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268014/answer/620768338,看了這個回答後就想,如果是儒家思想影響國人活的這麼累,那假如道家文化成為主流,中國現代社會會怎麼變化?


某人及其粉絲會改噴「道家大師」。


道家思想既是跨時代的,也是跨國界的。不同的是,與老子天道思想一致的古典自由主義是美國的立國之本,是其制度的神髓,並轉化為憲政民主體制,雖政策層面偶有偏離,也無傷國本。而在中國老子天道思想只是在社稷在深受暴政荼毒之後的急救包,天道思想最多停留在政策層面(黃老之術),沒有制度性的保障,一旦病情有所好轉,老子的天道哲學便被拋到九霄雲外。所以,美國的強盛持續不衰,而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曇花一現。

馬上:道家能治國嗎?道家治國具有可行性嗎??

zhuanlan.zhihu.com圖標劉軍寧:天道與自由:申述天道自由主義_愛思想?

m.aisixiang.com圖標


不用假如。人類社會的具體形態,最後一定要符合《道德經》裡面的描述,呈現出的現象就是《禮記·禮運大同篇》的描述(都知道,就不提了)。只有這樣,社會體系纔是自穩的,否則就必然處於不斷的動蕩之中,直到達到這個自穩狀態。

從社會體系內部視角,個體弱志強骨虛心實腹,文化技能上「復結繩而用之」、「有什百之器而不用」,組織形態上小國寡民。

不過,我引用的「小國寡民」相關的幾個描述,與別人不太一樣,我也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道德經》原意,不過觀者自度吧。

復結繩而用之,請看「復」,不是「只」,更不是不用其它。話說貝爺整些茹毛飲血的花活,為啥那麼多人愛看?他不就是「復茹毛飲血」麼?人類不斷開拓新技藝,但是不要忘本,要知道這些技術發展路線,要知道技術發展的源泉。掌握了文字工具,同時要知道曾經的結繩記事。

同樣道理,是「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不是「消滅什百之器」。你就是有了汽車,也別忘了走路是怎麼個走法;「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你就是有了船,也會游泳,不必非得坐船,你就是有了先進武器,也不必依賴恃仗。

這與「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是同一個邏輯。「有」與「用」,是兩回事。有,為了在有必要的時候用,不需要用的時候那就不需要用,而且顯然,處於一種不需要用的態勢是最好的。有錢了,啥時候花?拿到手就花完?

小國寡民,這個「國」,可不是現在的最高級人類組織實體,這是一個組織化羣體的指稱,這描述的是一個基層也被充分組織化的社會形態,是對「三個黨員就要成立黨小組」的描述,這是對「派出所」的描述。

對了,關於「無知無欲」,有人說這是「愚民」,敢問,你們所知的「智慧之人」、「先賢聖哲」,那都是有知有欲麼?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無知無欲還是有知有欲?

這個無知可是跟無欲連一起的。

還有弱志強骨虛心實腹,看清楚,弱的是「志」,虛的是「心」,一個想法不是很多的人、虛心的人,這是「愚」麼?


道家思想在現實中是沒有可行性的,它提供的願景並不是一個穩態概念。

道家的無為在原文便有非常具體的描述: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裡講的非常清楚,後文又有小國寡民。

大概來說,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清靜無為,愚民政策,減少人口,減少慾望,適配自然資源,崇尚和平,從而讓每一個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那這裡最大的麻煩就是:當你人口不足的情況下,你幾乎沒有辦法去阻止人口更多的羣體去實施他們的政策。

換言之,由於政策之間存在競爭,這種競爭必須以生產力更高者勝出而告終,因此,試圖減少生產需求來滿足現有生產力的舉動是註定失敗的,因為生產力更高的羣體,可以隨意按照自己想要的形式,來塑造世界。

回過頭來:中國曾經以道家思想作為主流政策

漢朝初期,休養生息,崇尚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這個持續了很長的時間。

為什麼這個政策最終會破產?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什麼漢武帝要推崇儒術?

