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貨幣的流通是有成本的。大量的金屬貨幣運輸需要有人護送,使用起來極其不方便。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裏看到皇帝對某大臣說:「來人啊,賞某某10萬兩白銀」,然後一個太監託著一盤白銀上來。每當這時候我都會懷疑編劇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十萬兩等於5噸,敢問這位大臣是咋把這麼重的白銀扛回家的?況且在古代,又沒視頻監控,也沒有那麼多警察,就靠幾個捕頭勉強維持一下治安,扛著明晃晃的貴金屬到處亂跑,很容易被殺人越貨。所以我們看到在古代會有鏢局。而上述所有這些就是使用貴金屬貨幣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金本位制度下,的確可以避免出現貨幣超發的情況,但是硬幣的另一面是會出現通貨緊縮。隨著時間推移,地底下儲藏的黃金會減少,直至枯竭。然而經濟在發展,產出在增長,對於貨幣的交易需求也會跟隨增加,有限的黃金面對著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通貨緊縮是不可避免的結果,而通貨緊縮的危害絲毫不亞於通貨膨脹。其實,西方發達經濟體已經近二十年沒有出現過高通脹了,最讓他們頭疼的是通貨緊縮。


貨幣是標準的貨幣財富,製造貨幣的成本消耗直接影響存量財富總量,存量財富總量又直接作用於經濟發展潛力,紙幣製造成本比金屬幣低得多,所消耗的社會財富相對更少,更有利於經濟發展。


稅收太困難了。信用貨幣想收鑄幣稅,鍵盤上敲個數字就完事了。


明明是金銀更難調控,因為能有多少金銀礦藏,每年能開採多少都是未知的。而且現代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必然會引起通貨緊縮。


這個問題翻翻主流經濟學基礎就有答案。

貨幣是商品交換媒介,本身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不需要有價值,只要能實現商品交換的功能就行了。但是問題是在貨幣交換過程如果沒有貨幣本身價值保證,人們是不會使用這個貨幣的,這就是貨幣的信用屬性,在純信用的貨幣出現前,貨幣就必須具備和商品同等價值,所以使用了金銀作為貨幣。

注意到貨幣的價值必須和商品價值相等才能交換,意味著社會商品的總量取決於流通的貨幣量,然而金銀的開採是有限的,而且要投入相當大的勞動去開採。這限制了商品生產的繼續開展,即貨幣發行的速度限制了生產水平的提升,採用純信用貨幣是必然。

引申一下,如果信用貨幣的信用喪失,那麼經濟體沒有對應價值的貨幣流通,生產和交換就會停滯,直到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相等,這就是經濟危機的基本邏輯之一。所以,即使美元很流氓,在沒有其他貨幣能替代美元功能前,各國還得忍著,金本位是永遠不會退回去的。


紙幣的主要作用是便於政府控制.是法治的主要工具.


你買本貨幣銀行學看看第一章就明白了,這不是啥高深的問題


金屬貨幣太重,流程操作成本高。

另外,從人性的角度說,不管對應多少金屬貨幣,紙質貨幣數量增加了,大家都很高興的。


說天然貨幣是金銀,這話不太嚴謹吧。從貨幣發現角度來說,金銀是成熟的,在人類認知裡面深深紮根的貨幣,從貨物交換開始,以貝類作為交換的媒介也就是貨幣,後來在長時間的實踐中,金銀逐漸取代其他的物體成為人們都可以接受的本位貨幣,但就像題主所說的,如果不放棄,直接使用金銀作為流通貨幣,首先在實際流通中就不太現實,其次金銀屬於易耗品,流通中的損耗和開採的數量就決定了其不可能大面積流通。通貨膨脹這個問題,只要有交易肯定就存在,無關使用的是紙幣或者是金銀,跟這個沒有直接的關係。


產能和貨幣。權利與貨幣。


從紙幣的誕生就能發現為什麼用紙幣不用貴金屬了。

貴金屬太過笨重,不便於攜帶。比如你在北京購買一套800w的房子,假設一克黃金400元,那你需要2w克也就是20kg黃金。這就已經很重了,如果是大公司進行上億的交易,那麼就需要上噸的黃金,且不說開採量的問題,誰交易的時候能帶上幾噸黃金呢 所以就出現了替代憑證,有銀行負責中轉,也就是紙幣了


紙幣哪來的通縮?


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現在並不是特別稀少。二是攜帶不方便。


一是為了流通,而是金銀開採限制經濟發展,具體研究下開採難度!


