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一開始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


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如下幾個大前提:

1、為何歷史上中國是大一統的國家而印度是一片散沙,第一次統一還是靠英國佬?

2、為何近代史上印度是殖民地,而中國是半殖民地?

3、為何印度被英國帶入近代社會幾百年卻沒有消除種姓制度?

4、為何印度建國後幾十年居然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國家計量體系?

5、為何印度建國後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6、為什麼印度未能掃除文盲?

……

回答了上述幾個問題,才能解釋印度為何沒有像中國一樣崛起,但是這恐怕需要寫一本專著。

那麼我們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印度應該像中國一樣崛起,甚至應該比中國發展的更好呢!?

看看十年前那些公知們的雞湯,就有答案了!


中國和印度建國時間僅差兩年,那麼中國的經濟是怎麼樣一點一點把印度甩開的?

說起印度,恐怕不少同學首先想到的關鍵詞就是「窮」。

在不少95後同學的印象裏,印度一直是一個比中國落後很多的國家,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告訴你,中國曾經比印度還窮,從超越印度到現在也只有三十年。你會不會覺得我是在開玩笑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比印度強很多的,印度人看我們的感覺,大概就相當於我們看美國,都是滿滿的不服氣。

溫故而知新,瞭解了在這三十年前後,中國是怎樣逐漸從和印度基本不相上下的難兄難弟,發展到現在已經完全不是一個體量級別的選手的,你可能就會對這場「龍象之爭」的真正走向有更好的理解。

1980年

1980年,地球班上的排名是:美國老大日本老二,蘇聯第三西德第四。前八名則是蘇聯+G7,中國在全世界的GDP排名是第13位,比我們親愛的好鄰居印度三哥還要差那麼一點點。

當年中國人口9.6億,印度7億,算人均GDP中國只有印度的71%。但在1980年1月16日,中國領導人作了題為《目前的形式和任務》的著名報告,指出中國要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這被認為是中國三十年經濟騰飛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印度當時的總理英迪拉.甘地

她是1962年戰爭其實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女兒

而當年的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女兒——「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再一次獲得執政地位.。

對權力極其執著的英迪拉把黨政大權完全集中在自己手裡,不遺餘力地培養家族勢力,安排自己的兒子上位,卻帶來了政府的腐敗,底層民眾的普遍不滿和經濟停滯。對於印度在整個八十年代的混亂和經濟發展緩慢,她無疑要承擔很重要的責任。

1981年

中國和印度的排名差距又拉大了一點點.....

但在這一年裡,中國佈局了下面兩個影響深遠的大動作:在中國水電建設史上至關重要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正式合龍;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正式啟航。

▲葛洲壩水利樞紐

1982年

中國排名上升了兩位,達到了第11名,再次追上印度,但依舊差那麼一點點......

這一年印度在首都新德里舉辦了當年的亞運會,這屆亞運會中,中國運動員歷史上第一次金牌總數超過日本隊,位居亞洲第一。

這屆亞運會有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全部體育設施和亞運村幾乎全部是靠靠印度婦女用頭頂運土來完成,人工建起來的,因此被譽為印度婦女用頭頂起的亞運會工程。

▲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主會場

1983年

中國的排名又上升了兩位升至第九名,終於擠進了世界前十,變成了比印度強那麼一點點......

1984年

GDP依舊是中國第九印度第十。在這一年,中國和英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正式簽字。同年在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峯獲得了中國的首枚奧運會金牌。

▲正在聖地金廟中的械鬥錫克教徒

而印度當年則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金廟事件」。總理英迪拉.甘地為瞭解決國內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的衝突確保贏得大選,下令軍隊進攻錫克教聖地金廟,造成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

當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總理府被兩個她的錫克教警衛開槍刺殺身亡,在國內掀起了又一輪宗教仇殺暴動。

▲博帕爾慘案的遇難者

當年印度還發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痛的環境災難事件——博帕爾毒氣泄漏慘案,造成了2.5萬人直接致死,55萬人間接致死,另外有20多萬人永久殘廢的人間慘劇。

而事故的責任企業拿出來的賠償金額僅4.7億美元,每個遇難家庭最後到底能分幾百塊錢大家可以算一算,針對該事件的司法判決竟然在25年後的2009年纔出臺,涉事的8名被告中最高的也僅被判處2年有期徒刑。一直到今天,當年的受害者仍然在堅持抗議和司法訴訟,但成效甚少。

1985年

1985年的世界GDP排位依舊是中國第九印度第十。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並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1986年

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九名,但從GDP總量來說不升反降。並且被後來居上的巴西緊緊追趕。

80年代的後半期,是中國三十年發展期之中最危險的一段時期。當時實施的價格雙軌制、價格闖關等經濟政策,引發了高昂的通貨膨脹、大量銀行壞賬以及社會政治動蕩。

1986-1988年,印度和中國曾經在邊境上進行了自62年中印戰爭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對峙。當時衝突的導火索是印度修改憲法,將東北邊境的中國領土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正式納入印度版圖成為一個邦。

這種行為中國當然不能接受,當時情勢比今天還要嚴重得多,形勢最激烈的1987年上半年,雙方都有一二十萬軍隊針鋒相對劍拔弩張。

1987年

由於國內大幅的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1987年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3:1大幅貶值到5:1。中國的GDP(以美元表示)在一年裡萎縮了10%以上,排名從第九名一下子跌到了第十二,直接再次被巴西,西班牙和印度甩在後面。

這也是印度最後一次在龍象之爭中取得領先,距離今天正好30年。

這也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常態:與美元匯率的變化往往非常劇烈,在遭遇匯兌危機時不論GDP還是財富都很容易大幅縮水。

▲被斯里蘭卡儀仗隊砸了一槍託的

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

印度從1985年英迪拉的兒子拉吉夫.甘地接位以後,逐漸放鬆其母制定的嚴格計劃經濟制度,保持了幾年的較快經濟增長。最高的1987年印度GDP增長率達到了10%。因此在這幾年裡從數據上來看,印度是奮起直追並反超了中國。

廣場協議之後日元持續增值,1987年日本GDP首次達到了美國的一半。但沒人想到,這種異常火爆的繁榮背後實際暗藏隱憂。

1988年

中國的經濟實力有所恢復,重新超過了印度,位居世界第十一位。在基本的投資、土地和勞工制度沒有明顯變革的情況下,印度80年代中後期的經濟復興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在1989年和1991年又出現了GDP增長率跌至0以下的嚴峻局面。

印度經濟這種大起大落的現象,如果和中國進行數據比較就能清晰地看出:

▲1979-2015年中國與印度經濟增長對比

(來源:知乎「秦蜀風雨」,特此致謝)

整個30年裏,中國的GDP增長率(圖中綠色線)基本一直在5%和15%之間,而代表印度的紫色線則上躥下跳,既能飈到20%以上,也能低到負兩位數。

而且尤其是世界經濟全面不景氣的年份,中國往往是通過宏觀經濟政策拉動逆勢走向(如1993年、2001年和2008-09年),而印度在這些年份的表現則經常差得嚇人,甚至經常會帶來連鎖反應——國內政治的動蕩。

▲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時遊覽長城

1988年12 月19日,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印度總理34年來首次訪問中國,堪稱兩國關係史上的破冰之旅。中國政府在會見他時指出:中印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經得住考驗的。我們應當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係的準則。

雙方首腦的這次談話緩和了敵對局勢,也從根本上奠定了兩國關係之後三十年的主基調。

1989年

1989年中國和印度仍然分別排在第11和12位。

1989年堪稱二戰至今,世界格局最為動蕩的一年。沒人能夠預料到,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帝國會崩塌的如此之快。1989年11月9日,冷戰的象徵——東西柏林之間長達160多公里的柏林牆一夜之間轟然倒塌,象徵著冷戰的正式結束。

