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快產生心理問題了 ,我是一個特殊教育手語翻譯專業的大一新生,最近聾人文化課程中講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在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寧生先生主編的《聾人文化概論》中講,聾人認為聾人群體是語言上的少數民族,他們普遍認為做聾人是一個不錯的情形。聾人世界認為手語翻譯員也不是個人輔助類角色,而是像任何兩國之間的翻譯員,而且聽人譯員同時也輔助了自己使他們成為文化意義上的聾人。在學習這些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自願選擇這個專業,是比較理解聾人群體的,但現在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我不認同甚至感覺這個觀點很過分,我認同聾人群體屬於少數民族群體,因為他們確實具有少數民族應該具有的特點,但我也同樣認同聾人群體屬於殘疾人的一種,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確實需要不同於普通人的特殊幫助。我是不是真的在內心深處自己沒意識到的地方對聾人群體有偏見?


題主不是對聾人有偏見,是對自己有偏見,題主喜歡的是幫助弱勢群體的成就感,而不是翻譯這個職業,在知道聾人不是弱勢群體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選擇沒有慈善的屬性,有點懷疑當初的選擇。

你喜歡的是「我很善良」的感覺,你選擇專業的原因是「聾人很可憐,我要幫助他們」,而不是「社會需要我」,你的動力來源於受到幫助的人的感激,僅憑這一點很難勝任手語翻譯工作,如果不能轉變這種觀點,畢業以後也不會喜歡這樣的職業。

建議題主好好想想,手語翻譯和醫生教師等職業一樣,並沒有什麼神聖的光環,卻是社會必不可缺的。

如果你的職業不會帶給別人心地善良的印象,你願不願意挺身而出,僅僅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從事這個行業?假如手語翻譯只是一個職業而不是慈善工作,你還喜歡這個職業嗎?

如果題主喜歡手語翻譯,不妨放下同情,聾人也不需要同情,題主職業的價值也不在於拯救這些人,而是讓有需要的人過得更好。

題主可以將成就感的來源轉移到手語翻譯的社會重要性上,也許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會有新的看法。

希望題主能早日打開心結。


手語和口語,差別很大,無法直接交流。聾人就不得不抱團,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就像美國的唐人街,裡面很多人不會說英語呢。

至於什麼少數民族,是安慰聾人的。


這本書我沒讀過,根據題主的描述,我同意題主看法

如何面對殘疾人群體,現在國際上觀點有分歧。民間一般傾向於比較雞湯地迴避問題,比如避免用disabled,而改用challenged 之類的說法,又或者一副正能量滿滿地尬找優點,「你只是不同」、「每一個人都很特殊」、「換個角度看你這樣也很棒」……

而專業領域和官方則認為disabled 沒毛病,challenged反而應該避免。這種迴避問題、欲蓋彌彰的做態度而加深了公眾對殘疾人的誤解,也不會讓殘疾人群體感覺更舒服、更有自信。就像你注視殘疾人的時候,故意盯著瞅和刻意迴避視線,都是不禮貌的做法。

把聾人當作少數民族是把聾人的生活不便簡單理解為語言障礙

而實際上聾人面臨更嚴重的問題是各種生活障礙,這些問題需要整個社會的重視和必要協助,這是完全正當合理的,沒有必要迴避或者感覺不自在。生活文化習慣差異和功能性障礙是有本質不同的

而少數民族,有文化的自然傳承性、生活的自然聚集性、群體內的同源認同感,聾人沒有。某種意義上說,主觀硬把聾人看作一個相互間有更多內在共性和聯繫的群體本身就是一種歧視。就像你在美國說黑人一定喜歡吃炸雞、籃球打得好,亞裔都是眯眯眼、愛學數理化一樣,都屬於歧視。

我覺得這位教授的用意大概就是想說,不要把聾人當弱者看。這種話直接說就可以了,很容易理解也能做得到。繞一個大圈子非要跟少數民族對比反而莫名奇妙。


聾人主觀上認為自己是少數族裔沒有錯,但是他們客觀上也是殘疾人,是存在生理缺陷的殘疾人,兩者是兼容並包的關係。

聾人存在聽力障礙是客觀事實,甚至還有一部分聾人不會說話,殘疾是顯而易見的,不可能聾人說自己不是殘疾人就真的不是了。聾人有聾人圈子的文化是一回事,但是承認客觀事實是另一回事。用deaf proud來逃避或者否認自己是disabled people的事實就未免顯得過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了。視力殘疾人和肢體殘疾人都沒有這麼矯情。大大方方承認自己有殘疾,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嗎?

