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學作品最注重的就是文化,或者說人性。

寫作技法、體裁、題材都會過時,但是能夠流傳下去,讓後世的人有興趣拾起來翻閱的一定是對於文化傳承或者對於人性洞達的作品。當然也會有一些特定時代的技法、體裁被劃入經典,可是真的不是大眾想要的作品。比如楚辭、比如漢賦,不是狂熱文學愛好者或者研究者根本不會深入去讀,因為隔閡太深了。

而我們稱之為經典並且經常拿出來翻閱的卻是一些很淺顯的作品,比如論語、孟子、老子、古詩十九首、小說、唐詩宋詞。不要說這些很高深,起碼這些讀的時候基本不需要翻字典。

能夠讓後人容易理解,有興趣翻閱,還能產生共鳴,對讀者有收益的作品才是經典作品。至於研究者划出來的經典,只能束之高閣,不敢染指。


1,思考,擴大閱讀,再思考。

我記得《戰爭與和平》里有這麼一個片段。皮埃爾跟他老婆鬧翻後,獨自一人從莫斯科趕往聖彼得堡。在途中下榻的一家酒店裡,他邂逅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共濟會老人。老人是認識皮埃爾的,也耳聞過他的故事,當時的皮埃爾正處在善惡衝突的困境當中,老人明鏡似的向他剖析他的靈魂,並宣傳自己組織的信仰。我模糊地記得當時兩人交談內容是圍繞皮埃爾與其妻子以及妻子的情夫交惡的事情,並由此引出了很多道德問題。最終皮埃爾受到震動,認定了信仰,決心加入共濟會。

看完這個片段,不由得使我想到了當下。(順便說一下,我覺得那些能夠稱得上是經典的作品,都有這種穿越時空,來到讀者當下的神奇能力。)我曾跟國內家庭教會有過接觸,也多次見過教徒(大多是大媽)在圖書館或廣場纏著人們(尤其是落單的人)傳教,我自己也被宣傳過。他們傳教的內容也是一些關涉幸福、道德、快樂、心靈拯救之類的(有一些聽上去像心靈雞湯)。被傳教的人,當然少數會樂意聆聽,並與傳教徒交談(多為獨自一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有抗拒心理,並對傳教者所說的東西,嗤之以鼻,排斥的並不僅僅信仰上的上帝,還有那些幸福、道德上的話題。絮絮叨叨的會令人厭煩,就像逆反在學校里接受的所有可歸在「德育」名下的東西一樣。如果這時候有人把皮埃爾那段經歷拿來告訴大家,估計會引起嘲笑的。

我想,閱讀前人留下的、能反映彼時時代精神的經典作品,很容易會拿來與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作比較,這種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比較會引發思考,提出問題。我自己的情況是,在我閱讀時,我很難感受到共濟會成員和皮埃爾在談論那些關乎心靈、關乎信仰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崇高感,很難相信那些耳熟能詳的、高高在上但被異質化的、作為人類對善的追求目標的東西會切身地發生在普通大眾身上,會使人遭受痛苦的折磨。我從皮埃爾和自身所見情況相比,想問道這一兩百年間人類的精神世界發生了什麼,才導致今天對崇高道德的追求慢慢消磨殆盡?以前人們的道德感真的特彆強烈?托爾斯泰時代的人們是一種什麼境況呢?或者,作為一位能夠提升人類精神水準的領袖人物,心靈的磨難與救贖只是托爾斯泰一個人承擔的先天使命,而其他大眾,無論是彼時還是此時,可以不用為此勞神費力?比較一下傳教者,一方為有學識的老貴族,一方為國內中年婦女,結合我的經驗,我甚至可以問,為什麼國內的傳教人士多為中年婦女,即大媽(當然也有年輕的傳教者,但據我所見,很少)?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否與大媽愛跳廣場舞的原因是同一個?傳教者喜歡捕捉獨自行動的人作為對象,這樣似乎可以提高入伙的成功率,這裡面有什麼心理學上的講究呢?

想解決這些問題,我覺得只好進一步、更深入的去閱讀。要了解托爾斯泰這個人的精神世界,就得繼續閱讀他的作品以及人物傳記;要了解皮埃爾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狀況,就得去閱讀歷史的、文學的、社會學的著作;要了解大媽,就得努力觀察,就得研究中國的社會現狀,等等。這些都要求我去做進一步的探索,不斷擴大知識的鏡面。如果我當初沒有閱讀經典,或者只是讀了一些可以提供短暫快感、左耳進右耳出的快餐型書籍,那麼,我就沒有思考,也不會引發下一步的閱讀。

