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期望壽命的變化趨勢是衡量領袖水平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指標。

美國日本都在緩慢上升的今天,你來個暴跌,臉往哪兒擱?

葉利欽和地圖頭因為俄羅斯預期壽命比前蘇聯低那麼一截,被黑了二十年了都……

==================

以上有點厚黑了,我們來政治正確一點:

一個社會整體上把弱者(包括但是不限於老弱病殘孕)帶著飛奔的能力,

直接展現了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福利越好,文明程度越高,越養懶人,越不需要薪王。

福利越差,年輕的薪王和餘燼越多,野蠻程度就越高。

奴隸時代沒有老齡化,因為沒有人可以活到老,很光榮嗎?

換言之,人類不應該想著解決老齡化,這是一種退步,是一種人類文明野蠻的倒退。

而想辦法把社會變成老齡化以後依舊可以運轉的社會,這才是一種進步,一種改革的方向。

當然這不代表人類社會不會倒退……


不要整天問什麼老齡化的問題,你先考慮一下找個什麼工作,買房子的錢如何解決,好吧?!不要當精神資本家。


1950年,中央出台了鼓勵生育的政策,先是限制打胎,後又禁止進口避孕套和避孕藥。同時,擴展生物研究所,研究和生產疫苗。

政策和疫苗的結合,如同乾柴烈火,產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一時間,從陝北的窯洞到上海的弄堂,從北京的四合院到廣州的騎樓,家家戶戶都能聽見嬰兒的啼哭聲。到1953年的人口普查,中國的人口已達6億,增長了6000萬之巨。

幅度之大,速度之快,無論是從國內縱向對比,還是與國外橫向分析,都可以說的上是絕無僅有。而這一數字,也給了中南海極大的震撼。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龐大的新生人口,既是資源,也是負擔。在雜交水稻尚未發明的年代,中國土地里種出的糧食,能不能滿足這一張張新生的小口,是一個大問題。

時任北大校長的馬寅初就為此提出了《新人口論》,認為按當下的增長率,50年後,將有26億人口出生在這片土地。以全國人均不到3畝的地,當真是「就糧食而論,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雖是如此,但在時代的浪潮前,個人的願景往往總是被輕而易舉地淹沒。1958年,大躍進爆發,各地方的欺上瞞下,傳唱起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各國各地都陷入了盲目樂觀的潮流之中。

而鼓吹糧食不夠,要控制人口的馬寅初自然也就成了批鬥的對象。這位為新中國諸多領域做出偌大貢獻的老人,被北大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們抬上了講台,劈頭蓋臉地罵了一個晚上。

而大躍進期間釀成的諸多慘劇,卻從側面證明了控制人口理論的正確性。三年大躍進,天災人禍並發,全國陷入糧食危機。北京的糧食庫存只夠七天,天津是十天,農村更是陷入饑荒。沒有任何家庭能夠免受其害。

毛主席的女兒李訥,自然也不例外。當時正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她,在周末與家人一起吃了頓飯,因為飽受飢餓,不等毛動筷,就狼吞虎咽地開始了扒飯。領導家庭尚且如此,尚且普通百姓。

而大躍進究竟直接間接餓死了多少人?到今天也沒有公認的確定數字,今天回首,只能說是茫然與悲愴。

這次失敗,使得中央開始自我反思,然而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對於中國的糧食也造成了嚴重的壓力。雖然有很多人去世,但中國每年仍有千萬計的嬰兒呱呱落地。在此情況下,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登上了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

還是那句老話,船漏又遇頂頭風。5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在這一場席捲全國的浪潮里,社會陷入了動蕩與紊亂:老舍跳進了太平湖,傅雷攜妻上吊,熊十力絕食自殺,由上到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在階級鬥爭前面,計劃生育名存實亡。

整整十年,經濟停滯,就業困難,百萬知青上山下鄉。與此同時,由於不限制人口,到文革結束,人口達到了8億,過多的人口成為了國家負擔,人口和資源的矛盾在這一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

控制人口,在中南海看來,已經到了不得不落實的階段。

1971年,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爭議最多、影響範圍最廣的社會工程——計劃生育,在了這個全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開始正式實施,先是被載入憲法,後出台政策,最後變成了基本國策。

而「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幸福一生」這句話,更是傳遍了千家萬戶,影響了整整三代人。

然而,再好的計劃也需要執行的人。在經歷了大躍進與文革後,中國基層官員的教育和素質堪憂,在執行過程中,又出現眾多的歷史悲劇:即將生產的孕婦被強制流產、剛出生的小孩被丟棄、超生的家庭拆房、一胎的夫婦強制結紮。

除此外,官員的強制錯誤執行與民眾重男輕女的愚昧思想相結合,更是爆發了諸多至今不為人知的人倫慘劇,許多頭胎女兒的農村夫婦,便將剛出生的嬰兒活活溺死,只為留下空額生男孩。

