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这个词无法概括如此复杂的感情,如果你懂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遇到真正势均力敌的人时的感觉。

林黛玉不和探春较劲,不和湘云较劲,不和妙玉较劲,单只和薛宝钗较上了劲,因为从内心深处讲,她只瞧得上薛宝钗。这并不是说林黛玉不尊重人,这反而是一种基于优异与孤介的性情下的尊重自己,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真正的风度——它意味著你认识自己,你也认识和你相当的那个人。脂砚斋在批语里称黛玉为尤物,我们听起来这个词似乎容易联系放荡一类的形容,但其实这个词第一指优秀,第二指突出。脂批林黛玉尤物的地方,第一个是第八回探宝钗半含酸,第二个是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作诗,结合这两个地方不难看出,脂砚斋尤物一词置于黛玉重点在其突出,而这种突出就有一种较劲在里面。第八回是明写林黛玉和薛宝钗较劲,第十八回虽说是林黛玉意欲「将众人压倒」,但探春已有「难与薛、林争衡」的自知,黛玉不会有「不知三春不能争衡」的无知,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在与薛宝钗较劲。她和薛宝钗较劲的原因不只有姻缘之故,那样未免把林黛玉看浅了,比通灵是第八回的事情,但早在第五回,黛玉就单方面对薛宝钗竖起了战旗。众人都说薛宝钗好,只有林黛玉说不好,那么薛宝钗这个形象反而可以有一个巨大的延展空间,其实这就是作者给薛宝钗开的证明,林黛玉如果太快地倒戈息鼓,薛宝钗就成探春,就成湘云,就成妙玉,就成某某某,总之不是薛宝钗。记住:较劲的逻辑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甚至更深的,它是一种紧张,一种担忧,一种危机感和恐惧,它意味著「我通过你看到我自己,发现原来我并不如想像的无懈可击」。

林黛玉和薛宝钗较劲,可谓是兢兢业业,随事而起,无有不较。相比之下,薛宝钗就显得比较消极怠工。宝钗惯用微笑和沉默对抗黛玉的打趣和刻薄,大体保持一种姐姐的风度,但有时难免有虚伪之感。一个人如果太过针扎不疼,让人不知深浅,也就让人觉得不够可爱,所以宝钗不总是温柔以待,当她开始回击的时候,黛玉就将败阵。很多人觉得钗黛关系的改善是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那里,但在我看来,早在交锋的一刻,相互的吸引就开始了。林黛玉以众人之好为不好,除了是对突然冒出的势均力敌的力量的眈视,还有自己孤高和敏感的性格使然。她在前几十回里坚持对薛宝钗的较劲,湘云不理解,宝玉不理解,但黛玉都视若无睹了。她对薛宝钗有一种难以想像的坚持,我们现在来统计一下,大大小小的都算上:第八回半含酸是一大件,第九回宝玉上学辞她,她说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呢,第十九回意绵绵黛玉说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奇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第二十回谑娇音林黛玉说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第二十二回悟禅机林黛玉说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脂批一段醋意可知,第二十八回呆雁,第二十九回「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三十回宝玉奚落宝钗杨妃黛玉得意,第三十四回「就是哭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第三十六回湘云回护宝钗黛玉冷笑,回末还是打趣了宝钗,第四十回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本性懒与人共,但对外还是有两种显著的感情,至少两种。第一个是对贾宝玉自始至终的爱,第二个是对薛宝钗,当她和薛宝钗较劲的时候,有别人难以理解的坚持,当她和薛宝钗和解的时候,又有别人难以理解的友谊。进一步说,林黛玉的两种情感还是一种交融的关系,她虽然是基于优秀人之间常有的交量而针对宝钗,但也有对贾宝玉爱的关系,对贾宝玉的爱,也因为薛宝钗的加入客观上更加明晰与强烈。这两种情感对黛玉都至关重要。其实在我看来,她较劲和不较劲,对薛宝钗核心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她对薛宝钗永远都是一种特殊对待,那里面的意味是:人生中只有一次的对手,人生中只有一次的知己。薛宝钗一个解疑癖,一个金兰契,就收获了黛玉的真心,我们觉得太过轻易,其实还是没有理解到,她们的和解是必定的归宿,就算薛宝钗什么也不做,林黛玉还是要慢慢地走向她,而薛宝钗也渐渐与她靠近。比起来差异,她们更多的是相似,差异让她们暂时的对立,相似却使她们永久的合一。

所以羡慕这个词不仅是不准确的,也是浅薄的。如果只说羡慕的话,林黛玉自叙过羡慕宝钗有母,然后宝钗的妈就成了她的妈,这份羡慕自然也就没有了。除此之外,无论是明面上的表示,还是行动或语言的解读,黛玉对宝钗的情感都不能说是羡慕。我私以为钗黛关系一个很美妙的地方是她们通过对方照见了自己,宝钗说你何必作司马牛之叹,所以这种关系有相互取暖的意味,你没有母亲我的母亲就是你母亲,你没有兄弟姐妹,我的兄弟姐妹就是你的兄弟姐妹,黛玉在和宝钗的关系里获得了一种安慰,宝钗在黛玉这里也得到了新鲜的空气,宝钗情感其实是特别对内的,她对家人用情至深反显得对外人过于平静,和林黛玉关系的改善使黛玉成为她待人接物不远不近的唯一例外,这对宝钗来说是一种大的改变,而这是由黛玉带来的。宝钗对人细心,但论无微不至,还是对黛玉,黛玉待人真诚,但论亲密无间,还是对宝钗。你撇开一切去看,这是两个古今绝有的人之间天下无双的情感,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永恒的,伟大的,不朽的。


