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答一個吧。

本科畢業出國到現在10年時間。博士畢業後,回國在二流高校工作過4年,後來又出國做博後。

首先,說下在國內的情況:學校平臺一般,不是985、211、雙一流,俗稱省內小一本;本人有海歸身份,在學校整體上發展較好;藉助政策上優勢,很快搞定了職稱,碩導,國家、省部級項目等;收入亂七八糟加在一起,有20萬+,期間也把房子搞定了。算是生活小康,壓力不大。

至於後來又出國做博後,仔細想想,分三個方面講一下原因:

  1. 個人原因:感覺主要是自己找不到內心的平靜(有點矯情了,但確實是真是感覺)。本人天生有點較真,偏理想主義,內心還有一點小情懷,希望能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感謝黨的教誨,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太喜歡妥協,有點一根筋;自己認準的事情做成了會非常開心,不認同的事,出於無奈也會去做,但是會非常不爽;喜歡純粹的生活,專註於自己的專業領域、教學等。
  2. 環境原因:二流高校的工作環境(985、211、雙一流不清楚),體制內的色彩還是比較明顯,比較考驗人的綜合能力。除了教學和科研等基本工作外,還需要和各個行政部門搞好關係。我的評價就是看人辦事,小老師搞不定的事情,換個大佬去就搞定了(不爽+心累);不熟的人能搞定的事情,換個熟人就搞定了。然後,就是各種會,年輕老師經常被抓壯丁、充人頭,大塊的工作時間被化整為零,要幹自己的事,只能等週末或者晚上了。
  3. 工作方面:教學和科研,有點浮於表面。教務處基本就是檢查老師上課有沒有遲到、教學材料(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學日曆、教案、ppt、講稿、教材、學生點名冊等)有沒有帶齊,教學評估的材料格式對不對等等,至於上課講的怎麼樣反倒沒人管了。科研上,基本上是以數數和算錢為主,關注點在於是不是一區,是不是能拿獎,是不是國家項目等等。真正的科研問題,倒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以上種種吧,總有種八字不合的感覺。後來,就在一把年紀的時候,帶著領導、家人的不解(在這裡依慣例,要感謝我媳婦,堅定的支持我的選擇),再次出國。希望這兩年裏,自己可以變得不那麼較真,可以更加豁達。內心還是希望在國內工作,不用遠離家人,不用孤軍奮戰。


我18歲出國讀本科和研究生,輾轉7、8年回國,國內停留1年多,然後出國定居至今。雖然定居的決定性因素不是自己,但是我還是非常習慣國外的生活的。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 漂泊的慣性。一直每年只有假期回國,早已習慣獨來獨往。我習慣了周圍人說的不是我的母語,習慣了長時間不喫中餐,習慣了上學的時候,"家"是心中一個念想,總想著有一天我要回到家鄉開始我的事業。真的回國後,以為自己終於回歸歸屬,但其實發現並不適應。而現在再出來,"家"也就真的成為一個念想,想回也不能回了。
  2. 不喜歡被束縛的感覺。回國容易出國難,在國外的時候,想去哪個國家,真的是簽個證提上包就出發,而且想回國隨時可以回; 回國之後雖說也可以,但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感覺自己好像被困住了。
  3. 離不開的免稅店。可能有人覺得這個小題大做了,但是作為一個資深買買買剁手黨,一年一定要逛個若干次免稅店,化妝品包包首飾總是要買的。對比起來,在國外就方便許多。

身邊有很多人回國後又出來,讀二碩的,讀博士的,定居的。原因形形色色,但大多都是因為回國不適應,或者逃避工作,或者想繼續念書。如果說是因為國外的生活有多好,我想也未必,畢竟這一代出國的人在國內都屬於家境優渥。

公眾號: 牛津學長 邀請作者


我有兔脣,回國工作也是老爸走後門找的,有一次國外總部公司來視察,因為我有留學經歷被提議讓我跟著去當翻譯,然後經理來找我、一看到我,當著所有人的面說這個不行哦,太影響公司形象了。我就像被當場打了一巴掌。然後辭職辦綠卡來美國,幾乎沒任何人在長相上歧視我,找工作出乎意料的順利。


如果說初次回國是對祖國滿懷希望的話,再出國就對祖國充滿失望。


我的一個學生在南加州大學商科畢業後回來,工作了2年後又重新申請去美國上經濟學博士。

他回國的原因是家裡人幫他安排了工作單位,回來待2年就可以拿到上海的戶口。在上海的2年他主要是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覺得自己的留學經歷其實並沒有什麼優勢,如果沒有裙帶關係,他覺得混的跟國內一般大學都差不多。最後還是覺得重新出去上學。

他在美國上博士的期間,又同時修了計算機的一些課,打算將來在美國就業。

感覺他更在意是憑自己本事去做事,不想總是打著家裡背景。感覺他是 一個直男,自己也比較努力,也沒有什麼經濟壓力,所以就是做自己的事。

每個人的原因都不一樣,只是大家都在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路。

泰博斯創新實驗室-青少年科學素養平臺?

www.tabs-lab.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