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詢中,來訪者和諮詢師的關係,是一種互相信任的「治療聯盟關係」。

這種「諮訪關係」到底是一種什麼屬性的關係?在諮詢師的角度看,「諮訪關係」是什麼樣的?從來訪者的角度看,又該如何去理解利用這段「諮訪關係」?在諮詢結束後,「諮訪關係」還存在嗎?

文|簡單心理·學員諮詢師徐冠羣

各種培訓、文獻提到心理諮詢起作用的因素,無一例外,都會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諮訪關係」。(初學者最關心的理論流派、技術運用的影響很小。)

諮訪關係很重要,彷彿是默認常識。但直到有一次課上,老師問:「你們理解的諮訪關係是什麼?」我這才意識到,聽過不少回,但我們很少問自己,這個如此重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我試著整理過去學到的、我所認同的來回答一下。同時我也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01

一種在設置之下的、「有條件」的關係

正因為有「設置」,兩個陌生人才得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如此密切的關係。

諮詢會收費、要求穩定私密的場所、約定時間、約定保密原則、約定頻次,請假、遲到、缺席…都遵循相應的設置(雖然不同流派、機構、個人的具體設置會有所不同);諮訪關係裏還有諸多能做的、不做的……總之,是它不是隨意的關係。

種種設置造成的不自由,恰恰是為了保持諮訪關係的安全與穩定。

例如收費(心理諮詢是服務,本就應該收費),如果不收費,意味著來訪者可以想來就來,反正沒給錢;而諮詢師可以高興做就做,不高興或不喜歡來訪者就不做,反正沒收錢——而諮詢起效,需要雙方都耐受一些不舒服;因為改變,本身就不那麼舒服。

某種程度上,收費規定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也讓不舒服到付諸行動之間,有了緩衝。

再比如保密和保密例外,使得諮詢關係安全、可信任;但如果不把保密例外講清楚,保密則可能變得既沉重、又脆弱。

02

一種人際關係

設置說的是兩種身份、兩個角色之間的關係;人際關係,說的是兩個具體而獨特的個體之間的關係,即人與人的關係

這是心理諮詢「藝術性」的部分。諮詢師不僅用理論去工作,也把自己這個人投入到關係當中去。很多流派都很強調諮詢師個人的特質、真誠一致、如其所是;講投射性認同,也是得允許自己被投射、認同了,然後覺察到這是投射認同,進而對此工作。

諮詢師不僅用言語工作,諮詢師身而為人的特質,也會在潛意識中對來訪產生影響,或被認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就如同來訪生活中經歷的每一個重要他人。

諮詢過程中,兩個人對當下的感受、對他們之間關係的感受都很重要。

有一度我覺得,諮訪關係非常像《風之旅人》這個遊戲:兩個人在茫茫旅途中某個點上相遇,然後同行一段路,一起看過美景、闖過關卡、戰過惡龍、穿過風雪…最終在半途或是在終點處道別、分開或走失,但那段相遇會久久留在心裡。

每次玩這個遊戲,碰到的人都不一樣,相遇、同行、分別的過程都完全不同,但總帶給我很多感動。

(插圖及題圖:《風之旅人》)

人際關係,也意味著包含人際交往間的規則與潛規則、包含文化因素。例如,西方文化裏,來訪者更容易把諮詢師體驗為一個獨立平等的人,東方文化裏,更容易把專業人士體驗為【權威】。

我們學習的理論基本來自西方,那麼當諮詢師試圖把來訪拉到跟自己平等的位置時,不同來訪者的反應是不同的。

這提醒我們,也許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理論認同要求平等、人本、自由與責任;但來訪會有他自己的理解;諮詢師除了說出該說的話,還必須關注來訪者內心對諮訪關係、對諮詢師的話是怎麼看待的。

當我們自我要求不濫用權力(這是基本倫理)時,能否承認這種權力不對等就是客觀存在,而來訪者內心裡,就是要視你為權威?