儘管粗暴野蠻,但是不得不承認,計劃生育卻也如同一根韁繩,勒住了中國快速膨脹的人口,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對人口的素質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幫助,間接輔助了經濟的增長。

針無兩頭尖,蔗無兩頭甜。十全十美的政策,只存在安徒生的故事書里。在計劃生育落實的30多年,計生委說自己讓中國少生了4億人。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正確,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穩定,已經被埋下了隱患。

老齡化社會,提前來到了中國。

02

2010年,在國務院的動員下,浩浩蕩蕩的第6次人口普查開始了。相比1953年的粗略統計相比,這次普查採取了全員制,對所有人的年齡,性別等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統計。

根據統計結果,中國的出生率處於低位,老齡化的包袱開始愈發沉重,越來越少的年輕人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在長期成為中國的常態。

包袱越來越重,但老齡化社會的危害,大多數的國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實,只要將把目光投向老齡化程度更嚴重的日韓,就能看的大概。

以韓國為例,男女退休年齡均在70歲以上,數以百萬計的老人,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白髮蒼蒼的垃圾工、快遞員,早成為了都市街頭的常態。甚至有相當數量的老人,以性交易為生。

2016年10月,一部以老年人性買賣為題材的電影《酒神小姐》,開始在韓國各大院線上映。這部電影引人深思,主要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65歲的妓女素英,為了生存,以服務老年客戶為生。然而生意越來越難做,無意間,她知道了一個老主顧中風住院,於是便去看望。

這位老主顧癱瘓在床,狼狽不堪,被家人嫌棄,視為負擔。於是他苦苦哀求素英幫他解脫,出於同情,素英給他服下了農藥。然而,越來越多的老主顧開始向她求助...

電影背後,影射著老年人尊嚴、生存等等社會問題。找不到工作的老人、被家人嫌棄的老人、活不下去的老人,早已被韓國社會習以為常。

與韓國類似,老齡化問題嚴重的日本也拍了一部紀錄片,名叫《無緣社會》,反映了生存得如同孤島一般的老年人群:活著的時候無人聯繫,死去的時候也無人知曉。

在老齡化問題逐漸逼近日韓的中國,究竟有多少類似老人,卻是個沒有多少人關心的話題。無論是空巢的三四線、還是死去的鄉村,都有著眾多的獨居老人、失孤老人。在中國這個龐大的人口基數下,老齡化問題顯得尤為沉重。

根據最新的報告,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億人,佔總人口的17.3%,這個數字,大概是日本人口的2倍,韓國人口的5倍。因為生存艱難,每年都有數以十萬計的中國老人選擇自殺:有老人每天睡在棺材裡,有老人穿著新衣往河裡一跳,有老人一邊喝農藥一邊給自己燒紙。

再過10年,中國的老年人人數將超過3億以上,佔據25%的人口比例,而自殺的現象可能會愈發嚴重。悲劇一直在路上,不曾停歇。

在老人越來越多的同時,國人卻越來越不願意生了。

03

在人口學上,有一個定理叫做「低生育率陷阱」: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和生育率降到1.5(一對夫婦生1.5個孩子)以下,那麼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生育率就很難再提高。

我們的兩個老鄰居日韓,就已經陷入了這個魔咒。日本從1992年的1.5跌到今天的1.44,而韓國則從1998年的1.45跌到了1。而今天的中國,也離這個陷阱愈發接近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年的馬寅初提出了計劃生育,而到了今天,自然也有眾多學者站了出來,提議取消計劃生育。在民間和政府內部,也不斷傳來相同的呼聲。

2011年,計生辦透露出了開放二胎的消息,此後不到一年,「雙獨二孩」政策便在各省落地開花,到了11月,已經是鋪滿了全國。但在實際人口增長來說來說,這個政策還遠遠不夠。

2012年7月,北大清華等校的人口經濟等14位學者,和攜程老闆梁建章一起簽署了一份修法建議書,在全國媒體的關注下,這份建議書被寄到了人大常委。內容可以歸納為為一句話:廢除計劃生育。

建議書起到了多大作用,我們不得而知。但在13年的11月,「雙獨二孩」政策變成了「單獨二孩」。在衛計委的估計中,這個政策能增加每年200萬人左右的新生人口。

可惜,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2015年,我國出生人口1655萬,比2014年還少了37萬人,跌破了衛計委和學者們的眼鏡,引起了全國媒體們的高呼。從民間到中南海,無不關注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生!!為什麼不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生育率下降的背後,自然離不開計劃生育的鍋。

從70年代開始,計劃生育就向社會輸送了大量的獨生子女,耳濡目染,一胎的習慣已被這些獨生子女接受。即使今天他們步入了為人父母的年紀,養成的觀念也難以扭轉。

當然,若是將所有的鍋都扔給了計劃生育,就不免有失偏駁,看似簡單的社會現象背後,永遠都是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因素相互結合。首當其衝的,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