同年俄羅斯開始獨立在世界銀行的GDP計算中出現,所以你在表格上能夠同時看到蘇聯和俄羅斯的名字。

▲柏林牆推倒,德國統一

拉吉夫.甘地1989年遭遇大選失利而去職,1991年他準備東山再起時卻在競選中遭到泰米爾極端主義者的刺殺。儘管他僅擔任了五年印度總理,但在任期間的一系列小規模經濟改革舉措,促進了印度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之後二十年印度紅紅火火的服務外包產業打下了基礎。

1990年

1990年中國和印度仍然分別排在第11和12位。

曾經的領頭羊蘇聯即將崩塌,1989-1990年國內出現了一種非常微妙的局勢。對於之後國家要往哪個方向走,大家都沒有明確的認識,這在經濟上的表現就是發展幾乎停滯。這兩年也成為整個三十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慢的兩年。

在這一年裡,中國舉辦了亞運會,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開始紛紛脫離,東西德合併,世界正在經歷深刻的重塑。

1991年

1991年中國仍然排世界第11位,但印度的排名卻一下子掉了四位,被韓國、澳大利亞、墨西哥和荷蘭超過。

在印度經濟史上,1991年是非常困難的一年,這一年由於世界石油價格飆升,印度爆發了嚴重的國際收支危機。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5%,外匯儲備僅有10億美元,只夠維持三個星期的進口支付。印度不得不用黃金作抵押,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換貸款來救急。

▲納拉辛哈·拉奧,1991-1996擔任印度總理

這次危機讓剛上臺的拉奧政府痛下決心進行經濟改革,進行以印度特色四化:「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目標的新經濟政策,開始積極引進外資,擴大就業,減少貧困。

這輪改革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一直到亞洲金融危機前印度一直保持了平穩增長,通貨膨脹、外商直接接投資和外匯儲備等關鍵經濟數字也都呈現持續向好的趨勢。

但拉奧的改革並沒觸及那些真正阻礙印度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國大黨作為大地主大資本家傳統食利階層的代言人,也完全沒有推動徹底社會改革,解決真正阻礙印度發展的農業、土地和勞動政策的動力。因此印度的經濟發展遇到順風還能發展的不錯,一刮逆風就完蛋。

▲1991年的上海街頭

在負責經濟改革的朱鎔基副總理的推動下,停滯了幾年的進一步改革開放重新開始走上正軌。在這一年,中國的人均GDP也超過了印度。

同年美國發起沙漠風暴行動痛打了薩達姆,華約組織解散,蘇聯徹底解體告別歷史舞臺。

1992年

1992年中國的GDP排名上升了一位位居世界第十,而印度仍排在第十六位。

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國家領導南巡,先後來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沿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於重新起步的改革開放進程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發展才是硬道理

現在回想是多麼的正確

改革的加速在經濟上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當年中國的GDP增長率就走出了持續幾年的泥潭。

而印度則還在90年代初匯兌危機的恢復期,經濟發展未有明顯提升,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中國開始把多年的難兄難弟印度徹底甩開。

1993年

1993年中國還是世界第十,印度還是世界第16.,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開始迅速拉大。

至今仍膾炙人口的電視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就拍攝於1993年,你從中還能生動地感受那個大變革時代社會各個階層民眾的喜怒哀樂,以及當時社會的世間百態。

▲經典的葛優躺就出自此劇

1993-1995年的日本達到了歷史的極盛,GDP達到了美國的三分之二,中國的十倍,論人均GDP則超過美國,是中國的近100倍。

▲《日本可以說不》作者

日本著名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

當時的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極度膨脹,像《日本可以說不》這種書籍極其暢銷,但他們沒想到,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持續二十多年直至今日還在困擾日本人的大停滯。

1993年,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努力遭遇挫敗,以很小的差距惜敗給悉尼。

▲申奧失敗後淚流滿面的何振梁

正在不斷向飛機上的中國記者說對不起

1994年

中國的經濟改革帶來的紅利在整個90年代表現的非常明顯,1994年中國排名上升兩位達到世界第八;而印度則還上升一位排名第十五,馬上要超越休克療法失敗,國勢以自由落體速度flop的俄羅斯了。

在這一年裡,歐盟正式誕生,世界逐漸結束了80年代末開始的急劇動蕩,開始了新的一輪比較和平比較穩定增長的節奏。

1995年

1995年,中國仍然排名第八,印度仍然排名第十五。但這一年,中國的GDP達到了印度的兩倍。在這一年裡,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中國也開始了入世的努力。

也是在1994-1995年,全國開始推進中央地方分稅制、全面國有企業改革、涉外稅制改革等一系列關鍵舉措,改革開始真正觸及中國經濟體制深層的痛點。

1996年

1996年,中國再上升一位,達到世界第七,並且在這個位置上停留了好幾年。而印度這年也上升了一位,列世界第十四名。

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已經脫離和加拿大巴西西班牙韓國等三流國家的競爭,進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第二集團,開始追趕英法意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1996年爆發了臺海危機,中美之間在海上發生了軍事對峙。這一年後來也被不少人認為是中國近三十年來,僅次於89年的危險年份。

1997年

這一年的GDP排名仍然是中國第七,印度第14。

這一年對中國有特殊的意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當年去世;香港回歸;亞洲金融危機開始;三峽大壩截流,這幾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都趕在了這一年。

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在1997-1998年間進入了一個相對的低潮期。但由於中國實行的比較謹慎的金融政策,中國的金融和經濟沒受到直接衝擊,並且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決定對於危機的平息起到了關鍵作用。而為了應對危機採取的擴大內需刺激增長措施,則成了之後十年中國關鍵增長期的主要動力。

1998年

GDP排名中國依然第七,而印度則上升兩位達到第十二。

1998年印度人民黨上臺,瓦傑帕伊出任總理,整個90年代一直比較安靜的印度人突然搞了個大新聞:1998年5月11日開始,印度在48小時內連續進行了五次核試驗。印度的突然行動引起了南亞的核軍備競賽,巴基斯坦從5月28日開始進行了6次核試驗以示報復。

▲印度核試驗「導彈之父」卡拉姆博士

印巴兩國直接違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瘋狂舉動引起了全世界的批評和制裁,但在幾年內製裁就被取消。目前兩國基本都被公認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日本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徹底走上了衰退的道路,由於日元匯率的急劇下跌,日本的GDP這兩年裏就跌了相當於一個中國的量級。

1999年

GDP排名中國依然第七,而印度則下降一位排名第十三。

印度在這一年則和宿敵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爆發激烈武裝衝突,持續了一個多月才平息。戰爭的威脅對其經濟發展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

2000年

2000千禧年中國排名再上升一位達到第六,把義大利擠了出去,正式開啟平均每兩年趕超一個的瘋狂節奏。而印度仍然呆在第十三的位置非常穩定。中國的人均GDP在這一年超過印度的兩倍。

而美國此時經濟總量是中國的8倍,人均接近40倍,如果你這時跟一個美國人說中國在十幾年之內就能挑戰美國的地位,他估計會把你當成精神病人。但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的魔幻。

2001年

2001年的中國已經馬上就要趕上第五名法國,而印度仍然在第十三的位置上徘徊。2001年4月1日發生了中美撞機事件,不少人以為中美之間又會爆發一輪軍事對峙甚至衝突。

但幾個月後的9.11事件和小布希匆忙發動的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再一次給中國崛起創造了歷史機遇。

▲911恐怖襲擊堪稱蘇聯解體

至今對世界局勢影響最大的事件

1999年年底,中國和美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達成一致,中國於2001年11月18日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1999年12月27日,美國正式宣佈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對外開放的加速給中國的經濟騰飛又插上了一根翅膀。