回答第一個問題

商品交易其本質都是商品本身在參與交換,金銀也是商品,所以可以充當商品與商品之間的交換媒介,叫一般等價物,你那句話你可以理解「貨幣可以是金銀」,把「天然」刪掉,也就是說

貨幣≥金銀,金銀∈貨幣的範疇,不要咬文嚼字理解《資本論》的本意很重要。

回答第二個問題,

金屬貨幣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其開採的增加量是很少的,而全球的經濟增長則是很快的,幾乎每年以3.5%的速度勻速增長。如果利用金屬作為貨幣進行流通不僅是在攜帶上不那麼便利,而且在使用上也存在著絕對的金屬質量的損耗,有人為通縮的風險(普通大眾人為的收集或儲藏金銀,我們的大明朝就是這麼完蛋的,從而無法讓資本萌芽,進一步發展)。

商品流通公式如下:

商品a→貨幣(金銀)→商品b

利用《資本論》中的產業資本的流通公式就可以得出,如果貨幣突然消失,那麼a、b是無法正常進行交換,從而影響生產與分配。

資本主義社會其根本的生命力就在於資本的不斷流動,也就是生產、交換與分配不斷的自我循環。任何一個節點出問題都有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對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用金屬貨幣,那誰發行紙幣來作為全球貿易的交換貨幣呢?

發行這種貨幣的機構或者國家它的權力會很大,它甚至有能力人為地製造城通脹或者通縮。

而這種貨幣就是該死的美元。

絕對的權力造成了絕對的腐敗和貪婪。

美國人很貪婪,比以前的英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裡再補充一句,日本當年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它的目的也是想要打造一個類似於當年英鎊那樣擁有全球性地位的貨幣,從而使他國依附於日本帝國,這就是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底層邏輯。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那麼多金銀,當然現在改成用紙面黃金記賬也不是不可以,各國之間貿易只記賬紙面黃金數字不進行實際交割,這樣就可能出現比如,A國前年欠B國8萬噸黃金,去年A國欠B國10萬噸黃金,今年A國欠B國12萬噸黃金這樣的結果,結局就是全地球上全部黃金也不夠12萬噸,A國永遠不可能實際支付給B國這個數量的黃金。只能用其他形式的服務或商品來補償。但是如果都用黃金的話,就是不算利息,這個A國也是得一克不少的去補償B國。

但是如果A國用了一種脫離黃金的一種主權貨幣,自己可以決定發行量,如果計價用的是黃金,那麼就算A國增發貨幣,因為貨幣相對黃金貶值,所以原本10萬噸黃金的債務可能對應10億元的主權貨幣,如果A國貨幣貶值,10億元只能換5萬噸黃金了,這個債務就成了20億元了。這個債務永遠不會縮小。

關鍵點來了

如果計價用的不是黃金而是用的A國貨幣,原本記賬是10億元債務,A國貨幣貶值,10億元只對應5萬噸黃金了,但是債務賬面上寫的還是10億元,這個時候A國對應需要支付的服務和商品只值5萬噸黃金了,這樣一半的債務就直接被通貨膨脹給消弭了。

舉個更直觀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在2005年左右在上海貸款買房,單價1萬一平,假設他貸款了50萬,分20年還,那麼到2020年的現在,他需要還的貸款還是當年50萬總貸款這個數字,而不是隨著房價水漲船高的。

各國之所以用易產生通貨膨脹的紙幣,實際上是為了利用通貨膨脹。


金本位,銀本位的換算單位過於複雜,採用紙質媒介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交易過程:沒了重量的考量:是一種攜帶型使用的交易方式,和流通體制:對是有通貨膨脹的經濟因素的考量,購買力會同比下降百分之四點三七。不過這是十多年二十餘年的事情!不是目前要去處理的緊急的情況和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的考量的經濟一體化。流通規律是像天燃氣一樣的,向內傾斜一個走向,世界大同一體化:通貨膨脹不是不發行貨幣的考量!不是像古代看齊,是要在可控範圍內:十到二十五年內的年化收益率和膨脹率在大於等於百分之九點三五就是良性循環的一個經濟因素性!

超出了這個範圍內才叫新聞上說的通貨膨脹,未超過就是字面意思:

無需擔心:目前是看望眼國內與歐州的經濟體大體都還在字面範圍內,經濟相對

比較穩定吧!只要歐共體亞太經合組織不和津巴布偉一樣的太造做,就關係不大!財政的赤字也可能補得上,不傷元氣便是好的!


數量不夠,防偽技術成本太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