那就和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治形勢相關,漢武帝個人性格好大喜功,匈奴侵擾漢朝邊境,逼得漢朝反覆和親。

漢朝傳承秦朝的制度,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

最終,黃老之術被統治階級扔掉了, 因為它確實不實用,不能滿足統治階級的慾望。

同理,道家文化本質上是保守的, 如果它成為主流,中國現代社會會更難變革,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歷史上踐行黃老無為之治的漢、唐、宋等朝代,都證明瞭以道家治國會帶來怠政、惰政,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等後果,以儒家進取精神來整頓綱紀也是必要的。

此外,道家在中國思想史上雖然不是第一,但也是主流。無論儒釋道,絕大多數思想家身上都有道家的痕跡。

還有一點。道家思想看似無為,但實際上是有天道作為最高依據。但,誰所主張的天道纔是真正的天道呢?憑什麼你的天道就是天道,我的就不是呢?這個天道是內化的,還是外置懸置的呢?天道與人道是相合的,還是相背離的呢?這些問題在歷史上都有各類政治實踐,有好影響也有壞影響,這也是道家需要面對的。


道家哲學政治模擬?感覺道家的治國理念很成體系,在結構上,它不會有什麼彈性內容可以給你自由發揮,它使「道」能代表一切事物,所以你只能往裡擴充理論,卻不能向外延伸。不過還好「道」這個概念本身就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特徵,所以幾乎無限大也可以是無限小。但即便如此,也使這導致了一定問題的產生。

比如《恆先》一書這段:

舉天下之為也,無夜也,無與也,而能自為也。

就是說凡舉於天下(此天下代表已知範疇,因為天下需要滿足前句一個定義,需屬於可以「舉」出來的行為)之行為…

就是說凡舉於天下之行為,是沒有看不到的,也是沒有是誰提早就告訴你的,但是你卻能自為。

這樣一來麻煩就來了,恆先成書比老子早,在老子提出無為思想之前,道家首先建立起了「天下之為而能自為」的觀點。聖人(統治者)去插手天下蒼生之為,就觸犯了「無與也」這條道規,怕是是要被烤死的節奏了……所以舊時代的官僚體系就很難在道家思想中找到合法地位。

老子當時什麼身份?他是要去代表道家的……

道家:「那好,老子,你聽好了,當今世上的聖人,皆觸犯了無與也這條道規,你快去都把他們考死。」

老子想了想覺得很心塞,自己身邊就只跟了一頭老黃牛纔是,你讓我幹這事不是想我去送死的利索嗎?於是乎就不淡定了:

「這能使得?」

使不得怎麼辦呢?那乾脆,讓聖人明白無為的道理,不去觸犯「無與也」這條道規,只掛個聖人虛名也算是一種不是辦法的辦法不是嗎?

所以纔有了老子的這段: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這是結合當時國情,對道家思想進行了有力擴充。他還很聰明的為自己找了一個理由,叫「以今之道御今之有」。

哈哈哈這位狡猾的先哲,幾乎可以承包你們一整年的笑點。

但即便如此,問題並沒有被從根本上解決。道家支持官僚體系的根基仍然很弱,對一代雄主的時代來說,這便形成了根本性的矛盾主張。而我們又一開始就說了,道家的治國理念很成體系,幾乎沒有什麼彈性。想要解決矛盾就必須拋棄道家整體思想,才能打破對一代雄主的束縛。於是漢武帝時期,道家就遭受了漢武帝的拋棄,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

(這裡加個連夜查的史料。不是要問道家治國的真實價值嗎?那就問問漢武帝吧。

漢武帝臨終託孤,有四位重臣。我們由此四位重臣的學術身份來判斷一下支持董仲舒大一統理論的這位皇帝,對儒道兩家的真實態度與目的吧。

其一霍光不用說了,兵家。

其二桑弘羊也不用說了,有名的酷吏,法家

其三上官桀也是,兵家裙帶猛將

其末金日磾,《通鑒論》「若日磾者,又豈嘗學而有他術載!」就說他是文盲,但這個人品質這麼好,還用學其他的術嗎?總結他的身份是不分誰家的,職業是金牌護衛。

四位重臣無一儒家!可見他對儒學大一統明重實輕,道家明輕實重。但卻巧妙的以此為柄繞過了道家思想對一代雄主的行為干涉,使黃老乖乖閉上了嘴,卻還得為他所用。這也為我們懷疑大一統學說並未能確立儒家在漢朝的統治地位提供了證據。而也為另一個現象做了有力補充,也就是是黃老不屈,棄漢之用,這才逐漸引發了了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成風,產生大面積士層階級貪戀閑雲之志從而棄官不做的現象產生。由此足以說明,「道不可輕廢」,「遷一而動全身」,道家思想與官僚階級的兼容性差到離譜,連一點點表面張力都不存在,不然便不會不容漢武帝之過。

