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錯。

在企業中,有三類工程技術人員。第一類是工藝工程師,他們決定了新產品研發的必要性以及新設備的基本原理和功能;第二類是機械工程師,他們決定了新設備的機械結構和工作主體;第三類是電氣工程師,他們為新設備配套測控裝置和電氣接線。在這裡,工藝工程師最重要,機械工程師次之,最末的就是電氣工程師。

由於電氣工程師是為設備收尾的,許多設備的設計瑕疵都會反映出來,所以電氣工程師還需要做大量的二次設計工作,有時還不討好。誰願意承認自己的設計存在瑕疵呢?新設備投運後發現問題,運行方操控人員會向電氣工程師投訴,如果電氣工程師向上級反饋,則往往高層技術人員又會責怪電氣工程師多管閑事,電氣工程師是兩頭不討好。

這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如果研發的就是電氣設備,這裡電氣工程師是主角,機械工程師是配角,則電氣工程師才具有主導地位。

這種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只有當某人既負責工藝設計,又負責機械和電氣設計,這時此人才能真正地當家做主。

我用我的經歷來說明問題吧。

===================

常看我寫的帖子的知友們都知道,我剛剛離開校園進入職場是在一家大型國有玻璃製造企業,這家企業有近五萬職工。

入職半年後,實習期結束,就讓我和其他幾位工程師們一起設計和製造一條壓花玻璃熔煉、拉制和切割包裝生產線。我負責熱工儀錶、自動控制和DCS監控部分,另一位工程師負責窯爐部分,還有一位工程師負責機械部分。

某日總工來找我,期望我能設計一套彩色玻璃噴塗裝置,為公司產品的銷售增添效益。

彩色玻璃噴塗裝置牽涉到低熔點玻璃色料粉的製備,噴塗機的設計,還有控制系統的設計。其中色料粉的製備與玻璃化工原理和工藝有關,噴塗裝置與機械有關,控制系統當然與電氣有關。

我對總工說,我所讀的專業是自動控制,化工和機械我不熟悉,總工說實在找不到人,讓我邊學邊設計。

於是我從物理化學開始讀起,閱讀了玻璃工藝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設計。終於在半年後,我設計了全套噴塗裝置,設計和製備了鈷藍色、鐵紅色、銅青色和錳灰色等四種低熔點彩色玻璃色料配方和色料粉,還有用PLC操控的控制系統,試車時一次成功。當我看見彩色壓花玻璃帶在隨著傳送帶送到切割線,被我設計的切割機和包裝設備打包切割為大片窗玻璃成品,真的好開心!

百度上的彩色壓花玻璃

在此工程中,我獨自擔當了工藝、機械和電氣工程師,我還收穫了彩色玻璃色料粉的發明專利和配套的噴塗機械裝置發明專利。

在這裡,是電氣重要還是機械重要?從總體設備來看,當然是機械更重要,電氣次之。

推而廣之,例如電力機車的設計,再例如電冰箱的設計,我們也看到,還是機械更重要。只有電器設備,例如電視機、筆記本之類,才是電器更重要。至於工廠里的機械設備的研發,當然是機械研發更重要。

所以,即便我們所讀專業是電氣,對於機械原理和機械製圖,也不要忽視。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我本碩機械,畢業自學C++轉型工業軟體,C++學到什麼程度可以面試工作?,機械專業的小夥伴兒有時間還是去學一學軟體相關的技能比糾結哪個重要更重要,重要與否最直觀的評價標準就是薪資待遇。

如果薪資待遇好那就重要,如果待遇不好那重要也形同虛設。

如果機械重要,那機械的待遇是高還是低呢?為什麼很多機械工程師抱怨工資低?

如果機械重要,那機械的待遇如何呢?機械專業的真實待遇都是怎樣的?


