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列強距離清朝的距離過遠。蘇伊士運河1869年才通航,西方軍隊到達清朝的數量有限,導致不能一鼓作氣佔領清朝全境。儘管英國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阻止了英國從陸地殖民中國的可能性。

二,各個列強的相互制約。因為第一條的存在,第一個入侵中國的英國不能佔領中國全境後邊的其他列強紛紛而至爭搶在中國的利益,從而形成了一個平衡,導致其中的某一個列強想增強自己的利益就會使其他列強的利益受損,從而收到其他列強的抵制。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戰敗,除了「賠償軍費」2億兩白銀給日本以外,還割讓了臺灣島和遼東半島,後經過列強向日本「交涉」,日本答應中國用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即「贖遼費」)。因為如果遼東半島在日本手中會使其他列強在華利益受損,只能讓清政府「贖回」了。

三,中國人民的反抗無休無止,列強無意讓中國變成殖民地。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就自發地反抗外國侵略者,三元里抗英鬥爭、義和團運動等證明瞭中國人民不畏列強,敢於同西方列強拼搏的鬥爭勇氣。清政府在道光年間還有著「天朝上國」的思想,拒絕了英國開關口的要求,導致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之後又陸續打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海戰。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太后訓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使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這個時候列強已經有了統治中國的道具,又何必自己去直接殖民呢?


我這裡提供一個視角:財政視角。

古代很多王朝,最終的覆滅很大原因是因為財政困難,入不敷出,無法支持龐大的軍事和政治費用,最終破產倒臺的。

比如明朝就很明顯,崇禎時期,朝廷財政就已經非常困難了,「三大餉」可以說加快了明朝滅亡的腳步。——當然財政問題只是政府治理失敗的表象,但是確實是一個誘因。

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是古代王朝,稅收主要來源於土地稅和食鹽專賣,乾隆年間每年收入大約4000-5000萬兩白銀;支出主要是軍費(每年不含戰爭的常規軍費支出約2000萬兩)和官員和貴族薪水(乾隆年間每年約500萬兩),以及日常營造建設費用(如治理黃河、營造陵寢、宮殿、皇家園林等),每年支出4000多萬兩白銀,每年能夠盈餘500萬兩左右(粗略估計)。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財政收入

經過康雍乾三朝治理,在乾隆極盛時期,國庫存銀最大能到6000萬兩。

不過因為乾隆十全武功,尤其是大小金川之戰,以及晚年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軍費花費高達1-2億兩白銀,國庫基本空了。所以才大肆重用和珅斂財,而嘉慶面對空空的國庫,也要「和珅跌到、嘉慶喫飽」。

鴉片戰爭之後賠款2000萬兩,對於清政府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但是鴉片戰爭之後,海關開了。國際貿易迅速發達起來,僅僅關稅收入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英國人赫德主管了中國海關,對於我國主權是一種侵犯,但是赫德卻幫助清政府建立起了現代化、廉潔(這個最重要)的海關,正常情況下,每年上繳國庫的海關稅收能到4000萬兩。

同時,清政府開始徵收厘金,也就是道路水路交通費,這個費用相當於商業稅,鑒於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的傾銷,以及商業和貿易的興起,清政府在厘金上獲得了巨大的收入。

還有國營(官辦)企業,鴉片銷售等等收入,可以說清政府的收入實際比鴉片戰爭前多了許多。

上圖可以看出,從1885-1892年間,朝廷每年收入可以超過8000萬兩,在宣統元年,清政府財政收入一度超過2.6億兩,比康乾盛世時期獲得的收入多得多。

關稅收入已經佔據了25%強,厘金收入佔據了18%左右,兩項之和已經超過了土地稅。

工商業社會,哪怕是半工商業社會的稅收,也遠遠比農業社會的稅收多得多

清政府也就是以來這種巨量的收入,才又維持了許多年。甚至在洋務運動期間,還是籌建了近代海軍——要知道海軍一直是吞金獸,沒有海量的金錢,是根本玩不起來的。

當然,清政府掙得多,花的更多,甲午賠款賠了2億兩,庚子賠款連本帶息要付出9億兩,再怎麼能掙錢也經不起這種花銷。

到了武昌起義的時候,清政府又沒錢了,又得向列強銀行借款,不過這個時候,說什麼都晚了。


鴉片戰爭對清帝國的損害還遠遠達不到滅亡的地步。當年漢高祖白登之圍險些死在匈奴手裡,之後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也是一樣很屈辱,漢朝也一樣沒滅亡。

一個王朝的覆滅要有很多內外因素,不是一場戰爭失敗就會滅亡的。


統治階層政策靈活。

打不過洋人,就割地賠款;打不過太平軍,就組織團練;缺乏資金,就設卡抽釐金;就造炮買船;革命形勢高漲,就推行新政;新軍勢大,就重用袁世凱;南方獨立,就主動退位;日本扶持,就滿洲復闢。。。。。

總之,怎麼有利於統治怎麼來。這一點上,要比明末那幫死腦筋強得多。


地主士紳既得利益者的挽留,外國列強不允許滿清過快滅亡。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其滅亡的主因必是內因。清朝的中央集權確實極為成功,特別是軍權,基本被皇室牢牢掌控。直至太平天國起義,烈度極大,波及深廣,清廷無力剿平,只好不情不願地允許大規模招募訓練鄉勇,纔有了湘軍淮軍等等登上歷史舞臺,漢族大員勢力越做越大。至東南互保時,清廷根本無力控制地方,末期更有新軍「只知袁宮保,不知有朝廷」。列強入侵之於清朝滅亡,是重要的催化劑,而權力的分散纔是壓垮這頭駱駝的一捆捆稻草。


簡單說,第一,清的財政沒有崩,甚至可能比戰前還要好。第二,清廷懂得分享權力。


大清太子太保 海關總稅務司 羅伯特?赫徳當立首功


因為忠君愛國的人多啊。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一看國家不行了,就要鬧,這是人乾的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