參考:

李小鵬:《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糾正被儒家文官扭曲的歷史》(2016)

—————

所以第一個麻煩就是這個,想要用道家思想長久治國,封建官僚時期是絕無可能的。而兩千年前的中國也不可能完全打破官僚制度,所以這便形成了用道家思想維持中國治理這一假想命題的的第一難題。也就是說道家絕無可能與官僚體系長久共存在一起。題主的假設也便難以成為可能。

第二點,本體論搞的太紮實!太超脫時代性!

本體論就更操蛋了,我們如今都進入這麼先進的社會政治結構了,卻還夠不著它……

恆先說「恆先無」,世界是從無生成有的。而這一句話卻產生了本體類矛盾,既然是無,難道還能無中生有?

恆先為了完善本體論的觀點,結果就將本體論哲學發展到了無法再高的高度上去了。瞭解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時期的本體論哲學的人應該深有體會。在對待本體論的無,與本體論的有,這兩者明顯存在辯證關係矛盾的哲學結論是用來劃分東西方古典哲學完全不同的分界基礎。

一般而言,世界先有無的話,怎麼樣纔可以在無中衍生出有呢?這幾乎是令人無法想像的、令人迷失的哲學思考方向。

所以古代西方哲學放棄了無,承認了有。

即先有了有,再有了無。

但到了現代,西方又後悔了哈哈哈……他們重拾了對無方面的研究,但大多也都迷失在了只有數學家才能搞懂的多元論的世界裡去了。嘿!就讓他們繼續迷失好了,我們先來談談屬於我們自己的無的概念。

恆先說先有無,再有有,這一脫離唯物哲學觀的本體論哲學為什麼會被接受?答案無非是恆先又同樣用唯物哲學觀方式打破了本體矛盾的構成,科學合理的講通了有生於無的客觀概念,看下段……

有出於或,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

或非或,無謂或;有非有,無謂有;生非生,無謂生;音非音,無謂音;言非言,無謂言;名非名,無謂名;事非事,無謂事。

看到他們之間的關係了嗎?呵呵不錯就是這樣的。「有」這個概念出於「或」。

先看「或」的字型,我們來拆出它的漢子哲學部分:

「或」是一種狀態,「口」是人言,代表著或是被發現的事物,而這個事物是在它的維「一」性還未被決定時的狀態,此時人們用什麼來決定它的唯一性呢?就是「戈」!古代一種兵器,代表爭執。總體而言「或」的意思就是不確定,但卻被人類發現也同時正在處於即將通過競爭從而被決定「或」字的狀態下的事物。所以「或」的本意,代表事物即將生成有的過程。此時稱之為「或」,而「有」是從「或」來的。

接下來「生」出於「有」,不再細說,這裡並不算重點:

「有」的事物可以演變成「生」。「生」就是誕生,可事無本就存在,何來誕生之說?因為誕生是我們的感受,事物從被發現,到通過競爭被定性,再到加入人類的認識圈裡,這個加入人類的認識圈就被認為是誕生。

接著下段,它開始以「音」的方式在人類社會廣傳,有了「音」就有了系統的「言」,有了「言」自然就有了「名」和「事」。

簡單講完了,現在是重點:

我們再從後往前排一遍,便呈現出了道家對事物唯物論方向的基礎解釋。即道家從客觀角度分析出來,我們人類對一件事物的最終看法,從頭到尾要經過這幾步過程。那麼後面重頭戲就來了。

「無」存在於哪裡呢?

「或非或,無謂或」。即事物在「或」的狀態過程中沒有被建立起來,或者建立失敗了,那麼事物在「或」的狀態下,對我們呈現出無!的!狀!態!

劃重點:「無」是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種狀態。

現在,事物「無」的狀態已經被我們建立起來了。接下來繼續擴展「無」的定義。

接下來除了「無」與「或」之間的關係,「無」的事物還在我們面前會呈現哪種狀態呢?

還有「有非有,無謂有。」套用對「或」的理解公式,即事物在「有」的狀態過程中沒有被建立起來,或者建立失敗了,那麼事物在「有」的狀態下,對我們呈現出無!的!狀!態!