2002年

2002年,中國經濟超過了法國名列第五,這時的中國經濟已經是印度體量的近三倍。而印度也終於上升了一位,不再是千年老十三。

2002年1月1日,歐元成為歐盟11國的唯一貨幣。歐元區成立後歐元的匯率相當堅挺,帶動使用歐元的法德意等國的經濟數據水漲船高。

▲歐元區成立之初曾被全世界寄予厚望

但這種匯率調整帶來的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損害了歐洲的製造業,對這幾個國家的經濟實際上負面效應大於正面。

在當時中國平均每年10%以上的GDP發展速度面前,英法德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沒撐幾年就紛紛被甩在身後。

2003年

2003年中國的排名反而掉了一名,原因就是上面說的歐元升值效應,而印度仍然位列第十二位。

當年三月美國打了伊拉克,4月佔領巴格達,12月逮到薩達姆,全世界都驚嘆於美軍的雷霆戰力,但誰也沒想到這場戰爭的最大得益者會是根本沒參戰的中國。

▲主導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小布希

被公認為美國歷史上做的最差的幾位總統之一

2003年全球爆發了SARS非典危機,疫情以中國最烈,全國幾乎所有學校要麼關門隔離,要麼乾脆放了一個多月的假。因此這一年可能在不少同學的印象裏都很深刻。

2004年

2004年,中國仍然是第六,而印度還是第十二

這一年,印度人民黨的總理瓦傑帕伊提前舉行大選,卻意外失利主動辭職。國大黨的曼莫漢.辛格接任。

▲曼莫漢.辛格

2004-2014擔任印度總理

從1998年到2004年執政的印度瓦傑帕伊政權,除了一上臺引爆核彈的大新聞之外,其他時間一直在默默埋頭髮展經濟,和包括中國和巴基斯坦在內的鄰邦交好。

從印度經濟發展曲線上也能看出,那幾年是印度這三十年裏少有的,不上躥下跳比較穩定的年份。

▲阿塔爾.瓦傑帕伊

1998-2004年擔任印度總理

2005年

2005年,中國超過法國上升一位到第五,而印度卻因為韓國和巴西的繁榮而下降了一位列第十三。這一年的中美經濟總量對比大約是1:6,人均比近30倍。

從2004-2005年開始,美國感到中國的上升勢頭太快需要遏制,於是開始炒作人民幣升值問題,但效果並不理想。

2005-2006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一度高於中國,中印和當時同樣經濟發展速度亮眼的俄羅斯、巴西、南非一起被稱為「金磚五國」,就是那幾年開始有的說法。

▲金磚五國

2006年

2006年,中國再次超過英國名列第四,而印度則又掉了一名列第14位,此時的中國GDP總量已經是印度的近三倍。

很多人現在回想起來,對於那幾年發生了什麼都幾乎毫無印象。只記得日本一直在停滯,美國一直在打反恐仗,中東一直在各種襲擊,歐洲在幹嘛誰也搞不清楚。至於印度.....估計他們自己都沒搞清楚。

▲青藏鐵路

而中國則開了掛一般一門心思地攢GDP,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一堆大工程則一個個地宣佈竣工,而大家都不記得它們是啥時候開工的。

總之,回頭看才發現,那真的是中國發展的黃金時代。

2007年

2007年中國又超越了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三經濟強國,而印度也上升兩位名列第十二。

但在海面上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烏雲正在積聚。當年4月2日,美國一家名為「新世紀金融公司」的次級貸款公司倒閉,成為導致全球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序幕。

2008年

2008年,中國坐穩了世界第三的位置,而印度仍然是第十二名。

在這一年,中國人民迎來了翹首企盼好幾年的08北京奧運,不少同學還作為志願者參與了進來。奧運聖火在全世界的傳遞過程中,數次遭到不法分子的幹擾破壞,而當地的華僑華人留學生則自發組織起來護送聖火,成了很多人心中那屆奧運比金牌和開幕式更美的記憶。

而奧運剛結束,2008年9月,隨著老牌券商雷曼兄弟的轟然倒塌,已經發酵了一年多的美國次貸危機突然成了全世界的頭版頭條。

受華爾街颳起的空前風暴影響,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形勢都陡然惡化。印度2008年的經濟增長率直接從前一年的兩位數掉到了負數。被熱炒了好幾年的「金磚五國」,遇到危機才知道誰是金誰是磚。

而當年11月,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嚴重負面影響,國務院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也就是所謂的「四萬億」計劃。

▲2008金融危機中輕鬆當選的奧巴馬

2009年

這一年中國仍然是第三,但距離日本已經只有一步之遙。印度則排名上升一位,列世界第11位。

在「四萬億」,以及國家採取的一系列配套的拉動經濟增長措施的帶動下,中國成為最先基本擺脫肆虐全球的經濟危機影響的國家之一。

但四萬億計劃也造成了經濟上國進民退、房價居高不下、金融秩序風險加大等副作用,至今其利弊哪個更大在學界仍然是爭論的焦點。

印度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際上也遠比歐美日本要輕,除08年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外,09年開始就恢復了較高速度的增長。

2010年

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正式超越在世界第二位子上坐了三十多年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印度當年排名也上升兩位名列第九,時隔多年終於重返世界十大經濟體之列。

由於中國這段時間巨大的貿易順差,2005年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2005-2013這九年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上升了37%。

人民幣升值因素使得以美元計算的GDP攀升速度比實際增速還要高,這種單邊升值的狀態直至2014年才結束。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世博會在上海舉行,上海世博會和08北京奧運一樣,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成為了中國崛起的標誌性事件。

2011年

2011年,中國依然世界第二。而印度當年則下降一位,名列第十。

2010年底一個突尼西亞小販的自殺,成了「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在短時間內掃蕩了整個中東地區。埃及、突尼西亞、葉門、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全都被捲了進去,阿拉伯之春引發的的敘利亞內戰則已經打到了第七個年頭,至今仍沒有平息的跡象。

▲阿拉伯之春運動使得中東各國

至少損失了幾千億美元

2012年

這一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美國的一半,而印度仍名列第十。這時印度的GDP已經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

2012年是印度經濟表現最差的幾個年份之一,由於經濟增速的大幅下滑,這一年印度盧比兌美元貶值了近20%,因此以美元表示的GDP不升反降。

印度政府試圖幹預外匯市場但遭遇慘敗,陷入該國20多年未見的嚴重金融危機中。

2013年

2013年,印度經濟總量仍舊是世界第十,總量和人均都差不多是中國的五分之一。為應對危機,2013年印度政府不得不任命了新的央行行長拉格拉邁.拉詹。

IMF首席經濟學家出身的拉詹執行了大膽的金融改革,遏制國內通脹,降低市場利率,同時對印度央行進行機構改革,在很短時間裡穩住了盧比的匯率,控制住了局勢。在2013年至今的印度高速平穩的經濟增長背後,拉詹的貢獻不可忽視。

▲僅擔任印度央行行長三年的拉詹

雖然拉詹憑藉自身的成就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甚至被稱為「世界最好的央行行長」,但學界出身的他在反通脹改革過程中,動到了在印度社會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午餐。

而且他曾多次直言不諱地抨擊印度政治的腐敗和官僚主義,最終引起了地方實力派的憤怒,這些議員紛紛拿他有綠卡的「問題」說事,指責他太美國化,不像個正兒八經的印度人。

因此,2016年拉詹在結束三年任期後出人意料地宣佈不再連任,並將回到學術界任職。這則消息在國際上引起了一片失望,而在印度國內則不少人在彈冠相慶。從拉詹的遭遇就能看出,在印度想搞一場認真的改革,難度有多大。