個人認為,機械決定了產品的上下限,電氣決定了產品的細分領域。

同樣的雙平行四邊形機構,有的做的很大,用於碼垛,有的做的小巧,用於手術。同樣的機械結構,總體上說,機械結構的設計大體相似,但產品的功能確千差萬別,除了材料不同,主要是電氣結構和控制方法不同,造成了產品功能的差異


先說結論:機械重要。

機械搞不好,電氣沒得搞;

機械搞得好,電氣工作少。

機械設計的難點在於無法準備預判設計成果,一旦出現問題需要返修或者重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或者有可能整個設備報廢。

在結構設計的時候需要模擬整個流程,防止出現干涉,防止電氣動作無法實現,防止工件無法加工,防止功能無法實現,防止電纜氣管無走線位置及彎曲半徑過小,防止漏孔等等

不要小看機械搞錯一個孔位,可能為了打這個孔,需要把整個設備大卸八塊,然後艱難的鑽一個孔,還鑽的不準。也可能新孔距離舊孔太近,導致破孔或者沒法加工,那整個零件直接報廢。遇到這種情況,即便上級不批評你,自己也會無地自容。


機械重要,因為機械難整,周期長,風險大,製造難......


同等重要

現在是機電不分家,機械是需要電來驅動,電需要機械來實現轉化。

如果你一點都不懂機械,只會電氣,目前來說還是不好的,相反也是。

對於設備而言,無論你控制演算法怎麼出色,沒有機械做保障,可能也實現不了,相反也是。

電氣與機械是相輔相成的,你成就我,我也成就你。


雖然電氣不服,但是確實機械重要,但是!!現在都是信息化數字化了,這塊電氣能插一腳


啥貴啥重要。

價格體現了很多有效信息。


哪個專業重要取決於研發什麼設備。

比如 IDC 行業內,做空調的,機械和電氣都不重要,製冷最重要;做電源設備的,那肯定電氣最重要,機械就是個輔助;做機櫃的,其他都不重要,機械最重要。

從做產品的角度看,系統設計最重要,機械和電氣多數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系統設計、架構設計最關鍵,決定了產品的優劣,做系統設計的人通常各個專業都懂些,到了機械、電氣都是落地實施了。

因此,爭取讓自己成為系統型人才才是技術發展的關鍵之路,爭論哪個最重要沒什麼意義。


本回答只能從某一些行業來分析。

電氣功能在實現基本的功能後,然後再加一些保護措施,已經達到能用的級別,一般家電只要求這麼多。現在很多功能都是晶元廠家做好的,很多功能不是設備廠商來做的,都是晶元廠家做的。設備廠商有時候只需要按照推薦方案做就行了。

業界對電氣嚴苛的是汽車行業,汽車上大部分器件都要求在-40到105攝氏度正常工作。然後還有複雜的EMC環境下也要各項功能都在要求範圍內。總之各種各樣的惡劣條件。這時候晶元廠商給的方案可能不夠用。個人覺得電氣上限取決於當前材料科學的上限。(比如氮化鎵的運用,讓手機充電器做的足夠小)材料科學的突破,能讓很多體積大的設備變得很小,能讓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剛剛是說電氣方面,現在來說說結構。

然後以家電行業戴森說說,說說他們的吸塵器

一個有一些基礎的公司硬體軟體在一年內能做到和戴森差不多的性能指標。甚至能超過戴森。

但結構件(機械)好的設計全都被戴森註冊了專利。比如用推桿彈射出垃圾。只能用一些比較蠢的結構設計,蠢設計在倒垃圾時可能會使得浮灰不受控地飄落。現在的戴森吸塵器V系列也有問題,在連接滾刷後,非常重,在提起吸塵器時,手腕下部會受到吸塵器的壓力。非常不適,

這種結構設計的吸塵器都有這個問題。

這個就沒有上面的問題。但吸力小的可憐。基本比第一個吸塵器所有的都要小。所以現在好的能妥協無繩,吸力大,輕巧的吸塵器還沒有問世。

然後戴森那個把電機藏在手柄裡面的吹風機,因為噪音和風力沒掉鏈子,讓這一結構件的設計俘獲萬千女性。結構件做的好,做的早通過專利技術,可以搶佔很多市場份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