03

一種工作關係

第一次見諮詢師,我帶著困擾去,很希望她能給我幫助,我預設了求助者-解答者的關係。但諮詢師對我說,「我們一起來工作」,是「合作」的關係。

老實說,我聽到「一起工作」,很不理解,只覺得「他們諮詢師的用詞還挺奇怪哈」。但這個說法種在我心裡了,直到現在都記得。

隨著後來學習,我也在豐富著我對「工作關係」的理解,我越來越認同,心理諮詢看上去是求助-助人的關係、消費者-服務提供者的關係,但真正達到深層的理解與改變,必須得雙方一起完成。

眾多說法當中,我目前最認可、也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種描述:

諮訪關係,是兩個人一起合作的關係,這段關係是為了和來訪者一起去探索他的世界、他的內心,這項工作,則需要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努力,其中諮詢師是專業知識方面的專家,但來訪者是關於他自己的專家。

——這是諮訪關係的「雙重專家理論」,我很喜歡它,因為它既不否認諮詢師的價值,也不把諮詢師抬得過高;既不否認來訪者的困境,同時也把來訪者視為有力量的人;既有連接,又指向希望。它意味著,來訪者不是一個「有問題、待修理」的弱者,他首先是一個作為主體的「人」。

04

一種建立是為了結束的關係

諮訪關係的建立,是為了讓來訪者能夠獨立應對生活、離開諮詢。

諮訪雙方在極其有限的時間、空間裏建立起如此親密、又如此深入的關係,有時甚至超出了生活中會有的深入;諮詢師可能成為來訪者生命中重要他人。

但與生活中的其他關係不同,諮訪關係建立的基礎與目標,都是來訪者能夠獲得應對生活的能力;而諮詢目標的達到,就意味著諮詢關係需要走向結束。

很多時候,會有遺憾、不捨、憤恨、悲傷,仍然需要結束。

也有人說,就像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養大孩子不是為了一直留在身邊,而是為了讓他長出翅膀。

嗯。我覺得這裡頭有相似,也有不同,您不妨也品品。

05

一種結束之後、仍然保持開放性,還會持續影響著諮訪雙方的關係

諮訪關係的結束,意味著兩個人每週定期的會面結束了,但它不代表徹底的終結。

一方面,心理諮詢始終保留著開放性,未來如果有需要,來訪者依然可以回到諮訪關係中。

另一方面,雖然不再定期交談,但這段經歷帶給來訪者的影響,會持續保留在來訪者生活中。那些思考、感受、行為的方式,也以隱形記憶的形式保留下來。

來訪者內心也可能生長出一個「諮詢師」,碰到壓力、困境,這個內在的諮詢師,可以和他一起應對。(不同流派或諮詢師/或來訪者對這個「內在的諮詢師」命名不同。)

以及,那段相遇,不只是留來在訪者心裡,也留在諮詢師的生命中。

在與同窗和老師們一起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對於「諮訪關係」的理解,大家給出了很多精彩的回答,例如提到:拼圖、潛水、森林、契約關係、有限與無限、空間……這是諮詢師們的思考。

也許每個來訪者也有自己關於諮訪關係的理解,不知道會用什麼樣的隱喻......

本文作者:徐冠羣,簡單心理學員諮詢師,是在簡單心理Uni「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課程中,完成了300+小時的心理諮詢理論技術學習,和相應的實踐與督導的高階學員。

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秋季班開始招生啦,感興趣的夥伴添加 課程答疑簡老師(jdxlxy4)詳細瞭解吧~

簡單心理?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編者按:以上都是心理諮詢師常用到的知識和技巧,看完這篇文章,你是否也開始對心理諮詢心懷嚮往?

簡單心理結合APA諮詢師勝任力模型,研發最新測評:

從13個維度全面評估你的勝任力,給你1份諮詢師個人成長地圖,還有價值300元的成長大禮包~不要錯過哦~

【簡單心理Uni】 心理諮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諮詢學習者,提供40+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直播/錄播、音頻/視頻、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目前已有20萬+人參與學習。 更有20+門免費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jdxinli.cn/q199xq」

學習心理學相關課程,加「課前答疑簡老師」微信:jdxlxy4。暗號:知乎。


心理諮詢中的關係是治療發生作用的最關鍵的因素,我覺得裡麪包含了不同層次的關係:

首先諮詢師對於來訪的態度是共情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的,不評判的,真誠一致的,這是來訪在生活中很難獲得的,這是諮詢關係一開始建立起來的基石,來訪開始逐漸信任諮詢師,放開自己往更深的地方走。