2014年

2014年印度進行了大選,被認為是印度三十年來最有改革勇氣和決心的政治家:納倫德拉.莫迪擔任印度新總理。

莫迪上臺以後,推行了政府機構改革,推進印度落後的基礎建設進行更新換代,強調被冷落了幾十年的製造業的重要性,這些措施被外界稱為「莫迪新政」。

▲被中國網民稱為「莫迪老仙」的印度新總理

納倫德拉·莫迪

而他本人也幾乎不知疲倦地在全世界進行各種出訪,向世界推銷印度的經濟環境,以尋求更多的外國投資。

也就是從2014年開始,大批中國企業開始登陸印度,開始重視印度市場,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華為和小米。

2015年

▲圖表製作:sunleii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放緩,但仍在不斷追趕前面的唯一目標——美國,2015年的中國GDP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的兩倍,而印度則上升到世界第七的位置上。

印度2013-14年進行的經濟改革體現了明顯的成效,很快把國家從衰退和危機的泥潭中拖出來,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從2014年起每年的GDP增長速度都超過了中國。

這也是國際上不少觀察者認為,印度在可見的將來能夠超越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6年

▲圖表製作:北海居

印度仍然名列第七,距離前面的英法德三小強已經不遠了。真金還得經火煉,之前的三十年裏印度也有好幾次持續幾年的高增長,但總是一遇到世界或地區的經濟困難,就馬上被打回原形。

當然,憑藉龐大的體量,印度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內超過停滯不前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是基本能預見的事情。

但正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夏天的繁榮必須要經歷一個冬天的洗禮,才能被看做是真正的成就。

否則,所謂的「二十一世紀將是印度的世紀」,多年後將和「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一樣變成大家茶餘飯後喜聞樂見的一個梗。至於啥時候能實現?恐怕得去問濕婆大神了。

原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大學聲

ID:collegesay


在格局2019跨年演講中,局座跟政委坐而論道,探討了有關印度的一些問題,其中說到了一點,阻礙印度發展的關鍵一點就是政府的組織力。一個13億的大國,外部環境,地理位置,人口紅利都比中國好,這些優勢不能有效的組織起來,不能有效的整合,我認為這是印度落後與中國的根本原因。

就好比有13億人,而印度僅僅動員了1億人去參加勞動,這樣創造的價值自然大打折扣。難道印度不懂得優先發展工業嗎?怎麼發展工業,需要大批的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然後徵收土地建立工廠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印度能有這樣的組織力和執行力嗎?恐怕需要打一個問號了。

印度政府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中央集權,過度的強調民主,結果怎麼樣,整個國家一盤散沙。國家有國家的想法,各邦有各邦的想法,導致政令不同,執行不力。就拿稅收來說,在莫迪老仙稅改之前,由於稅制不同意,很有可能一件貨物在運輸過程中,中央政府收一次稅,然後各邦再收一次稅。

印度的民主制度和美國的民主制度會不會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凡是成功的發達國家,都是在完成現代化之後才實行的大眾普選民主,選票是社會演進的最後一步。凡是現代化完成之前實行大眾普選制度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的。民主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中國之所以能夠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丟掉了歷史的包袱,而印度完全沒有做到這一切

看到有答案說印度當時面臨的情況比中國好,我不是很同意,我的看法是,當時印度的發展潛力就比中國差很多。

新中國1949年成立,印度1947年獨立,兩國重新發展的時間大致差不多,但是發展質量卻差很多,這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

中印兩國可比性很高,因為兩國適宜居住面積、人口和發展起點都相近。只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經歷了數十年的戰爭破壞,此後又很快捲入朝鮮戰爭,工業(如鋼鐵、電力和水泥)、基礎設施(如鐵路英里數)以及農業,其實都比印度1947年獨立時落後很多。當時,按照工業總產值計算,印度已是世界第七大工業國(Desai, 2003)。但如諸多社會指標所示,印度的社會經濟很快被中國反超。根據201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國與印度分別為0.699和0.554,在186個國家中分別排在第101位和第136位;中國的多維貧困指數為0.056,印度為0.283;中國的性別不平等指數為0.213,印度為0.610;中國的居民預期壽命為73.7歲,印度為65.8歲 (UNDP, 2013)。1950—1999年,歷經半個世紀,中國的綜合人類發展指數由0.225增至0.718,而印度同時期從0.247隻增加到0.571 (Crafts, 2002)。中國的這些成就並不是市場化改革後才達到的,反而是改革期間在廉政、平等、教育和醫療的大眾普及等方面發生了倒退。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早已實現重大趕超,同時也為其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Saith, 2008:730-731)。

在改善人民,尤其是婦女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Sen, 2013; 2000:17)。在印度則相反,許多人苦於「慢性營養不良、混亂的醫療系統和運作不佳的教育體制」(Sen, 2013; 另參見Dreze and Sen, 2002)。據世界銀行測算,43%的印度兒童體重不達標,中國是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只有28%。7歲以上的所有印度人,「幾乎五分之一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是文盲」。中國的識字率兩性都大約達到94.3% (UNDP, 2013)。言及兩國勞動力在健康和教育水平上的差別,森指出,「印度若想在製造業的各項能力,即運用提高的技術和質量管理在各式產品方面趕上中國,需要在整個社會造就一支有著更好教育和健康狀況的勞動力大軍」 (Sen, 2013)。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經濟的最高峯是1936年,當時的中國經濟就比印度強很多了,而1949年的一些情況,諸如鋼產量、鐵路里程比印度低很多是在十幾年的戰爭破壞造成的,並不是本來中國就那樣,試想一下,1937到1945是抗日戰爭,緊接著就開始瞭解放戰爭,然後又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始終處於戰爭狀態,而印度除了在英國的指揮下,部分參與了二戰,大部分時間是很太平的,而且,日軍也根本沒有進攻到印度本土,戰爭破壞也談不上,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在獨立後的那段時間裡取得了對比當時中國略微領先的一丁點優勢根本無足輕重,而馬上中國面臨著安定的發展局面,印度的所謂優勢瞬間也就沒了。

更為關鍵的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立馬進行了土改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內的「三大改造」,將歷史遺留下來的包袱基本扔了,於是輕裝前進,發展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了,當然了,印度獨立以後,也進行了土改和工商業的改造,但是很明顯質量不高,我下面就來說說這兩者的比較

中國當時的土改及其徹底

沒收地主的土地,平均分給每一個人,無論男女老少。這麼做不僅消滅了地主階級,還名義上讓女性擁有了和男性一樣的家庭財產,極大的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不僅分了土地,連牲畜、農具,房子、甚至地主的媳婦都分了,後來一個年輕人十分不懂,怎麼媳婦還分了呢,一個老人說道,本來是地主的五六房小妾,現在讓回家了,然後窮苦的農民又重新娶回家,這不就是分的麼。。。這麼做的直接結果是

當時佔農村人口52.37%的貧僱農所有土地從14.28% 增加到了47.1%;中農佔農村人口的比例從33.13% 上升到了39.9%,土地從30.94% 增加到了 44.3%。(國家統計局,1980)

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呢,一位印度經濟學家後來給總結了

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在人均食物數量沒有明顯增加的條件下消滅了飢餓。這是先消滅飢餓,爾後增加人均食物數量的一個典型。飢餓的消失反映了權利制度(entitilement system)的變遷,社會保障系統的建立以及—更為重要地—通過就業保障制度來保證人們能夠掙到足以避免飢餓的工資

在人均食物數量沒有明顯增加的條件下消滅了飢餓,這句話簡直是神結論,它完全把土改的目的徹底概括了。那些說地主的後代到處宣揚土改沒有人權云云,用這一句話就可以把他們的嘴堵住,人權人權,要讓人活著才能探討人權,人都餓死了,還談個毛人權,對地主階級講人權,就是讓大家都餓死。土改之前食物量也是一樣的,為什麼沒有消滅飢餓,原因就是有人截流,誰截流呢?都懂的。