回到問題本身,我覺得提問者你的思路沒有問題,你也不要有什麼心理負擔。

聾人自認為是少數族裔沒問題,聾人有自己的聾圈文化也沒問題。

但他們同時也是殘疾人。

如果聾人沒有hearing obstacle,那他們跟所謂的健全聽人還有什麼區別嗎?沒有差別了。那他們就是majority而不是minority。說到底,恰恰因為聽力殘疾的屬性,才具備了聾人群體「少數族裔自我認同「的現實條件。殘疾的屬性是迴避不掉的,不是聾人自己認為沒有就沒有的。


你的問題描述提到的《聾人文化概論》說聾人群體是少數民族,那麼應該是站在人文角度看待的,而非醫療和康復兩個角度看待。

俺看過這本書很多遍了,但是有個概念還沒有描述,那就是Deafhood,這個洋文還沒有貼切的中文翻譯,俺強行翻譯的是:聾人時期。

這是啥意思呢,意思是說,只要你聾了,那麼這個「聾」便伴隨你一輩子,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除非醫療科技高度發達到可以改變

手語隨著科技的發展是否會被淘汰??

www.zhihu.com圖標

既然「聾」伴隨了一個人的一輩子,那麼它是否意味著疾病?那又如何定義「疾病」呢?四肢健全,智商正常,和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只有聾人聽人這樣的區分,而且主要區別的是使用語言不同,就好比老外操著洋文,和我們操著中文的人不一樣,就是這個的不一樣,所以在人文角度上,他們聾人群體算是少數民族,而且「聾文化」「手語文化」也相當的豐富。

在歐美那邊,很多聾人一直努力向全世界解釋除了「耳聾」,還有特殊存在的意義——聾人身份,就是說他們因為「聾」所以融入「聾人社區」,和聾人共同生活,偶爾和聽人這個「外族」打交道,因為各自操著不同的語言,大多數聾人會優先照顧聽人而寫字或打字溝通,但是有些「聾人主義」的人則拒絕照顧聽人堅持用自己的語言——手語,當然這種人在國內極其少見。

關於Deafhood俺只能聊到這兒,想了解更多請自行查Wikipedia

https://www.google.com/url?sa=tsource=webrct=jurl=https://en.m.wikipedia.org/wiki/Deafhoodved=2ahUKEwjGjsiOlfHpAhWn3OAKHR9qADsQFjAZegQIARABusg=AOvVaw2a-LIgCPVMpf7zJNF9B84S?

www.google.com

說了那麼多,在人文角度上證明聾人就是少數民族,而非殘疾人,當然這個理念在國內尚未潮流,很多國內聾人在身份認同上一直處於迷惘狀態,徘徊不定,而在重視人文關懷的歐美各國,則很潮流,很多SNS(社交網路)隨便一搜很容易見到他們發表聾人手語相關內容,經常感受到他們的「以身為聾人而自豪」那種精神。


的確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是換個角度看是不是我們對於「殘障」人群的看法有些狹隘呢?把「殘障」等同於失能呢?

其實你的老師在教你聾人文化這一課前或許需要讓大家搞清楚殘障是怎麼一回事。坦白說我也不敢在這裡班門弄斧,但是你必須明白一個問題障礙往往都是相對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今天我必須要你10分鐘內爬到30樓,對於你來說這可能就是障礙。但是如果有電梯的話,其實障礙就消除了。你的身體變了嗎?顯然沒有,改變的更多是你周圍的支持。

我不是手語專業的,但是還是想拋磚引玉的說幾句關於聾人文化方面的問題。我能get到你的疑問,因為你覺得聾人朋友在某些方面就是受限的,他們沒有辦法聽得很清楚講得很清楚。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實際上你是在以聽人的視角衡量聾人的生活,聾人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特有的文化這是不能否認的。

其實這個問題或許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答案,重要的是如何消除障礙啊 加油未來的手語翻譯員吶


如果這個世界是無聲的,每個人都用手語交流,只有少部分的人有聽力,這部分人又是如何感覺的呢?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事實上這麼多的科研成果都向我們揭示了手語與有聲語言的不同。但手語作為一種弱勢的語言不可避免的被強勢語言影響,我們各自國家的手語都根植於這片土地。所以,中國聾人文化又是融於中國文化中的。

對於幫助,強者幫助弱者,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但我覺得我們首先基於平等的原則吧,杜絕憐憫,給予他們有尊嚴的幫助,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未來的手語翻譯呀,記住你與聾人群體的一體性,不可分割。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有了我們的存在。我們為他們「發聲」,社會才會注意他們,才會越來越包容,我們每個人也能更好的發展呀~


一部分聾人這麼想吧


我是覺得這是從平等的角度上來看待這個問題,聾人不覺得自己是殘疾人而是少數族群(minority group)並感到自豪我覺得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其實像手語也是一種自然語言,和口語其實沒什麼區別。


這麼說,覺得自己是少數族裔的是美國是這樣的國家。在一百多年前編譯手語的時候就把能夠清晰交流的文法手語考慮在內了。

國內文法手語2019好像才剛開始起步吧。所以就存在新聞聯播的手語100個聾人96個看不懂的情況。

然後國內聾人不算人。


我能開車,聾人不行,隔閡始終是存在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