概念是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地存在的,有聲音比起沒有聲音並沒有多出一件什麼東西,所以你不能把聲音看則是一個像物體那樣具體存在的東西,聲音只是一個現象而已。在前面討論的」事」 」 和」 物」中,聲音明顯屬於」 事」 的範疇。

顏色也是類似的,我們看到眼前的花草的紅紅綠綠是電磁波經花草反射到我們眼球的結果,這個顏色的概念同樣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地存在著。


但其實不管如何看待事物,懷疑世界真假,都要照顧好現實。

畢竟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啊


而且缸中之腦有充足得理由修正虛擬系統讓你沒法查覺它是虛擬的

以上僅回答你的問題,會不會呢?有可能

我想這並不是你要問的問題

你要問怎麼辦

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因為這個問題得答案只看你選擇用什麼思維去觀測它

你要用虛無主義去觀測它,那你的人生就是無價值得荒誕片段。你要想得到最勵志得,就是學上面逃跑主義或者換個詞存在主義觀點解釋它,因為你不能輕易放棄生命,所以活下去有價值。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修正主義,否定存在的歷史和過去。又可以遵循原教旨主義,我是虛擬人物我就該活在虛擬得世界裡,這是合理的。激進功利主義,我活著既然沒死就一定要有收穫。享樂主義,虛擬的也好我活著就是為了爽

解釋都可以解釋,看你想選擇哪套理論說服你自己。我這裡給你一個偏虛無主義的結論,真實本身是毫無意義的,虛擬與否只存在觀測的奇點,二維里二維就是真實的,一維就是虛擬的,三維里三維就是真實的,如果可以對你進行高緯度觀測時你就是虛擬的,反之觀測點在本坐標系內就是真實的,並沒有什麼多維度共存的宇宙真實,只是觀測行為本身同時影響觀測對象


無論是否存在,對你而言都是真的


我認為不會,虛擬世界總歸有實體承載,那還是會引出新的問題,那個實體是什麼,成了俄羅斯套娃。目前看來這是沒必要的假設


這個問題我猜測了很多次……

我寫個題外話,這樣也許你就猜出來什麼了。

先舉出一個條件:不存在之中無法存在。

然後開始論證:我們探索的「宇宙之外」,

存在還是不存在?

你想必有答案了。

必須存在呀!不然我們沒法存在!

所以宇宙之外是無限,或是一個環。

但你覺得虛擬世界會不會產生這種矛盾?

有可能。


「我們」是指我們的肉體還是我們的精神?如果是肉體的話,這個世界應該是虛構的。

人類普遍認為意識源於大腦,但這個想法是大腦控制的,也許我們的真正本體是肛門也說不定吼(笑),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基於大腦的。那麼如果有一天人類已經進化出了無需大腦就能思考的生理結構,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又會有新的看法。

或者,人類已經有了這樣的生理結構。但因為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缺乏而虛構出了這樣一個看似真實卻又充滿未解之謎的世界。也許各位的本體是一個一個泡在福爾馬林里類似於大腦的結構甚至生物,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虛擬世界的用戶,但由於資源短缺我們早已停止繁殖取而代之的則是更替用戶的繁殖模式。

每個用戶都在這個世界走了一遭又一遭,在這個世界的死亡意味著從頭開始遊戲,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代更比一代強,因為他們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也能驗證前世的存在,而所謂靈魂只不過是在排隊進入遊戲的遊離玩家罷了


是不是虛擬世界有任何影響嗎?只要所有的輸入都有反饋,那這就是現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