印度當時也土改了,主要是有四大政策

一是廢除柴明達爾制及包稅制;

二是規制租佃合同;三是設定土地擁有量上限;四是整頓各自為政的不同租佃制度。

也有模有樣對吧,可是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當權的尼赫魯是一個自由派的共產主義者,他通過主導立法將一系列理念上升為法律,但是僅僅有法律是不夠的,主要是執行,而國大黨是一個很鬆散的聯盟,沒有絲毫的羣眾基礎,也沒有什麼基層組織,更沒有一隻屬於自己的軍隊,黨內主要資金來源是幾大財閥(諸如塔塔、比爾拉)給的,黨內很多人都是大地主大資本家,在這種情況下,尼赫魯政府基本沒有實行強制土改的條件,印度政府採用的方法是:贖買,截至1980年左右,印度政府總共花費了67億盧比,買回了577萬公頃的土地分發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多麼,聽上去很多的樣子,但是你如果知道印度的耕地面積是153.5萬平方千米,比中國還多將近20萬平方千米的時候,你覺得這個還多嗎?577萬公頃,連153萬平方千米的零頭都不到,結果就是

土改前

不到農村人口15%的地主、富農卻佔有85%的土地,其中不到人口2%的大地主,卻佔全部土地的70%;而佔農村人口85%以上的貧苦農民僅佔15%的土地。其中佔農村25%的農戶卻無立錐之地。

現在

至2007年,雖然農業佔GDP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有約58% 的人口靠務農生存。63%的農民只有不到1 公頃的土地,擁有10公頃以上土地大戶只佔農村人口的2%。43%的農業勞動力可歸類於無地或幾近無地(人均少於0.2公頃),這個數字比1950年還高。

獨立了有七十多年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僅沒有解決,相反,無地農民的比例還不如獨立之前,極大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也限制了印度的農業發展,這個情況直接體現在糧食產量上面,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6.57億噸,而印度不到中國的一半,只有2.775億噸,印度國土大部分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大部分的耕地質量比中國強很多,耕地的面積也比中國多,在總國土所佔的比重也比中國大,但是就是種不出來糧食,不能說跟它的土地制度沒有關係,而這種局面從開國以後就確定下來了。

-------------

印度不僅在農業方面改造了,還在工商業方面也學習蘇聯經驗,進行了改造,但是跟中國一比,更加失敗。

印度採取的也是通過贖買的方式,把大型的私營企業變成公營企業,中國也是,但是中國成功了,印度卻徹底失敗了,究其原因,就是當時的印度沒有當時的中國「有錢」,中國是通過革命的手段取得了政權,被中國革命打敗的人,他們的資產都被充公了,包括日本帝國主義在大陸資產(主要是東北重工業工廠),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全部資產和支持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資本家、反動地主的資產(主要是江浙滬一帶輕工業),還有美國等支持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帝國主義在大陸的資產,這麼一路順下來,中國大陸境內,經濟上需要整頓的大頭基本上都被中國政府掌握了,還剩下一些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一開始也不是直接買下來,而是用的公私合營的制度,舉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同仁堂

由於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掌握住了廣大的農村地區,控制了海量的資源,龜縮在城市裡面的資產階級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只能乖乖服軟

那時同仁堂成立了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起草公私合營協議書。搞清產核資時我是青年組長,參與清產核資。我清楚地記得工人們在清產核資上和樂家人有分歧,比如桌子壞了,工人們不想算作資產,可是樂松生卻說修修還能用哪能不算,等等。

  1954年8月27日,同仁堂公私合營大會召開,公私雙方在協議書上簽字。  公私合營對於同仁堂的工人們來說非常高興,因為他們感覺一下子解放了。原來同仁堂有一個規矩,就是招來工人都要改名字,工人們雖然感覺受了侮辱,但是也沒有辦法。合營後工人們自己的名字恢復了,大家也都更積極地去做工了。公私合營後的同仁堂,企業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同仁堂內部建立健全了黨、政、工、團的領導組織,增建了企業各項的管理制度。國家還投資擴建廠房,增添生產設備,促進生產迅速發展。在管理上,破除了不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經營方式,原來同仁堂是一廠一店,自己生產自己銷售,生產面比較小。公私合營後,企業在國家統一安排下,北京市別家店的葯同仁堂也可以生產銷售;同時在銷售面上,也由一家一店自己銷售,擴大到全國銷售。  同時,在國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像中國其它中藥企業一樣,徹底擺脫了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簡單的手工操作逐漸被機械化、半機械化的設備所替代,比如說球磨粉碎機;再比如混合,原來是手工套研,現在變為機器混合;熬膏藥原來是兩個小鍋,前鍋後鍋,一天就這麼熬,後來就變成大鍋,像井似的,直徑有一米多,深三米,熬膏藥也變成機械化了,比過去規模也大了。結果是素以「質高價昂」知名於世的北京同仁堂成藥,在公私合營後連續幾次降價,成為質高價廉的產品,受到了廣大人民羣眾的熱烈歡迎。

實行公私合營後,企業利潤被分成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個部分,即所謂「四馬分肥」,國家和工人所得佔了大頭。作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的代表,同仁堂的樂氏家族經歷過彷徨不安到主動接受的過程,但後來發現,「四馬分肥」不但沒有減少他們的收入,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高的紅利,工人的收入亦因此翻了番。比如解放前,四大房每年在鋪面上提取銀子4萬兩,解放後四大房每年提取5.6萬兩。1953年,按照「四馬分肥」原則,四大房共分得紅利171561元,超過原來所得兩倍多。仍任經理的樂松生樂不可支:「原來擔心合營會影響生產,沒想到合營後業務發展這樣好。

中國政府因為在土改方面是直接沒收的地主的土地,重工業方面是沒收的帝國主義在華資本,所以可以在改造民族資本主義方面給予一定的照顧,以感謝他們在解放戰爭中的支持或者是中立,所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速度驚人,因為人人都獲益了。

我們再來看看印度,印度是通過與英國協商獲得的獨立地位,英國的大部分在印度的利益不能動,沒收是不可能沒收的,這輩子不可能沒收的,於是印度打算也採用贖買的方式來把他們變成國營,但是在土改上面花錢較多,而且大頭也無法沒收,導致印度政府根本沒有財力支撐的起所謂的「贖買」,1956年印度通過一項工業決議,規定重工業部門不允許有新的私人企業註冊,只能由政府投資新企業,但是,由於財政問題,,將這項決議改成了原來已經進入的私人企業,也可以暫時投資新企業。

而獨立後的印度政府跟中國政府一樣,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提出了進口替代的方針,嚴格限制進口,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極大的改善了企業的經營環境,印度本土的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的機會,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但問題就是,這些企業大多數是私人企業和外資、合資企業,政府改善環境花的代價,最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收穫。跟上文的同仁堂的例子作為對照,

比如解放前,四大房每年在鋪面上提取銀子4萬兩,解放後四大房每年提取5.6萬兩。1953年,按照「四馬分肥」原則,四大房共分得紅利171561元,超過原來所得兩倍多

樂家僅僅只是對照解放前的分紅數字,但是如果他們還是像從前一樣單獨控制著同仁堂的整個所有權,他們現在的分紅數字那更是多的驚人,只不過他們沒有這個意識,中央政府也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罷了。而印度就不一樣了,改善完了經營的環境,極大的促進了私營經濟的發展,