但有沒有發現?既然事物在「無與或、無與有」之間的解釋方法可以一以貫之,為什麼不可以省略的寫成「皆非皆,無謂皆」或者「然非然,無謂之」不就完了?幹嘛要這麼麻煩呢?

因為這些狀態都是獨立的,不可覆蓋,不起連貫甚至不追糾遞進關係的。就是說我從「無」到「或」,是第一層樓,那麼我直接上兩層可以嗎?

可以!

只要第二層「有」展現出了「無」的屬性,那麼我們直接可以跳過它上到「生「這一層。

那麼「生」這一層假如也是無呢?你就只能直接上到「音」這一層。

但是呢!若是生這一層被我們呈現出了「生」呢?那麼你就跳不過去了,只能先上「生」,再上「音」。這就是不追究遞進關係的原因。

我現在要開始舉栗子了啊!(我最怕自己舉栗子了……)

比如說「鬼」這個事物。他就在或、生、音、言、名、事上面,對我們呈現出了一種事物的各方面狀態。唯獨哪裡是無?

有!

「鬼」這個字在「有」上面的唯物形態沒有被成功建立起來,所以「鬼」就是「鬼」……嘿嘿,就問你怕不怕?

道家建立起來了這種體系的唯物觀,幾乎可以將西方「唯物」與「唯心」的概念打入狹隘哲學範疇裡面去,就是因為道家的唯物觀不僅包含了西方唯物觀,也同樣包含了唯心。準確的講,你得將它理解成為東方版的認識論,從此以後,再不要說出東方哲學沒有產生過認識論了嘛好不好捏?喵喵……

但如此一來第二個麻煩就產生了。

無論在本體論方面,還是在認識論方面,道家都展現出了一種非常冷血的客觀角度!極乎絲毫不近人情!正如老子所講的那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不過是一個事物而已。我否定人的特殊性(已獲天體學假說的支持),我否定人類在人類思想上的自我定位(先驗說已獲思維屬於量子活動的啟發性印證,人類思維存在上限,上線由量子的屬性決定。根據八二原則,量子非世界構成基礎。),我否定人類對世界理解的唯一正確性(已獲人體感官結構科學證實)。那麼對世界來講,世界便對我們便形成了一種「明明天行,唯復以不法。」的認知錯位。所以纔要具備「作焉有事,不作無事。」的認識特徵。

就是說我們退而求其次,不求通過自身的感官與思想去追求本體論的目標,更不要通過智慧(智既而亡思不天)來假設世界。而是我們在世界上有目標的做一件事,從這件事在世界給我們反饋回來的信息來推測它的真相,或反饋回來的利弊來辨別對錯。

但這不就容易形成了經驗主義嗎?弊端辣麼大!

嫌經驗主義太狹隘?但實用!比如牛頓物理學定律……你咋?不服氣?允許你現在不要用你可以試試……

但也同樣,「作焉有事」是主張要你通過排除自然影響因素來認識這個世界。它早西方科學兩千年告別探索世界是對自然科學的慣性依賴,形成非常原始的定向研究理論。

聽起來很熟悉很流弊?對啊,你小時候用燒瓶排除雜質做氫氧化物實驗,排除自然影響不就是現代世界的定向研究方式嗎?

但放到過去便一點也不流弊了!反而成為了禍害!排除自然科學幹擾的現在科學研究是建立在對自然科學有一定認識的學術基礎理論上才能成型的。不然舉個最典型的反例就是「煉丹」原理。沒錯是有那麼一爐丹在使用了排除自然因素的客觀因素下碰巧定向配比合理給練炸了,結果讓我們發現了火藥。但之後,所有用煉丹爐辣麼大的「燒杯」來做定向實驗的人都白忙活了不是?這是什麼原因?無非是對自然基礎科學的研究理論不足所致,高屋建瓴,不死即殘!

而且就算放到現代,我們對自然科學的掌握,你給我搞來一個煉丹爐辣麼大又辣麼粗糙的「燒杯」,我也做不出來點啥玩意兒。因為時代技術制約,你這個燒杯本來就太「自然」了點,你還想依靠它排除自然因素幹擾,做定向研究實驗,那也有點太坑娃了吧?