逐漸的,心理諮詢關係裡面一定是會有移情發生的——諮詢師的節制,讓來訪能夠將生活中重要的關係模式在和諮詢師的關係中充分得重現出來,往往裡面帶有強迫性重複的部分,來訪的這種關係模式在生活中反覆得給來訪造成了困難。而這個時候,基於對來訪者的理解,諮詢師會給到來訪一些回應,可能是共情,可能是解釋,也有可能是此時此地的回應,或者是溫柔的堅定,這些回應是來訪在重要關係中(比如父母,另一半)這邊不會得到的,是一種新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是療愈性的。

還有一個層次的諮詢關係,是更廣大的,是人和人之間本身的,是存在層面的。那是一種感覺,諮詢師和來訪可能都會有那種剎那的體驗,就是兩個人真正的遇到了,「自我」的概念消融了,對面的這個人深深得了解我,看到了我看到的世界,特別美好。而這種美好,是心理諮詢會發生作用的源頭所在。


其實有個問題和這個問題很類似

那個問題叫做「心理諮詢關係是怎樣的關係」,我在這個問題下做了回答,就把一些和本問題相關的片段放在下面。

個人理解是,諮詢本身是一種性質特殊的工作,特殊點包括但不僅限於信息的保密性,對情感表達及交流方式的諸多限制等。而即使已經成功簽訂諮詢協議,也還需要諮詢師繼續釋放給對方安全,可信賴,穩定的信號,且來訪接收並接受到才能真正開始搭建工作的起點,並且這信號應該一直釋放,來維持整個工作氛圍或環境,直到終止,這裡應該又能算是一種特殊的用於工作的人際交往關係。

這種關係其實有點容易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況混淆。在現實中,你會把你的祕密說給別人聽,而且還不是你的長輩,愛人,親屬,那麼這個人估計一般都被認為甚至你也會認為你們之間關係很親近(喝酒隨便拉一個人說是不算的),親近到有你們特殊的默契。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人只是很能守祕密和安靜聽你講,所以你也會講,但這個更像一個樹洞,說完事情感謝完了也很難想著再有下一步情感進展了。實際上這種特殊的關係更像是後一種,然或許因為諮詢師本身就是一個陌生人,這種可說得上交心的行為更容易被來訪從一開始就以為(不嚴謹,僅觀察網上公開的信息)這個關係天然該是前一種模樣,並且這個認知會影響對上述信號的判斷。只能說前一種是可接近的(前面那種似乎更自然的伢子)。

因此諮詢師本身也是一個特殊的工作合作夥伴,來訪面對的永遠是工作狀態的,即使有時候是感覺不到的。

……

一個正常的諮訪關係應該是來訪瞭解困惑和問題,學習如何解決和練習靠自己解決的地方,做錯了也不用過分有心理負擔的空間(特別是人際交往及情感的,好歹不用擔心被罵),然後諮詢師是一個陪練、有時候是來訪的觀察對象、商量計劃的對象。


「非日常的關係」。


良好的心理諮詢關係是調節效果的基礎,基於信任關係的調節會有更好的效果。

一般找我做心理輔導的人,都是看過我的文章或書籍、聽過我的錄音或參加過我的講座的,對我有一定的瞭解和信任,知道我的能力和為人。也有一些人是病急亂投醫,無意間找到我,但因為有比較強烈的調節慾望,所以也比較容易建立信任關係和取得好的調節效果。比較難以建議信任關係的,是個別由他人介紹而來的,特別是由介紹人付費的,再或者自己沒有調節意願,被家人強制調節的,則會非常難以建立信任關係,也不容易取得好的調節效果,甚至有可能在調節過程中發生對立和衝突,所我一般不會接介紹來的或被動調節的個案。

即便是基於信任關係的調節,迴避、控制和對抗等阻抗也仍然會存在,但都可以被理解和接納,因為這就是當事人心理問題的存在原理和形成原因之一,當事人是在迴避、控制和對抗的惡性循環裏不能自拔,這是當事人的內外部關係的模式,也是需要心理諮詢師幫助當事人覺察和做出調整的主要內容。當事人因為過去的經驗和觀念,而習慣性的產生會讓自己難過、生氣、擔心和害怕的想法和負面情緒感受,也就會產生迴避、控制和對抗的態度和行為做法,並且陷入迴避、控制和對抗的惡性循環裏,就像陷進了泥潭或流沙裏,越掙扎陷的就越深。如果沒有心理諮詢師的幫助,當事人往往難以自我覺察和脫離困境。

