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一句話裏,或者一些簡單常用的繁體我都能看懂,但難的就真不行了,好奇用繁體的也有這樣的問題嗎?還有,最近和同胞交流,他們打字「臺」用了「臺」,他們有些字也用簡化了的嗎?


不繫統地下點功夫學一下,都很難。沒發現有誰當真可以無師自通。

如果單靠著結合上下文去猜,傳統中文對簡化字使用者而言的可識讀性要更高一點。反過來, 、雞、嘆、勸、僅、鳳、農、罷、貯,礙這樣的字,就完全令人手足無措。

臺字並不是臺的簡化字,僅是其部分義項的俗體。比如臺姓和臺姓就是完全無關的兩個姓氏,不可以隨意換著寫。而天台山的臺,讀作胎,也不能寫成臺。


因為和其他答主討論「□」的讀音問題無共識,索性自己寫個回答吧。

簡單說下我的觀點。1.文獻中有以「□」表示缺字的,寫法或有不同,但實際都是一個東西,即缺字元。我們現在打字,都有規範字形,但實際上原先此符號的寫法與「囗」「口」之類是難以分辨的。看過刻本書的人都知道,刻本中「己」「已」甚至「巳」通常都是不分的,或者說幾乎沒有嚴格區分的。我們不能以今天電子化後的輸入規範去要求手寫及刻印時期的文獻。因此,表示缺字,無論你看到的是哪個字形,其實質都是「□」,即缺字元。2.此符號一般不讀,如缺字較少,可讀「某」,但不讀weí。其作用類似於省略號,但兼可記錄所缺字數。(缺字少時,缺多少畫多少□,缺字多且不需要保留原版式的可畫□後註明缺多少字。)3.此類符號的使用除記錄避諱字外也可表示暫時空出年月日這些需要臨時填入的字(《祭十二郎文》的「年月日」原來應該就是空了字),而更常見的情況是簡帛碑誌文獻釋讀時,有些字無法釋讀,只能用□記錄未能讀出的字數,供研究參考。(如《老子》出土文獻整理,這是很多人都要用的。)4.魯迅《葯》中「古□亭口」就是這種情況,魯迅自己曾抄過古碑,也整理過一些古文獻,所以自然會想到這麼處理。這個□,要讀的話,可以讀「某」。有些人把它當成一個字,查出來一個「囗」,說讀weí,這是錯誤的。附幾張圖。

請自辨這是「□」還是「囗」

順便說下問題描述裏的那個問題,見下圖:

「臺」「臺」基本是混用了。


應該都不難。以前喜歡看港臺盜版日漫,基本上小學四年級時候就可以無障礙閱讀現代印刷體的繁體字。古籍異體字太多,現在偶爾還是會有不認識的。


我現在簡繁體互練,前幾天要個簡體的讀書報告幾乎無從下筆,練了好幾天才寫回簡體,然並卵,寫筆記還是繁體順手,尤其糸旁的字這種,繁體寫起來比簡體快樂多了


我和改革開放同齡,父輩大多數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出生,成年後都經歷了繁體字向簡化字過渡,他們使用簡化字過程中經常不自覺夾雜繁體字。其中多數人文化程度都不到高中,有一些還是建國後掃盲的。

現在老一輩一多半不在人世了,我在所有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哥哥姐姐基本上都是六零後,他們使用簡化字就沒有夾雜繁體字的現象,整體文化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截,我讀寫繁體字和書法愛好有關,別說繁體字了,就是小篆也認得一千多個。至於我的同齡人大多數是從TVB的電視劇字幕認繁體字,讓他們認繁體字基本上沒問題,但是寫就不行了,可以算是繁體字半文盲。

至於說大陸人認繁體容易還是港臺人認簡化字容易,我覺得沒什麼區別。現在交流很多,這不構成障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