所以第二點,道家思想本體論發展太過於深遠,但是高屋建瓴,脫離時代節奏。靠它治理古代的中國只會整天聽聞哪哪哪又爆炸了,誰誰誰又死於研究。你以為這是好事?科技樹點歪了的概率太大,除非到了宋明時期的手工業水準,不然難保不會面臨全國洗點的悲劇!爬樹還有誰玩過嗎?你爬上一顆歪脖樹,想下來時發現回樹榦扭曲的姿勢竟然阻礙了你下去,那你只好硬著陸了哎……這就是全國洗點式悲劇。

呃聽起來很悲慘啊有木有?但這時候你可不要拿它去跟儒家比!一個人要是太膨脹,一準後面沒好事的……

第三點,行不言之教。

還是綜上所述,道家本體論冷酷客觀到幾乎不近人情!個人面對生活挑戰的時候,覺得這是一件法寶,但對現代化國家治理來說,就有可能是社會主義災難。

《恆先》

「舉天下之名虛屬,習以不可改也。舉天下之作,強者果天下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

「作甬有果與不果?兩者不法。」

《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以上種種,只能說你不想辦法自己活下來,就自生自滅好了。行不言之教,可以準確將知識點傳授給天生下來就有資格理解它的人。這促使道家重視精英教育,而對普及教育產生政策性忽視。不注重貧富差距,當然好在道家也主張不貴難得之貨,但是有錢你也買不到高貴與面子。這些種種,在現代社會,你能接受的下?別以為這就完了,還有呢……

同樣「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若被作為政治理念,那你就別想有養老保險了,別想有社保、勞保,地方補助,個人補貼了。現代社會的福利理念也極度難於溶於客觀冷血的道家思想體系。

還有因為它有對現代金融發展理念與經濟刺激作用的客觀批判性框架要素的存在。道家社會的經濟發展方向只能指向具有客觀價值的經濟結構,而可以想像,它相對虛擬產業的抵押機制審核流程,也一定會變得像天條一樣嚴肅並且亢長,極乎對金融與虛擬貨幣的發展起到致命阻礙。也不利於國際貨幣流通,因為你不能用一個概念幣來換我一個實物,哪怕這個概念就誕生於用來方便交易系統的,你也存在本體框架上的不客觀不對等,為什麼?你破產了你還存在,可你沒了我找誰討債務呢?你敢保證你以及你的評估與擔保組織的存在都是屬於世界的必然?笑死道家精英了。所以這些肯定都屬於不被接受的「虛」的概念。

《老子》一書還好點,最後總結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爭天下的政治觀點。但他把「無事」這兩字說的很概括,冷血的目的也能達到國內無事,比如厲法。而為人民服務、統一全國思想等較為柔和手段也能達到國內無事。《恆先》就不會這樣講,恆先講無事,那就是無事,你想怎麼樣你試試?!

不過總體上,道家思想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徵,才使人類羣體在面臨極度挑戰的客觀環境下可以更易生存下去。以我來看,道家思想的政治應用可以放在太!空!殖!民!時!代!的!初!期!

道家思想政治模擬模式,完全可以在殖民者處於陌生環境下要面臨嚴肅挑戰而組建的政府組織中擔當大任……

將人類火種通過儘可能無情冷血的方式固定在客觀世界的地平線上!

參考引用:

郭玉民:道家哲學的有無論與西方哲學的有無觀。(2002)引用前言

啟發:

楊源:(留位,等一下下先,沒讀懂且不確定)(2009)


道家是極端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自由主義。如果道家佔主流,要麼由於道家不適合歷史趨勢最終被消滅,要麼不會有我們今天大一統的國家形態。其實道家在思想層面,在古代一直都處於主流位置。只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層面被儒家佔據。

儒家正好承上啟下:1,儒家也是講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出自易經繫辭部分,繫辭部分是孔子所寫。有意思的是北方地區有一道家支脈,是奉孔子為祖師爺,據說是孔子曾經代老子傳道學於齊魯地區,故孔子代傳這一脈奉孔子為祖師。2,禮制本就包括法在內,故稱禮法制度。

法家則極端專制和法西斯。法家大師多師出儒家,他們把「法」抽離出來,抬高到至尊地位。但法家在秦朝的實踐——從成功到失敗,表明極端的法治有極大缺陷。故從秦朝廢墟得國精英們總結經驗,批判了秦朝極端法治。法家學說退出政治層面,但在制度層面依然發光發熱。

總結來說,中國古代實際是道、儒、法並用:在思想層面上我們是道家,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層面我們是儒家,在制度層面則是法家。


假如道家文化佔主流

或問:假如道家文化佔主流,中國現代社會變成什麼樣?