經濟的發展促使了產業的迭代,國內產業對勞動力的質量要求也逐漸取代了數量需求。如果沒有個本科學歷,連個工作都不好找。這種情況下,生個2胎3胎,不如1胎成才。

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女性的地位、教育水平和經濟實力也在不斷提高。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也決定了家庭地位。老婆收入比丈夫高也早已是一個見怪不怪的話題。老城的女同事H就直言:「生娃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不可能生娃,老娘有車有房,怕啥。」

此外,年輕夫妻經濟壓力大也是一大原因:買房還貸要錢,吃喝玩樂要錢,孝敬老人要錢。一旦要了孩子,還得考慮奶粉尿布和早教。

壓垮駱駝的,往往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孩子的分量,可比稻草重多了。

老人越來越多,孩子越來越少。網路上的成人尿不濕,賣的比嬰兒的還要好。在生育率下降的現實下,計劃生育放開只是個時間問題,甚至未來出現現金鼓勵生育的政策也不奇怪。

鼓勵生育這條路,日本走過,失敗了,韓國走過,放棄了,而中國現在剛開始走,究竟走的怎麼樣,還是個未知數。

人口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老。很多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以一目了然。比如,經濟增速會放緩、醫療負擔會加重、保健品銷量會增加。至於房地產,也是如此。

當然,在歷史的長河中,上到權貴,下到百姓,都渺小的如同微粒。在時代的洪流里,該經歷的總會經歷的,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就別去擔心太多了。

歡迎關注公眾號「城不易」,查看更多文章


首先: 【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問題】是兩個東西

————————————————————————————

先說【人口老齡化】

因為人口總數不可能無限增大,所以人口老齡化遲早會來的……

畢竟老人死的是越來越晚了,所佔人口比例也一定會越來越高

除非你生越來越多的新人口出來。但……第一句:【人口總數不可能無限增大】

那麼解決人口老齡化就兩種思路了

1 不承認人老了。

2 讓老人早點死。

然而,人類畢竟還在被自然的客觀規律所限制。

思路1,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又能延後多少呢?

60歲退休 變 65/70歲退休 也就到頭了吧?當然這是可以隨著人類的技術發展而改善的

等機械飛升可行了,不想退休就不退休也是可以的……

思路2,就更別說了,完全不符合人類社會的合作方式……

—————————————————

那麼既然解決不了人口的老齡化,就只能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了


因為只有計劃生育,沒有計划去世。

之前限制人口出生,但是又不敢搞「60歲集體安樂死」,可不就是老齡人口越來越多了?

現在是沒有計劃生育了,然而越來越嚴苛的就業、房價、物價環境,讓年輕一代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本身就是隱形的絕育手術刀。加之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壽命也不斷延長,唯一能沖淡老齡化的,就是新生的力量,然而這種力量阻力重重,老齡化自然也就很難解決了。


像我國,未來人口老齡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口增長下降,其中一個是政策上的出生率限制,另一個是經濟原因。

一開始我國對於未來提高個人生產值的期望太高,導致最近幾年發現這個目標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又開放生育政策,但對現階段的年輕人來說,特別是大城市,生育願望反而降低了。

大城市的生育慾望低,除了收入普遍較高之外,就是房價太高。新一批年輕人在沒有六個錢包的情況下,在大城市是幾乎買不起房的。試想一下如果結婚生子會降低未來的生活質量,有誰願意生小孩呢?

而這批年輕人最可能的趨勢就是在大城市工作,直到了婚姻適齡再回老家結婚生子。

個人認為我們不會走上日本的後路,我們的發展速度雖然快,但是內陸的水平還不足以跟上國外的平均水平,因此非大城市的生育率是比較高的。因為對於非大城市的居民來說,結婚反而能增加未來的生活質量,通過結婚,以及合理的經濟安排買到房子,就會對未來的期望值更高。

2017-2018年的生育率集中在非大城市的區域,但18年的生育率仍在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價在漲。

回歸問題,短期內是無法解決老齡化情況,對於年輕人們,越來越多是獨生子,那就意味著可能在二十年後,2個成年人要養4個老人以及他們的孩子。從家庭結構上看是這樣的,但是從社會結構上看就沒這麼簡單了,未來每個成年人的生產值要養起龐大的老齡人口,如果現在投入的儲備養老金不夠多,那未來的重擔就要落在現在這批年輕人身上了。

參考:

是不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厭惡買房產了?為什麼?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呀。

並不是沒有辦法的。

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使普通個體提升自我的成本越來越高,當然就沒有意願生育了。

不生孩子的理由無非是沒錢。

讓群眾富起來,讓教育平民化,讓機會均等化,孩子會多起來的。


老齡化問題的根本是生育率降低,而生育率的問題是個圈。

底層人民需要平等的享有機會和財富,才會更有生育意願,而平等帶來的女性地位的提升會帶來生育率的降低。

生產力的提升必然帶來更平等的社會,而平等的社會必然帶來生育率的下降,而我們又絕不可能避免生產力的提升。

既需要底層人民乖乖幹活,還要努力生娃繼續幹活,還要接受教育以便更好的幹活。

而生產力又已經失去了爆發點。


很多人瞧不起老人嗎?