政府承擔起興建有利於私營企業發展而私人企業又無力興建的重工業和基礎設施任務;進口替代戰略和嚴格限制進口為私營企業提供了需求和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優惠的稅收、信貸政策。私營企業的發展雖然在經營領域和興建新企業方面受到了限制,但在這個限制的框架內也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鼓勵。這使私營企業特別是獨立時已經形成的壟斷資本的發展,有了有史以來未曾有過的好環境。大資本家們利用這個機會置產興業,結果在獨立後10多年時間裡經濟實力有明顯的增強。像塔塔財團、比爾拉財團這樣的實力最雄厚的財團到60年代初生產能力更為擴大,控制了更多經濟部門,財富的積累扶搖直上。塔塔財團1954~1959年進行了增產100萬噸鋼的擴建計劃,1957年生產了全國鋼產量的70%。50年代又建立了4個發電廠,50年代末其所屬公司與外資建立合作關係的有56家。1951~1958年以塔塔為首的印度最大的4個財團所控制的公司股本從10.586億盧比上升到17.086億盧比。同期內在全部私營公司股本總額中所佔比重從17.9%上升到22.34%。其中塔塔財團1951年總資產為11.6億盧比,到1966年增至50.54億盧比。同一時期比爾拉財團的總資產也由10.4億盧比激增到29.3億盧比。一批原來屬於二流的財團如薩胡賈因、瓦爾昌財團、馬法特拉爾財團等,到1964年都成了擁有總資產4億至7億盧比的大財團。原來的小財團如基洛斯卡財團、馬亨德拉財團等原來只不過一兩千萬盧比的資產,到1964年居然也都擁有總資產1億至2億盧比,60年代初各地區又出現了數以百計的新生的小財團。

1960年8月22日,尼赫魯在人民院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印度「一五」、「二五」計劃期間國民收入增加的42%,這些增長的收入都到哪裡去了?為此,1960年10月他指定一個以馬哈拉諾比斯為首的委員會,要求調查印度社會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財富和生產手段集中的程度」。1964年2月,委員會提出的報告,指出:「計劃經濟的執行造成了印度工業中大公司的增長。公營機構如工業金融公司、國家工業發展公司等提供的貸款促使印度工業中私營部分,特別是那些大公司的增長。」1964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指定一個以最高法院法官K.C.達斯?古普塔為首的壟斷調查委員會,次年10月委員會提出報告並得出結論:70家印度最大的壟斷財團(其中包括16家外資控制的壟斷財團)在工業壟斷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70家壟斷財團共壟斷588種產品,佔調查的產品總數(1298種)的45.1%。其中佔首位的是塔塔財團,其次是比爾拉財團,再次是帝國化學工業公司(英資控制)、薩拉巴伊財團等。委員會通過對2259家印度主要公司的所有權分析,初步確定了印度經濟中帶有壟斷性的83個企業集團。又把其中總資產超過5000萬盧比的75個集團列為印度最大的壟斷財團。這75家財團總共控制了1536家公司,其全部資產為260.595億盧比,全部實收資本約為64.632億盧比。它們在印度25661家全部私營公司總產(555.15億盧比)中佔46.94%,在實收資本總額(146.54億盧比)中佔44.1%。最後委員會得出結論指出印度政府為國家迅速建立工業化制訂的計劃經濟「被證明是導致(經濟)進一步集中的一個令人信服的因素」。私人壟斷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勞動成果日益為私人企業所截流甚至壟斷。

看完引用材料,現在我們繼續來對照上文同仁堂的例子,是不是對於兩國工業化的改造的情況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了呢。

---------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了,你說了印度和中國土改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對比,可是這與問題裡面,印度沒有跟中國一樣崛起,有什麼內在的關係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要解釋,所謂的中國「崛起」是指的什麼,我個人的理解是國富民強,注意,這個詞不是並列關係,而是修辭手法裡面的一種,叫互文。也就是國家富強,人民富強的意思。

而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或者說中國是如何通過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達到這一點的呢,這裡面有什麼內在關係呢。

土改的偉大意義,我在上面說了一下,我在這裡繼續拿過來說說,還是那句話,在人均食物數量沒有明顯增加的條件下消滅了飢餓,這句話還可以引申開來,就是如果人均食物數量增加了會怎麼樣呢,當然就是人人都有剩餘了。國家先是拿著這部分剩餘補貼工業,形成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然後開始反哺農業,使農業人口自己決定怎麼使用這些剩餘,這種剩餘在古代一般會轉化為人口的增加,然後進入馬爾薩斯陷阱,最後又開始新一輪的歷史循環。而在中國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人們用手裡的剩餘換取了大量的消費品,比如衣服,小食品、肥皂、手電筒、收音機、電視機、電冰箱等等,也就是說,中國人用從土地裡面獲取的沒有任何階層截取的剩餘,換取了一大堆的日常用品,特別是紡織品,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需求,這種需求促進了鄉鎮經濟的發展,而喫飽飯的人又為鄉鎮經濟提供了天量的勞動力,從而形成了今天這個局面。

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國家成了經濟發展的主導者,以我上文舉的例子分析,中國政府可以控制同仁堂的發展方向,也可以自由的使用大部分獲得的利益。而印度呢,塔塔集團怎麼發展不是由印度政府說的算的,是由塔塔集團自己說的算的,而塔塔集團掙到的錢,除了交稅的那部分外,大部分是流入了資本家的口袋中,至於人家怎麼花,印度政府管不著。更要命的是大量的外資企業藉助印度發展的機會,坐地收益,利潤流向了宗主國,白白便宜了殖民者,作為印度的人民,基本沒有什麼收益,而且,企業獲得的發展機會所架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錢,是由全體印度人民買單的。國企的強勢也讓中央有能力跟地方叫板,以大規模的國企為基礎,分稅製成功實施,中國重新團結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解決大問題。而印度呢,本來地方勢力就頑固,而中央由沒有一定的基本盤,在民主政體下,還要討好地方執政黨派,向他們讓渡權力,我預言,印度將會進一步分裂,從聯邦會走向邦聯,甚至可能會解體也說不準。試以前幾年印度的廢鈔的過程來看,印度政府已經失去了對社會的基本控制,假設中國政府對大額鈔票不滿意會採用什麼方式?而印度又採用的是什麼方式?為什麼兩者對國家的控制相差如此之大,兩國對於經濟發展的掌控能力是不一樣的。

1991年,印度外匯危機,不得不向貨幣基金組織求救,於是兩方開始談判,IMF為印度準備了2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但是都是有條件的,第一是黃金,印度政府將67噸黃金作為抵押,其中47噸押往英格蘭銀行,另外20億押往瑞士銀行,第二,立馬進行自由市場改革,印度被迫宣佈經濟開放。

跟中國深思熟慮的改革開放不同的是,印度的所謂自由市場改革,並沒有什麼方向。由於土改和工商業改革的失敗,印度很快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僅以軟體業為例,印度培養了無數的IT精英,但是這些IT精英本國又消化不完,於是全部流往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印度於是免費幫助美國人培養程序員。。。

與印度經濟快速發展與其外向利潤逆循環流速同步的現象一致,印度教育與IT業較快發展與人才失業和流失海外的數量也同步增長。1978年印度科技人員失業人數從1978年的23.7萬上升到29.07萬。其佔全印度科技人員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2.2%和14.9%。印度大專院校畢業生的失業人數1980年為29.07萬,1985年年初為24.41萬,分別佔參加經濟活動的高校畢業生總數的14.9%和9.9%。1978~1979年度印度大學生失業人數為69.55萬。1982年升為142.65萬,失業率為10.2%和15%。印度雖然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外流現象十分嚴重。20世紀70年代有78%的留學生在美國定居,80年代印度理工學院計算機、航空機械和應用研究專業的畢業生80%到美國深造。截至1990年印度在國外謀生的科學家和熟練工人有41萬,其中知名度高的科技人才有3000人。據估計,2000年外流科技人員約54萬。據《美國商業部2000年數字經濟》報告,過去10年,每年H1B簽證的平均60%左右是頒發給信息工業技術的勞動力。美國信息學會統計報告說,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2002年,幾乎每年頒發的H1B簽證的一半都被印度人領走。印度軟體業產值中63%都是來自美國的訂單,高度依賴美國經濟。印度的軟體出口到1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國。印度有軟體公司近3000多家,從業人員達40多萬,在美國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印度裔美國人多達30萬人,矽谷40%的網路公司創始人是印度移民,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軟體工程師多達10萬人