這是個人認為經典作品能帶給人們的第一點,改天再補充別的吧。本人在知乎剛剛開始答題寫東西,有不好的地方萬望包涵,能收到您的批評更是我的萬幸。

今天補充一點

2,學到新知識

讀經典可以學到知識,這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凡閱讀總會有輸入吧。我今天早上上班的路上,想起了《駱駝祥子》里一個有趣的小段子,先粘貼過來給大家看一下:

「高媽知道他是紅著心想買車,又給他出了主意:『祥子,我知道你不肯放賬,為是好早早買上自己的車,也是個主意!我要是個男的,要是也拉車,我就得拉自己的車;自拉自唱,萬事不求人!能這麼著,給我個知縣我也不換!拉車是苦事,可是我要是男的,有把子力氣,我楞拉車也不去當巡警;冬夏常青,老在街上站著,一月才掙那倆錢,沒個外錢,沒個自由;一留鬍子還是就吹,簡直的沒一點起色。我是說,對了,你要是想快快買上車的話,我給你個好主意:起上一隻會,十來個人,至多二十個人,一月每人兩塊錢,你使頭一會;這不是馬上就有四十來的塊?你橫是多少也有個積蓄,湊吧湊吧就弄輛車拉拉,乾脆大局!車到了手,你幹上一隻黑簽兒會,又不出利,又是體面事,准得對你的心路!你真要請會的話,我來一隻,決不含忽!怎樣?』

」這真讓祥子的心跳得快了些!真要湊上三四十塊,再加上劉四爺手裡那三十多,和自己現在有的那幾塊,豈不就是八十來的?雖然不夠買十成新的車,八成新的總可以辦到了!況且這麼一來論命題,認為一支飛箭在每一瞬間必須要佔據與它自身相等,他就可以去向劉四爺把錢要回,省得老這麼擱著,不象回事兒。八成新就八成新吧,好歹的拉著,等有了富餘再換。

」可是,上哪裡找這麼二十位人去呢?即使能湊上,這是個面子事,自己等錢用么就請會,趕明兒人家也約自己來呢?起會,在這個窮年月,常有嘩啦了的時候!好漢不求人;乾脆,自己有命買得上車,買;不求人!「

祥子想買黃包車,但是錢不夠,曹先生家的高媽就給他出了這麼一個主意,讓他組織起一票人,融資。看完這一段,我感覺跟今天的眾籌有點像啊。我不懂眾籌的操作與原理,了解的人可以看看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另外,在《駱駝祥子》里還有不少理財的點子或者教訓。經典再現的也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人世間,其中不乏與我們相似的經歷,會提供給我們一些有用的生活小知識或者反面教材。

?C?


我不是一個迷信經典的人,也一直認為經典都是人定的。

上大學之後養成了一個習慣,每讀完一本書都會寫個讀後感,內容形式都不限定。

由於讀完一本書的時間長短不定,讀後感卻是讀完就即寫的,所以有時候過段時間再讀的時候,翻翻自己的讀後感,再添一些,也很有趣。

看多了之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經典的書,回去翻讀的次數和慾望會比其他書多,添寫的讀後感也更多層次,最大的亮點是可能時隔多年再讀再翻的時候,仍然能有感有悟。

經典不必去迷信,經典也不是每本必讀。

自然讀書就好,雞湯,散文,隨便,人生攻略,小說,經典,什麼心情讀什麼書。

但是經典(我認為的那些)確實會更值得回味一些。

臨近畢業,最近看圍城(第一次看完。。。以前看過一點不喜歡)才看懂了裡面說的那些想法。


我看過能算經典的書大概有歌德的《浮士德》,阿格農的《塔木德》,雨果的《九三年》,還有一點點《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在我看來,經典和現在的青春文學對比,會更難讀,但是卻更有益,我看了《誰的xxxx不迷茫》感覺就是四流作家的東西,所以我還是回歸了經典的行列。按我理解,我認為經典是被篩選出來的作品,至少受到了認可,所以經典會比現在一些二三流作家做的更好,當然大作家發揮也不會很穩定,也會有一些二三四流的作品,但是在被歸為經典的作品裡面就不是,我覺得得經典可以算是種品牌認證吧。再說經典裡面有什麼,其實很多經典真的很平鋪直敘,或者很無聊,但是之所以沒有看出那背後的東西,可以說是你知識面不夠廣了,建議閱讀前先預習一番。總而言之,因為你讀書不夠多,所以你讀不下書。

謝邀。經典文學,經典兩字就能說明很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從中可以讀出對人性的拷問,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解讀等等。即使是同一本書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細心品味,才能更好的理解。


謝瑤。

經典文學作品看得很少,因為他們故事性太弱。倒是古典的筆記小說看了不少。你可以發現我們今人的套路,古人早就發現了,而且文筆牛的一批。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很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