年輕人考慮問題就是簡單。

老人無法提供太多勞動力,而且會消耗許多資源,但他們起著「過來人」「資料庫」的重要作用。

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他們知道歷史是啥樣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話不是胡說。

他們年輕時走過很多彎路,他們的眼力勁不是年輕人能比的。

姜還是老的辣。


中國已經錯過解決的時間了。。。

2019出生的孩子,我們算大學畢業就工作交稅給老年人發養老金,最快也要到2041年他22歲大學畢業,此時60年出生的老人81歲,70年出生的老人71歲,第一批80後80年出生的老人61歲剛退休。。。。

發現什麼了嗎,2041之前的這一段養老缺口,還有生養孩子的負擔,全部砸在80後90後00後頭上了,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一人失業全家餓死。。。

你說現在還多生娃有啥意義,還不如順其自然。。。。


不是沒有辦法解決,而是沒有在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下解決,資本主義以技術淘汰人的模式,工作崗位越來越少,養不起後代,註定要人口老齡化


壓榨只會越來越變本加厲

人的認知只會越來越長進

新一代回過神來,面對現實,也就少生不生了,所以無解


辦法有,但是要動一些人的利益,這也是經常說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

為什麼那麼說呢?首先要明白,老齡化就是老年人所佔人口比重偏大,同理年輕人口比重偏小,要明白這是討論這個問題的大前提。那麼,這會產生什麼後果呢?首先就是供養比發生了變化。老年人由於生理的原因,進入高消耗低產出階段,勞動時間與勞動效率相對年輕人大幅衰退。這些老人的退休工資福利等要通過財政轉移進行維持。要保證這種機制的運轉,就需要源源不斷的奮鬥著的年輕人。如果年輕人勞動數量減少,勞動效率又不能提高的話,那麼後果就是年輕人會越來越累。既然這個大前提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那麼調結構就成為重中之重了。怎麼調?這不能說太細呀。


太宗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不是沒辦法,是暫時沒人想出那個辦法而已。70億地球人里找不出一個能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老齡化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少子化,低生育率。老齡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頑疾,和經濟危機一樣,目前唯一能想到而且有很強可行性的就是移民。移民解決老齡化就是大魚吃小魚,大資本家吃小資本家,終有沒得吃的一天。


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經濟問題,由於計劃生育導致我們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反過來操作也是可行的。政策會不斷加碼直到新的平衡產生。

比如說,可以不斷提高單身稅,以家庭為單位有稅負減免,子女教育減免等等 。

對於老齡化,並不一定要減少老年人比例。降低養老支出,例如將進口葯替換成國產葯。原本納入醫保藥品轉成自費。你可能會覺得這樣不好,但是我國的醫保仍然是國際上靠前的。(雖然換成省錢方式,還是在虧錢)

此外,老齡化也有地區性。對於一線城市,會提高戶口門檻。外來人口退休後如果沒有本地戶口和房產自然回回去養老。從目前看,戶籍制度短時間內不會消失。推測三四線城市未來會成為養老型城市,相關產業也會配套發展。

不是說一個國家老齡化就完了。高素質的老年人是國家的寶藏,因而將低勞動附加值的產業轉移,保留並提升高附加值產業尤為重要。老齡化出路有兩頭,轉型 or 多生。


錢不夠花的時候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保持消費,增加收入,另外一個是保持收入,減少消費。也許以後會有辦法。


誰說沒辦法解決?法德吸收歐盟年輕高素質勞動力,美國的鐵鏽帶的優秀年輕人哪裡去了?日本老齡化不假,但經濟發達的大都市年輕人比例低嗎?巴西的平民窟裡面住的是年輕人還是老人?每年移民美國的人的平均年齡多少?老齡化問題不知道被解決多少次了,解決方法就是掠奪不發達地區的年輕人,越優秀越好。靠自己生自己養,那就費勁了


很簡單,現在大多數人都在追求「高品質生活」,生育孩子會成為他們的負擔。

加上現在時代的進步,養大一個孩子的成本實在太高,年輕人又賺不到足夠的錢,光養活自己都要忙死忙活的,養個孩子豈不是難上加難,基本上沒有人願意在年輕的時候養育孩子。

不過如果政府可以在生養孩子這個方面做出很多的補貼,福利還有幫助等,或許可以減緩人口老齡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