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存在先手優勢的回合制競技運動中(包括體育和遊戲),往往是誰得分誰接下來後手,從而起到弱勢方保護的作用。但在一些地區的籃球半場攻防中,人們卻普遍採用誰得分誰繼續發球的機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規則呢?


快啊,不然換髮打得下面的隊得等多久啊...


在我們這兒地方,半場基本就是這規則,除單挑外,2v2或者3v3進球都是由進球方發球,我們這兒叫這規則「霸王莊(樁)」

從小打球就是這規則,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謝邀。主要原因還是場地有限,場下組隊太多,進一球就交換球權,很耽誤時間,尤其在雙方防守都玩命,命中率低下的時候。

在讓強者能更快處理掉對手,贏來下一波挑戰的同時,也給了弱雞隊翻盤的機會,也才會有四五個中投投死的劇情發生。


因為長邊還是五六組球員等著上啊,你來個失球方發球,那得等多久才能打一輪啊。


提高比賽質量和加速比賽進程。

因為野球場上比賽隊伍參差不齊,時間觀念差,規則偏向進攻方會加速縮短比賽的時間。(對比進球後換髮)


謝邀

國內還是比較熱衷於半場的,三五知己,籌齊就可以玩。沒有太多約束,對身體素質要求不高。

最重要的是玩的開心嘛。

國內大概有兩種野球場方式吧(就個人所見到的)打11分和打5個球。11分顯而易見,兩分算兩分,三分算三分。進球後交換球權,半場發球,犯規違例看自己的專註度,能不能發現。

至於5個球的方式就有點複雜了,這就有可能造成強隊一直不下。規則是多組的情況下1,3打,1組拿進攻球權。打進5個球的隊伍留下和下一組打。也有可能多組情況靠罰球線點球,首先點進的隊伍拿進攻球權,先打進5個的隊伍獲勝。但是有一個小bug就是隻要進球後,球權一直在進攻方手中,不會交換球權。只有通過籃板搶斷和隊手失誤拿到進攻球權。這就造成一個隊如果有2個大腿一個籃板手(3v3)或者一個大腿一個籃板手可以一直稱霸球場。直至體力下降,打不動了纔有可能下來。

可能是因為中國那部分最早玩籃球的(60後,70後)老大爺們剛開始的勾手,頂點跳投並不穩定,為了有能力在更加正規的比賽中打出彩,通過獎勵機制,誰進球後依然可以獲得進攻球權。或者是因為在老大爺的認知中,中投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現在野球場也是),飄在外面扔三分不僅命中率低下,還會嚴重影響隊友的積極性。不採用11分規則,切為了保證手感的流暢性和比賽的進度,有能力者一直稱霸當王,採取不交換球權制。為了激勵更多籃球愛好者練習。


算是一種獎勵機制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