答:有先例可供參考。漢朝儒道並重,雖比法家的暴秦好很多,但問題也很嚴重,而且越來越大,讓賈誼為之痛哭流涕長嘆息者六。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才漸上正道。南北朝玄學泛濫,佛道旺盛,南北瓦裂,戰亂相繼。後來北朝逐漸尊儒,才重新統一中國。

道家文化佔主流,若是古代,就沒有中華文明的輝煌了;若是現代,當然好於馬家文化佔主流,也好於伊教佔主流的中東和伊斯蘭世界,又遜於自由主義佔主流的美國。唯有儒家文化佔主流,現代中國纔有望逐步追趕並超越美國。2019-4-4


如果真正的道家思想佔主流,就不存在中國了,也不存在社會。


你這個問題太複雜了,道家本來也很複雜,打個比方 後世的儒教並非孔子當初宣揚的那套東西,後世的儒家也並不是《論語》說的那種形態,而是發展成了嚴密的宗法禮教,以宗族家族為社會基本單位,統治階級重農社會普遍歧視其他職業。那麼換做是道家,道家會怎麼演變很難說的清,也不能簡單拿「道德經」來分析。大概統治階級會選擇對統治有利的內容。整個社會的話可能會對 工商醫等被儒教社會歧視的職業更加尊重。還有大概不會形成普遍的宗族社會形態。還有很大概率上權利不會那麼集中。維持統一可能比原先的困難(當然中國的地理決定了統一和集權佔主流,但是非洲地理上來說也會比較容易統一,但是並沒有)。道家有個核心的東西就是它一直在試圖解釋世界本源的規律,你看道家的世界觀,世界誕生是於混沌,混沌中分出陰陽,然後清升濁降。。。 就是說他們對自然科學會比儒家更感興趣,黃老道黃老道,其中黃帝部分有個重要的部分就是醫術,研究人體本身。道家核心就是研究「天」與「人」。對於社會關係的研究反而是次要,和儒家正好相反儒家更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那麼在演化的過程中,可能科技樹點的會比原先快,生產力的提高可能會比原本的要快,有很大可能就工業革命會比原本來的要早了,所以可能不大會出現那麼多原本朝代之間治亂循環的怪圈

但是因為皇帝的權威下降,權利分散等原因,中國本身這個概念也並不存在了,很有可能匈奴 漢朝 諸侯(應該不會像原本時空裏那樣被消滅,因為沒有儒給漢武帝提供統一的法理)之間會達成某種平衡,最後很有可能出現歐洲的情況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了,有個名義上的皇帝和手下的各個諸侯,然後還有一些別的什麼公國,王國。不知道會不會有太平道或類似的東西出現,然後因為較弱的中央政權形成一個龐大有利的宗教組織。

模型過於龐大複雜暫時想了這麼多,但不得不說這是個有趣的思想實驗 (想到哪寫到哪語言沒有組織可能比較混亂)


中國:

自由貿易 休生養息 穩健發育 中華復興

參考事項與推理:

1亞當斯密《國富論》自由資本主義—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開放

2漢代初期修養施政方針—減稅降費激發活力

3老子、莊子道家思想 和平共處與世「無爭」 —創造穩定和平的外交政治生態

4「以不變應萬變」—在國際局勢變化多端的情況之中走好中國自己的道路

(純屬臆想,還請大家多指教)

當然,在政治上運用過度的道家思想可能會導致泛濫的民主或者是無政府主義。也會出現軟弱無為的行政機關與首腦,在當前世界格局風雲變化的情況之下還不利於中國發展的,這在當前以及以後長期是不可能佔據主導地位的。只有王道與霸道並行,才能在這亂世以德服人,以霸制人。


道家文化沒有佔據主流嗎?我們的傳統習俗,文字,節日,哪一個不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可能就用不上無線了,朋友見面之後會說,我都金丹了,你還練氣呢啊。垃圾!


