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加劇了貧富分化。

勤于思考和動手的人,能獲得更多的信息。

本身就懶的人,有沒有互聯網都一樣。


講真,我覺得是互聯網重構了信息差。

首先,互聯網讓信息傳遞更迅速,很多以前不方便傳遞或者傳遞很慢的信息,都能快速傳播出去,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的確是消除了信息差。比如谷歌百度和各大門戶網站,即時通訊工具,都屬於這一類。

另外一方面,因為互聯網傳遞信息速度快,所以很多生產信息的機構組織快速生長,以滿足信息消費的需求。互聯網公司的編輯是薪資體系底層的民工,卻幹著過去知識分子都敬仰的職業——碼豆腐塊。這種組織結構下生產出來的信息,有多少營養,很不好說,但確實討大眾喜歡。值得出書立著的信息相對於過去當然也更方便交流獲取,但是跟粗製濫造的信息相比,絕對數量上喫了虧,所以關注瞭解的人更少了。從這點來看,是加大了信息差。

其實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到底它能幫一個人或者一羣人消除信息差,還是加劇信息差,一方面看你怎麼定義信息,另外一方面,看用這個工具的人目的是什麼。

不過有一點我很贊同。互聯網和 AI,大數據這類的工具一樣,有放大效應,將個人意志放大到全局的效應。通過技術改變人們生活,提高信息傳播和過濾的效率。這種效率的提升,把設計和實現產品的人的意志放大,抓住用戶的注意力和時間,讓用戶看到他想讓他們看到的,聽到他想讓他們聽到的,長此以往,用戶就被洗腦了。工具的執行效率越高,意志放大效應就越強。

這算是加劇了信息差嗎?我不知道


看了一些回答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記得早在出國和IT產業方興未艾的時候,就有一位長者對我講:電腦和英語,一定要學,但它們只是工具。互聯網、AI、ML這些,同理。所以說,討論是不是一個技術、工具消除了信息差,而忽略掌握技術/工具的羣體,多少顯得緣木求魚。信息差本質也是集團、階級劃分的需求,只要這個需求依然存在一天,不論出現多麼高級的工具,都不大可能消除或者加深。從人類早年的神祕主義到如今流行的各種陰謀論,討論信息透明不應該侷限在非哲學領域的框架中。

一些拙見。


在資本面前大眾是裸露的,在大眾面前資本裹得很嚴實,金錢權力就能操控信息流通。


從信息的複雜度來區分,互聯網消除了一些簡單的、表面的信息差,但是加劇了複雜情況下的信息不對稱。

通過互聯網你可以知道一些很簡單的信息,比如單一的信息,手機的售價,使得線上和線下的銷售價格更為接近;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產生,大量的數據產生,擁有數據的人就擁有你更多不懂的信息,比如消費習慣、行為習慣等等。


也許互聯網是能讓我們所有人變聰明的,但實際上它卻讓我們很多人變愚蠢了,因為互聯網不僅是好奇者的吸鐵石,還是輕信者的落水坑。互聯網把每個人都變成了即時專家。你有學位?呵呵,我有谷歌搜索!

——弗蘭克·布魯尼


暴露出大家有信息差


可以說一方面消除了信息差,一方面也加深了信息差。

消除信息差的方面,舉個例子,18線小鄉鎮青年也有機會通過直播看到各種美女,在以前非互聯網時代是沒有這樣的渠道的,連YY的渠道都很有限。

加深信息差表現在各大互聯網巨頭之間互相設限,BAT對對方信息都修牆攔截。


請參考資訊理論第一章,熵的定義


互聯網本質來說是提升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同時也增加了信息滯留量(或者說信息量增多)

因此互聯網到底是消除了信息差還是加深了信息差,需要看互聯網使用者本身是如何看待的

如果每天僅僅是沉迷在抖音、快手這類型的信息推送型APP,或者在騰訊新聞上,僅僅專研財經這個板塊,即只看自己熟悉的信息而不願意去打破自己圈層去接觸外界信息的話,互聯網確實產生了信息差,因為在這個領域裡面,每天都會有無數新的信息等著你的查收,永無止境;

但如果是具備較強的探索能力的話,你是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提升你看這個世界的效率的,不管是通過社交APP還是通過逼乎還是通過各種APP,都是有可能能幫你打破自己原有的圈層的,去降低圈層間的信息差。

但有一點就是,沒有全知的人類,任何一個人都只能知道這個世界的其中一個部分。但你願意是往專業道路發展(本圈層內深耕),還是願意橫向道路發展(打破各種圈層),都是個人的選擇罷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