黛玉羡慕宝钗的地方:有亲妈、有兄弟,不花贾府的钱。

有亲妈就能帮自己考虑终身大事,有兄弟可以经营家业有钱花,不用寄人篱下,看别人眼色。

但是薛蟠不争气,是个败家爷们儿,所以宝钗安慰黛玉:何必做司马牛之叹。只是有个娘亲比黛玉强一些。经济方面呢,黛玉不过多吃贾府一口饭,日后多花他们家嫁妆罢了。

有钗黑说,让贾府出嫁妆是不想黛玉嫁给宝玉,就搞笑了。黛玉就算嫁给宝玉,还是要嫁妆的,嫁妆是女孩的私有财产,也是女方的面子,嫁人了也不是老公的。贾府不可能因为黛玉嫁给宝玉就不给嫁妆。贾母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外孙女一无所有,该陪嫁的丫头、财物宝贝都还是要给黛玉留的。


与其说是羡慕宝钗,不如说是对自己无依无靠未来不知何去何从的感伤。从她父亲还在的时候发生宫花事件就知道了她的性子是受了委屈会说出来不会憋著的,她和宝钗一样是被父母宠著的大小姐,如果她有宝钗有母有兄的条件受了委屈肯定早就家去了,奈何现实是她必须忍著必须装聋作哑,知道下人嚼舌根也只能当不知道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羡慕一般指,自己期望得到的东西,但自己没有或者很少,而别人有或者有很多的时候产生的心里。

那我们看看,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的各项条件吧。

出身:封建时期推崇士农工商,以此划分价值观和阶级。

黛玉出身五代列候,父亲是探花,国服第三,而且被皇帝委任盐官,了解一点古代常识的都知道,盐政是国家钱袋子,能被皇帝安排这个工作基本可以算是心腹宠臣。母亲出身贾家,贾史王薛排第一的贾,钟鼎鸣食之家的嫡出女儿。

宝钗出身四大家族的薛家,家族身份是皇商,虽然商在阶级底层,但毕竟是皇商,珍珠如雪金如铁,哪朝哪代都是有钱的日子舒服,所以宝钗本身出身并不算差,毕竟也是可以去选秀的,除了自身出色外,出身也必须够。

相比之下,虽然宝钗出身已经是富贵人家,但耐不住作者给主角黛玉加了太多荣耀,所以在出身这一项上,黛玉没必要羡慕宝钗。

亲人家庭:

黛玉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照应,孤女一个,唯有一个贾家老祖宗姥姥是最心疼也是真心她的亲人,但年事已高,驾鹤以后黛玉祸福难料。另外就是贾宝玉的真心关爱,其他没有。

宝钗没有父亲,但有母亲和亲哥哥,凡事有母亲做主,兄弟帮衬,虽然跟父母双全的贾宝玉比不了,但跟林黛玉比那是好了太多的了。

在亲人家庭这方面,黛玉是绝对会羡慕宝钗的。

才华:

黛钗的才华本身不太需要比较,她们都非常有才有能力,黛玉天赋极高对其他人几乎形成碾压之势,湘云就说过我这辈子是比不得你的,可见开始湘云就算不那么喜欢黛玉也是承认黛玉的优秀的。

而宝钗的优秀也是众人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不仅因为宝钗自己本身文采也不差,更奈何宝钗会做人得人心,大家都喜欢她,相比之下,大家会认为黛玉小性儿不及宝钗。

但在才华这一项,黛玉却不会羡慕宝钗,两个文采可以说差不多,诗社头魁两人都做过,没有必要羡慕。而做人做事方面,黛玉清高目下无尘,她不是「不会做人不会得人心」,而是她的价值观决定她不会去做八面玲珑讨得人心的事,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所以做人上也不会羡慕宝钗。

外貌:

黛玉的美貌可以说作者是反复强调,在天上给了她仙女的原身,在凡间又给了她外男一见就酥倒了的颜值,贾宝玉王熙凤晴雯薛蟠外面的婆子都从正面侧面多次阐述黛玉的颜值是仙女级别,就连小鸟见到林黛玉的反应,也被作者拿来做证据,向读者证明「我的女主是仙女」。

宝钗也是美女,出场的描写就能看出也是位美人,但从作者写作的手法看来,宝钗并没有像黛玉一样的待遇,没有反复多次的用各路人马的反应对比著黛玉那样的情况去描写,可见宝钗虽然是美人,但与黛玉并不是一个级别的。

在外貌上,黛玉仍然没有必要羡慕宝钗。

(目前条件就想到这么多,如果还有其他需要进行比较的,可以评论区留言)


黛玉或许羡慕宝钗有亲人在身边,宝钗或许羡慕黛玉遇见了真爱。但是她们在前八十回里谁也不知道谁能成为最后的宝二奶奶,因为都有一个很强大的靠山,鹿死谁手不好说。她们互相是竞争的关系,这个二人都心里明白,她们想要走的是同一条路,终会狭路相逢。而他们在外貌,才华方面又势均力敌,忍不住惺惺相惜。我觉得二人之间的感情不能说是羡慕,也不是嫉妒,就像曹操遇见了刘备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