《黃帝四經》說;過去道生出了秩序」,但王者必須依靠規矩(秩序)一樣的東西才能治國,因此法制由此而生,cosplay「道」這就是修道或學道,這就是王術。

莊子與老子的道就是指他們的cosplay道的方法而更像道,類似一種巫術(可能很早時已經存在了),通過模擬「道」(神或抽象的概念)的樣子而成就事物,王如果仿道越像就越賢明,在講什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物,這些,什麼道生虛無,道生陰陽,道為太一,清虛阿,無為而治阿,無不為等詞這些應指是誰更接近道,誰就更像道,而徵治家說陰陽的態可被人cosplay,道被李耳神化成不可說,不可名的東西,然後就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由此可知「道」優先於天地人三位,但《黃帝四經》中「道」卻被黃帝描述可以拿著,因為得道了,所以才能以下三無:執,私,為。

.............什麼叫得道?

就是說成功cosplay了道,所以才來到世間,帝王越像道越好,陰陽家認為陰陽就是道阿,帝王cosplay陰陽就是好徵治學者,黃老之學意為老子傳說黃帝講道的聖訓,類似於今天網路上的「梗」魯迅「什麼都是我說的」,其實這些就是古代的託古行為。諸子徵治家更多對神的故事扭曲附會於道德,這些徵治家讓王權所施下自己所想像出來的徵治,徵治家說陰陽的態可被人cosplay,王者cosplay道越像,說明越好越賢明,百家的這個cosplay行為其實是以前的巫師系統,道可道非常道,說的玄奇不可知無非是讓神權使王權牢固,把這個「道」模糊化,讓人找不出漏洞,

無道和失道就是指不cosplay道了,

有為派《黃帝四經》中言萬物得道才能生長與來到世界之上,世界上的成功之事也是因為得道了才能成功。「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遊),獸得而走:鳥得道而能飛,魚得道而能遊,獸得道而能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萬物得道而能生,百事得道而能成」,

如果是無為派,那是開歷史倒車,道家喜歡小國寡民一樣的國情,極端的可能退回原始,並且不發展先進相關,

由上可知,道在不同的道家流派表現出來的不可以全然等同。

道的別稱:大道、上道、迵、大迵、一、易、無、無名、無極、無偶、穀神等。

以下是cosplay道的名單:

「大宗師譜」:豨韋氏得之,以擎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鬥得之,終日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以有為派《黃帝四經》為代表,我們會崇武;

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極端的估計會厭世,可能和遠古自由主義疊合起來;或無政府主義吧。

《莊子》外篇中有人託古老子,子貢,應該是受了《竹書紀年》的說法而嘲諷諸子們用神靈代言自己的徵治學,應該是一些相關的神話當時還存在,到後則割掉不記於文獻,很可能存在五帝破壞世界,秩序的故事相關。

(徵治家們重新溯造的一個神靈的形象,類似廣告明星,穿好衣服形象,由此託古這些神來講政治,帶來了嚴重的癡古現象,~淮南王也說今人多貴古賤今反映了諸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道家)

《莊子,外篇》:

小夥子,我要讓你明白,五帝以及三王,美其名曰治理天下,其實是在搗亂天下,愈搗愈亂,終於搗成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大亂。夏商周三王的全部知識,不但搗亂了社會,更嚴重的是搗亂了大自然。污煙瘴氣,晦暗了日月的光輝。水淺樹稀,戕賊了山川的靈秀。氣候反常,風雨不時,寒暑不定。他們的那些知識是蠍子的尾尖,慘毒刺傷人,不但人中毒扭曲了,獸類也中毒扭曲,被迫改變了生活方式。三王犯罪,也以聖人自居。太不要臉啦!他們還曉得人間有羞恥二字嗎!」


這壓根就不是哪種文化佔主流的問題。


請自覺瞭解西漢初,漢武帝之前的歷史


你們是不是對王霸雜陳,法家源頭有什麼誤解

法家就是儒家和道家的魔改毒化版

道家在治國上叫黃老之道,而不是老莊

這個問題兩個無知,一個是道家雖然沒被拿來科舉但從來沒有被讀書人拋棄,二則是法家源頭之一就是道家。


參考用黃老治國的漢唐


不會的,道家主張功成身退,沒想過佔主流。


眾所周知,儒表法裏是兩千年來古代中國的主流,而法家恰恰是道家的派生支脈。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可以說古代中國是道家佔主流。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

——《黃帝四經·道法》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李耳,《道德經·第三章》

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於天地之間也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答陳同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