當事人的生活經驗、情感需求、觀念和思維、行為模式等都會呈現在心理諮詢關係與對話裏,並由心理諮詢師覺察並反饋給當事人,引導當事人在關係和對話裏做出覺察和調整,協調內外部的關係,促進身心的和諧。真正起到調節作用的不是那些道理和方法,而是調節關係和對話,心理諮詢師本身就是調節的工具。


諮詢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這種特殊性表現為一種情感的聯結、內心的溝通以及人際間的相互影響。心理諮詢給來訪者的心理支持和幫助,正是通過這種特殊的諮詢關係起作用的。不同的諮詢關係,要求諮詢員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應採用不同的諮詢理論和諮詢方法,由之產生的諮詢效果也有所差異。

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心理諮詢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作為科學來到中國卻是近年來的事情。面對國外諸多心理諮詢的流派,尤其是這些流派間的理論紛爭,不少諮詢人員時常會感到困惑。比如,國外有一些諮詢流派強調諮詢關係的指導性,而另有一些則強調其非指導性,還有的則強調二者兼而有之。這些流派在理論上的固有分歧和爭論,恰恰向我們展示了諮詢關係的以下三種基本類型:

平等型

在這種諮詢關係中,諮詢員和來訪者是完全平等的。來訪者視諮詢員為值得信賴的傾述對象;諮詢員注重的則是傾聽和通情理解,扮演著一種起催化作用的角色,促進來訪者自我領悟。羅傑斯(Rogesr)的患者中心療法就屬此列。

權威型

這是一種強調諮詢員對來訪者享有高度的權威性和指導性的諮詢關係。在來訪者眼裡,諮詢員是其尋求幫助的專家,因而對諮詢員言聽計從;而諮詢員視來訪者為患者或有問題的人,不斷地給來訪者以一定的認知輔導和行為操作訓練。如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等就習慣於建立這種關係。心理分析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及行為療法等一些重要的心理諮詢理論,也是倡導通過建立這種關係給來訪者以具體指導。

有限指導型或指導型

這是一種介於平等型和權威型之間的諮詢關係,既不象平等型關係那樣一味地強調來訪者的自我領悟而不給其適當指導,又不象權威型關係那樣不考慮來訪者所具有的潛在能力而過多地給以指導。實際上,這是一種將諮詢員的指導和來訪者的自我領悟適當融合的諮詢關係。鍾友彬的認知領悟療法就是通過建立這種關係來給來訪者以認知領悟和認知輔導的。


微信公眾號:關注「聖安米悅心理」(shenganmiyuexlzx)

每天一點心理學,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進步

更多有趣歡迎閱讀:

聖安米悅心理?

www.zhihu.com圖標

心理諮詢最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而這種人際關係包括了彼此雙方感受到的尊重,真誠,熱情,共情,積極關注等等,在這種平等的基礎上,要遵循心理諮詢的一些原則,有諮詢過程內容的保密原則,以及中立原則。心理諮詢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以來訪者為主的關係。


好問題。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是很特別的一種關係。一方面,來訪者可能會說到他最私密的事,和諮詢師看起來像是一種最親密的朋友關係。但另一方面,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又是有嚴格的框架的(諮詢時間限制,社交限制,嚴禁戀愛等等),本質是一種工作關係。

我有些來訪者會覺得這些框架冷冰冰的,但正是這些框架保護了來訪者可以和諮詢師放心大膽地傾吐心聲,不必考慮現實生活中和朋友親人傾訴時的許多顧慮。

所以,諮詢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工作關係,它是一段針對來訪者情感的和生活的工作關係。也正因為這份特殊的情感親密性,這段關係需要嚴格的框架來約束,保護來訪者不被諮詢師濫用權力傷害,也保護諮詢師的私人時間可以休息和有自己的生活。


與來訪者為主體的服務關係。


是一種用右腦與右腦溝通,體驗安全型依戀的類「」母嬰關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