印度所有教育的基礎設施是由全體國民來買單的,而培養出來的人才卻留不住,都跑到了外國,唯一的回頭錢就是寄給家人的那點生活費,他們創造的價值可能是10000萬美元,但是每月的工資可能是1000美元,寄給家人的可能只有100美元。而他們效勞的公司可不會給印度政府交一分錢的稅。如果這些人才都留在印度國內,那麼他們創造的價值可都是印度的,但是印度完全不能夠提供給這些人以崗位,因為它無法掌控經濟的發展。只能任由自己的國家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外圍的一部分。

-------------------------------------

印度兩國最近的差距,並不是最近的政策造成的,如果想深入的瞭解印度,需要往前倒一倒,恰好我寫過很多關於印度的回答,大家可以看一下

為什麼印度低種姓人民不選擇起義呢?

為什麼印度被稱為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六小齡童拿印度的哈奴曼來要求中國古典名著得到保護??

www.zhihu.com圖標

為何不是印度而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

以後還會寫,但是這個我認為是最為深刻的一個

謝謝大家的閱讀,對你有益就好,贊不贊的都無所謂。


知乎裏這樣的問題得有二三十個吧?總在問?還整不明白?

印度就是加強版的1949前的中國:

地主階級利益優先,精英階級利益優先,門閥世家千年不變。

與當年中國的地主階級一樣,印度精英階級只謀求自己的家族利益、階級利益,而非國家民族的利益。且不具備主觀為自己,客觀富社會的造富能力。

( 不同的地方是當年中國的少數地主子弟為民族富強、人民解放可以拋頭顱、灑熱血背叛、推翻自己的階級。而印度的精英子弟則坦然選擇了繼承,或移民到能帶給自己更大利益的國家 )

整個民族一盤散沙。

而中國經歷了一場由少數地主階級的叛逆子弟領導的,廣大人民普遍參與的社會革命,改變了以上的。


你站在中國的角度看世界,那能入眼的基本沒幾個……

論體量,印度也就在中美俄之後,論經濟,印度也是排名靠前(畢竟印度體量在這),論軍事綜合實力,印度也就在五常之後(核武,加上陸海空協同,雖然經常墜機和誤傷自己),雖然說印度武器是萬國造,軍事工業水的一批,但是你依然不可否認印度現在的強大,畢竟自從印度建國以來,除了在兔子手上吹了虧之外,在其他的對外戰爭中可是一直屬於勝利者,這樣的一個國家,你能說它沒有崛起麼?

印度第一任國家總理尼赫魯曾經說過印度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你覺得印度現在屬於哪一種呢?

當然了,三哥確實奇葩,但是這不是我們小看印度的理由,笑歸笑,鬧歸鬧,該重視還是要重視的。

或許印度不如中國,但是不管怎麼說,印度作為南亞霸主,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更何況雖然三哥雖然奇葩,但是印度的精英階層還是不容小覷的,畢竟真正能掌握印度命運的還是這些要看印度的精英們,畢竟剩下的十億人也配姓「趙」?

別看局座好像一直在黑印度,但是為什麼局座誰都不黑非要黑印度呢?很顯然,實際上局座對於印度其實是有一定重視的,並且有許多研究,不然也不會老提印度。

雖然印度現在內部問題確實不小,不管是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種姓制度還是地方與中央之間的衝突等等都讓印度很頭疼,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亞洲,印度依然是中國未來可能存在的威脅,。

如果站在其他國家的角度看,其實印度是崛起了的,畢竟體量在那,南亞那一塊兒基本上還是印度的地盤,就如同東亞是中國的地盤一樣,印度更是將印度洋直接看成自己的後花園。

不是印度沒有崛起,是我們眼光太高,畢竟說實話中國的目光一直都是盯著美國那個位置的,自然會把印度不放在眼裡,畢竟像我朝這樣的怪物簡直就是人類史上的BUG……

拿中國和別的國家比完全就是在欺負人,畢竟放眼望去,要按中國的崛起標準,怕是這個世界也沒誰能滿足吧……

但是如果你要站在巴基斯坦或者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角度看問題,那麼我想結論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兩國不是同一起跑線,印度比我們好多了。

問題是,中國是什麼?功成不必在我,很多都是這一屆看不到成果的,都要下一屆的

比如七十年代的四三計劃,起到效果都是八十年代了

七十年代末當時打算拿一筆外匯去買機器,當時的副總理說太少了,我們擠擠,多拿出來一點,

但是等到取消糧票,都九二年了,功勞是誰的?

九八年的太湖神威,見效了都十幾年之後了

一帶一路等到有回報不知道要多少年以後

印度呢?

反正後人比我們聰明,他們肯定有辦法的

買啥機器啊,直接買產品啊!

而且,印度憲法第一條,印度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沒有公有制的話,印度的國企只會是領導貪污腐敗轉移國家資產的白手套。

當然了,印度從剛建國佔據世界GDP的百分之二多,到現在的佔據百分之三左右,雖然比不上隔壁那個姓中的,但是比那些一直佔比下降的還是很好啊(? ???ω??? ?)是不是?

而且,印度識字率最高的邦,還是當年印度共產黨執政的邦……


中國搞了生產資料所有製革命,把土地、工廠等生產資料都歸公有,消滅了地主資本家,印度搞了嗎?

印度自稱是社會主義,它哪點像社會主義?它是侮辱社會主義。

中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印度實行計劃經濟了嗎?

很多人說印度學習蘇聯,搞的是計劃經濟。這又是侮辱計劃經濟的。計劃經濟必須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印度是公有制(注意:國有制不是公有制)嗎?既然不是公有制,怎麼可能是計劃經濟呢?它學習蘇聯,只能學其形而不能學其神,形似而神非,它經濟上還是個市場經濟,就是個凱恩斯主義的市場經濟,半自由的市場經濟。

中國在計劃經濟下,節衣縮食,壓縮全國人的消費水平,集中力量搞重工業,從國家領導、大科學家,到普通工人,一個月30斤糧食、1斤肉、半斤油,印度壓縮全國人的消費水平,重點發展重工業了嗎?你問問印度敢壓縮誰的消費水平?資本家的消費水平它敢壓縮嗎?印度又重點發展重工業了嗎?

中國在節衣縮食,壓縮全國人的消費水平,重點發展重工業的決策下,鋼鐵產量從1950年的61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3178萬噸,28年增長50多倍。而印度,1950年的鋼鐵產量是200萬噸,1978年是900多萬,增長不到4倍。其它的,煤炭石油等的增長速度就不說了。4X400米的接力賽,第一棒就甩它大半圈。

都說前30年經濟崩潰,毫無增長,計劃經濟失敗,不管你們誰信,反正我不信。

1996年,中國鋼鐵產量破億噸,18年增長不到3倍。目前中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七八億噸。

鋼鐵是工業品的骨架,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原材料。有了這麼多的鋼鐵,所以中國才能成為基建狂魔,大拆大建,建高鐵,建高速公路,建高樓大廈,造火車,造輪船,造汽車,造電器,面貌迅速煥然一新。沒有這麼多鋼鐵,如果年產還是60萬噸,你造給我們看看?60萬噸鋼鐵,連一個大工程都不夠吧。

所以中國開始節衣縮食,重點發展重工業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當年以鋼為綱,主抓鋼鐵的決策也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就是靠前三十年崛起的。如果沒有前三十年的公有制計劃經濟,中國從1950年一直搞私有制市場經濟,今天不會比印度好到哪裡去。

都說前30年比今天貧窮,走了彎路,計劃經濟失敗,一點成績都沒有,可是改開後的鋼鐵產量是以1950年的61萬噸為起點的嗎?第一棒一步沒走?

