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討論範圍限定:

1.只考慮自行車爬坡本身,目的只是上坡,只考查上坡過程中騎的累不累。假如上坡過程不累,但到了坡頂才開始覺得累,也認為是不累的。

2.不考慮比賽或長途騎行,不考慮什麼比賽戰術,什麼分段規劃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

3.默認是可換擋的自行車。

4.自行車騎行過程中,根據速度與坡度,調整換擋以使得蹬車在發力甜區。

5.不放花裏胡哨卻與題無關的圖片,更不圍繞那些圖片展開不必要的討論。

影響因素:

1.上升高度一樣,無論快慢,不考慮速度差異帶來的阻力差異(非專業騎行,自行車速度範圍不大,達不到明顯阻力增強的情況),最終做功相同(相近)。

2.人體對外做功,不同負荷下(功率),帶來的感覺不同,既是否感覺到累。此外,由於體內的反應需要時間,做功帶來的勞累感往往會滯後(直接儲能物質消耗盡,身體進入靠消耗間接儲能物質產能來建立新的能量平衡的階段)。

3.低負荷高頻率為有氧運動,高負荷為無氧運動,兩種方式在人體肌肉組織內會有不同的反應發生,同時也影響運動後的感受。

4.1如果上坡前有平路甚至下坡,你可以將自行車速度提到很高,上坡過程中你和車的動能就轉化為重力勢能和阻力耗能,這時候發力就會輕鬆很多,因為需要補充做功功率不大。而且加速段平地加速比爬坡維持原速輕鬆。

4.2 如果上坡前沒有加速段,則需你在上坡途中從速度為零開始做功提供動能,勢能以及阻力耗能。和平地比,最大的區別在於上坡要克服重力分量,負荷會增加。

結論

1.小坡情況:

根據你的體能,如果坡長坡度小於等於某兩個值,上坡的總耗能較低,你一口作氣騎上去,即使到頂了,由於身體反應的滯後性(第2點因素),你甚至會在之後的一段時間之後才開始覺得累。假如有加速段(4.1情況),這兩個值可以更高。體能越好,這兩個值也能相應增加。

當然選擇慢速也可以,原因見後文。

2.大坡情況:

如果坡很長,同時坡不小,快速上坡是不明智的,因為上坡總耗能很高。選擇慢速狀態,人體可以在對外輸出功率低於某值得情況下達到平衡。這種情況下你會只感覺心跳略微加快,體熱略微增加,呼吸略微加快,但你可以持續以這種速度行進很久(低功率持續輸出),只要你足夠慢,就能久到足夠你較輕鬆的到達坡頂。為了使能撐得足夠久 ,需要把檔位掛到相應的發力甜區。

快速狀態下,你的輸出大於甚至遠大於上述平衡狀態下的功率,一段時間後原有的直接儲能物質消耗殆盡,體內能量平衡無法建立。單位時間內,次級儲能物質分解補充的能量小於或遠小於你消耗的能量。由於能量空缺,你會上氣不接下氣,兩腳無力。而且距離登頂遙遠,接下來的路程會使你感到更加疲憊。

根據坡的長短緩急,類似快跑和長跑,可選擇不同的速度和策略。

3.騎行後體驗:

常年鍛煉的情況除外,正常人採取快速上坡,當下大腿就會虛弱發脹發硬,第二天酸軟。這是因為高負荷大功率輸出導致局部肌肉充血,以及無氧呼吸導致的乳酸累積。

慢騎行下,低功率輸出,上述情況可能仍會發生,但程度會低一些。或者也可能不發生。具體還是要定量看坡度和距離以及騎行者體質。

綜上,小坡緩坡快慢都可以,身體反應滯後;大坡急坡慢點蹬,容許能量平衡建立;最後,在上坡前的平路或下坡先加速,靠動能(慣性)降低後續輸出的功率(總能耗是不變的,但做功過程感受不一樣)。


以我每天通勤要上下4座橋的體會。一鼓作氣衝上去會很累,但也獲得了極快的速度和滿足感。當你以超過30的速度,在上橋時一路搖車,把電動車甩在身後的時候,那種滿足感是遠遠超過平路的。當然結果是到了橋上,你也就只能累成狗了。

慢慢騎很輕鬆啊,把齒比跳到合適的位置,以15的速度慢慢悠悠休閑騎上橋,看著共享單車拼了命也剛剛跟你的速度差不多,心中也會竊喜吧。


其他答主都更側重於主觀感受。

也確實,「累不累」本身就是一個主觀題。

那對不對呢?

不太對。

客觀來說,路段分為平路、爬坡,速度可以按照輸出功率來分。由於是同一個人騎同一段路,所以總功率不變。

於是,有「高,低」,「平平」,「低,高」三種功率輸出模式。這個模式的求解,受坡的長短、難易、平路長度等影響,是個比較複雜的情況。

但實際比賽中,採用「高,低」模式的兔子集團,總是會被採用「低,高」模式的大集團追上(當然有體力因素)。或者像瓦隆之劍,看著老將瓦爾韋德以「低,高」輸出的模式翻越於伊之牆…

但不論是那種模式,最終贏的人,總是看著表的弗魯姆。

看著表,晃著腳,輸出一秒是一秒

總功既然不變,平均輸出到每一秒纔是最不累的選擇,也是能輸出最久的選擇!

不要平路衝刺式的衝破,不要康塔多似的瘋狂搖車,保持節奏,穩定輸出功率,你就是下一個最快的仔!


能衝上去的,必定是小坡,你要說累,肯定是沖累。一般的小橋之類,衝上去比如保持30到35的速度,基本功率不能少於4,500w,慢慢20速度搖車上去,200w多一點差不多就夠了。對於一般人,500w搞20秒比200w搞3,40秒比,肯定是500w累了


很多分析都是分析功率,肌肉的勞累肯定和功率有很大關係,但要繼續前進心率是更重要的指標。衝上去你的心率會很快上升,如果心率很高還沒到坡頂的話,你就騎不了了,因為就算你慢慢騎,只要還是上坡,心率也下不來,騎行愛好者一般說「爆了」不是沒力氣了,是心率爆了,肌肉的供氧不足無法再輸出了。比賽其實就是對心率和功率的管理,根據自己的心率和功率,算準CD時間不停拉扯來消耗對手。你踩得用力功率就上來了,但是心率會稍微滯後並持續上升,所以沖橋是一鼓作氣輕鬆一點,因為你馬上迎來下坡和平路,可以管理一下心率,但是坡比較長的話還是慢慢騎比較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