都拿前30年比今天貧窮來證明計劃經濟失敗,可是誰能讓前30年比今天富裕?計劃經濟沒有這個本事。前30年如果是私有制市場經濟,就能比今天富裕嗎?


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徹底土改其它都是次要原因

土改可以為執政黨積累大量財富,

我舉個例子,一畝田多少錢,日本一畝水田是7萬塊左右,

中國耕地最高峯在20億畝+,算20億畝,

就是140萬億人民幣,

中國GDP是90萬億,

相當於中國一年半左右GDP,

看看海外一畝農地值多少錢 - 土流網

但其實中國土地價值遠遠高於140萬億,

因為耕地價格是遠低於建築用地價格的

2006年,美國西雅圖的一個縣裡最好的土地,如果作為農地來賣的話,5000美元一英畝(約合6畝地),但是如果作為建設用地,底價20萬美元,相差40倍

土改可以為執政黨積累的財富是天量的

執政黨有錢了,就可以慢慢工業化了,

有了土改,糧食棉花等可以收歸國有,

大家分配可以相對均勻,不會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有了土改,國家有錢了,可以投入教育,有了工業人口,

有了土改,國家可以去集中利用農作物換錢,實行工業化,

有了土改,修路不會受地主階級佔利益,

有了土改,挖礦不會被地主階級分一波錢財,

有了土改,社會不會有傭農,社會平等,生產力會加大,

你可以看為什麼5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

韓國,中國臺灣也很快成為亞洲四小龍?

他們都經歷一個過程——土改

而且死亡人數非常多

隨便說幾個例子,

日本土改:截止1949年中,日本86.3%的耕地被政府強制性再分配,4.9萬名地主被處死,超過21萬被判刑,

臺灣土改:死亡人數超過6700人,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為什麼中國可以在90年代前實行糧食,棉花根據票分配?

因為土改成功,

你農民種的糧食要上交,(後期是用工業品換糧食)

假如都在大地主手上,

我短時間只交少量糧食,足夠日常生活所需要了,

接下來國家沒糧食了,

社會恐慌,

糧食價格高,

國家要花非常大成功收購糧食

同樣的,

糧食價格一高,

平民和貧民買不起糧食,自然營養不良,

至於讀書?

我喫飯都沒錢喫,窮人肯定不讀書了,出去打工啊,

文盲可不能成為工業人口的,

一個和平國家想土改?

想都不要想,

搞不好就推翻你政府了,

至於韓國,日本為什麼可以土改——感謝美國,當時主要武裝力量是美軍,為了怕日本,韓國走向社會主義,美國幫忙進行的土改,

中國臺灣為什麼可以土改——蔣介石帶去的國民黨軍隊是大陸人,他們在臺灣沒有田,蔣介石還帶了不少金銀,


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為什麼尼赫魯要搞我們。

——毛澤東

下次印度再想搞我們,中國在位者至少要想一百天一百夜。

————

以上開玩笑。

新中國是在血與火中重生的,印度是靠乞討獨立的;

新中國建國一窮二白披荊斬棘,印度建國左右逢源兩頭喫香;

新中國建國賦予人民最崇高的地位,即便在階級分化的今天仍無人敢撼動,印度人分三六九等,階級流動近乎不可能;

新中國打造世界上最全面的工業,印度用的武器還是萬國牌。

新中國的國策立足百年,為達目標矢志不渝,印度朝令夕改,孟買追上海遙遙無期。

讓我們複習偉大導師的講話: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裏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再過幾十年之後來看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感到這只不過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


因為中國的位面之子組合太過逆天。

實際上,印度一開始就比中國強,但中國有位面組合毛周。

印度的外交形勢遠好於中國,美蘇都不敵視,不結盟領袖,所有新獨立國家標杆,等等。印度也有改革宗教問題,土地問題,政治結構的計劃。實際上,印度真正算得上一個國家是後來打下東巴基斯坦後,才勉強將各邦整合。

由於位面組合在古巴導彈危機時,所有國家關注轉移之時,迅雷之勢把印度政府,印度領導人,印度軍隊幾十年建立的威望和國際聲譽打落凡塵。自此,印度建國就應該解決的問題至今無解,中國成為了第三世界領袖,影響力大增。美國開始連中抗蘇。中國即便最混亂時代仍無人敢惹。中國改革開放各方支持。中國崛起。

而印度,領導人威望大跌,為了政治而妥協,誕生了後來的國大party。什麼改革無限期延後,打下東巴基斯坦後勉強實現國家化,現在仍軍管某些地方。產業升級無限期延後,

再好的改革計劃也要有執行的條件,一個有威望的領導人,一個好的國際環境,一直厲害的國家軍隊。

位面組合只用了極短時間極小代價。這種決斷眼光魄力嘆為觀止。再比較之後的中國。

所以牛人就是牛人。不要再說什麼打虧了這種沒腦子的話。


因為我們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的道路,纔有了今天的發展成就!


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證明瞭兩個凡是:

凡是成功的發達國家,都是在完成現代化之後才實行的大眾普選民主,選票是社會演進的最後一步。凡是現代化完成之前實行大眾普選制度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的。民主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正是由於印度實行的民主制度,纔是印度落後的根源,纔是印度永遠無法趕上中國的真正因素。


印度最大的問題在精神層面。

中國即使是到了清朝末期、割地賠款、租界遍地,依然有大量不怕死的人為了國家和民族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去努力、拚命。汪精衛的成名就是刺殺攝政王,無論成功與否都是要掉腦袋的。孫中山領導的的武裝暴動雖然總是失敗,但各地的仁人志士依然前赴後繼,最終,在武昌搞成了。

中國人在骨子裡有一股根深蒂固的反抗精神。

在國外的神話中,太陽神是非常牛X的,但在中國神話裏,不但有夸父逐日,更有後羿射日。在遇到洪水時,聖經裏的諾亞是造一條船,而中國的大禹則是帶領大家治理水災。如果門前有座山,那就把它挖掉。

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中國人才會有一種一定要趕上全世界的願望,即使暫時還沒達到,也會想方設法去弄。

印度由於前前後後被各種人統治了幾千年,但凡有點血性的人,不是被殺了,就是被氣死了,弄到現在,印度文明變成了以死後世界為中心,大家所盼望的,不是如何出人頭地,而是如何才能死得好。

在印度獨立的過程中,各邦獲得了大量的權利,導致的結果就是各個邦之間的語言、文字幾乎完全不同,這個邦的律師到了其他邦就和文盲差不多,印度連當年秦始皇乾的事還沒開始幹呢。

印度永遠也不可能崛起。


看了一部印度核武器研究製造的一個元勛的電影,中國這類電影都是科學家為了大我,為了民族的未來,不為名利,不畏艱險,發揚集體精神,排除萬難,勇於奉獻,非常的正能量。印度的電影,完全當成一個言情劇在拍,全片都在講民科如何受到打壓,最後的最後,憑一己之力整出來核彈。無論中國電影的主旋律你喜歡與否,它表達的對科學和科學家的敬意,是每個中國人所認可的價值觀,而這個印度電影,整個印度科學界都是不靠譜的,談感情談面子就是不談技術。這還是印度首部和核彈研究的電影,對科學技術真不當回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