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辯題又臭又長,而且題幹中的褒貶逆位確實膈應人……

難怪有隻會吐槽與扭頭就走的,但沒辦法,打辯論就是這樣的,好辯題賽出經典很正常,遇到奇葩辯題也能解構出鐵論正理纔是本事。

這個辯題翻譯成最白話的人話就是——

「在知道死後名聲會兩極反轉時——你選擇行善還是作惡的一生?」

辯題本身就這麼簡單……

講選擇行善的持方,肯定是身後名不會動搖影響自己行善的初心之類的。

至於作惡的持方,多半要鼓吹一下流芳百世的「民族融和,歷史發展進程轉型的陣痛」之類的「必要惡」,「現代惡」——善惡本來就是一種模糊的倫理學概念,作惡持方需要深究這個辯題的深層概念來洗地。

………………分割線………………

不要糾結什麼「行善為啥還遺臭萬年,作惡反而流芳百世「的邏輯問題,這是出題人題乾的假設,就和質疑泳池為何一邊放水一邊注水同理——正反持方根據自身不同的立場解讀出不同選擇的內涵意義,對此進行詮釋與辯論纔是辯論賽的重頭戲。

以上。


簡單點說就是倫理學上的義務論和目的論的比較而已。

前者是指一個道德行為,其行為本身就有對錯可言。後者指道德行為的對錯是根據結果的好壞去判斷的。

然後去買本倫理學把義務論和目的論的弊端稍微讀一讀,就可以上臺去辯論了,反正這些弊端也沒人能解決的了,抓著對方問就是了。


主要矛盾:善行和名聲,哪個更重要。

這個辯題槽點太多,硬想一個思路吧。首先雙方都不要去論證行善和遺臭萬年之間的合理性,或者作惡和流芳百世之間的合理性,因為對方一定能找到更多的例子,理由來說明不合理。

就是說,比如名聲那一方,不能主抓一生作惡的合理性,而要主抓流芳百世的作用。因為前者你的論證就變成:作惡多端是合理的,是能夠流芳百世的。這是不可能贏的。你不如乾脆承認惡就是惡,但是我做惡是一種犧牲,是為了能給這個世界一個可以流芳百世的品格偶像。

即不承認作惡多端可以流芳百世。流芳百世只是突發的反轉,你的惡不會留下痕跡,你會徹底變成另一個人。

然後主要論證:流芳百世比一生處處行善更能使社會向追求善良的方向發展。

1.流芳百世時間跨度長,能影響更多人。處處行善只有短短的一世,哪怕當世出名也只能影響一世人。

2.流芳百世說明事蹟經得起檢驗,不用像現世的道德代表有可能翻車,讓人遊移不定。所以更能讓人相信善的存在,更可信,影響更有力。

3.流芳百世的人本身作為一個品格偶像,一定代表了人們的某個共同價值追求,這種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文明的一部分,在流芳百世的人身上得到體現,也通過流芳百世的人進行傳承。是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共同記憶,影響更深刻。

4.為了處處行善而留下了一個可恥的罵名,是自私的行為,遺臭萬年對於社會是有危害的,比如希特勒遺臭萬年,世界卻直到現在還有法西斯主義

相對應的善行一方就要說明,當世處處行善更能使社會往追求善良的方向發展。

1.首先處處行善至少在當世就已經在明確的宣傳向善,流芳百世的人卻不一定真的有效果,人們的價值取向是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最簡單的例子,封建社會裡的貞潔烈女或者二十四孝圖本也是流芳百世的代表,可放到現代社會可能就成了糟粕了。到那時流芳百世的人反而成了阻礙社會發展的對象,所以與其考慮那麼遠還不如先把眼前的抓好。

2.其次遺臭萬年也可以作為反面典型推動社會向善,唾棄某種行為,也擁有流芳百世所能擁有的功能,比如「何不食肉糜」作為一種共同的文化記憶,雖然是遺臭萬年,但卻時刻警醒人們不能脫離生活,脫離實際。

3.再者當世處處行善是可行的,是問心無愧的。為了流芳百世作惡多端說起來是犧牲但真的可以做到嗎,況且說不定作惡到一半就被社會制裁了,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說法。

然後雙方可以把遺臭萬年的正面效果,流芳百世的過期風險作為攻辯的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可行的思路,但這個思路依然挺難看的,主要是因為辯題離譜。

嘗試剝去價值觀,用經濟模型來看這個辯題,那就是:

100現值,以後永遠定期失去一定數額,

-100現值,以後永遠定期增長一定數額

你選哪個?

離譜就離譜在現值相對於年金太低了,遺臭萬年可能第一年需要償還的年金就把凈現值打成負數了。

倘使不那麼離譜,並且設定兩個投資項目在長期都是趨近於0的,那討論的重點就應該放在風險上。

風險再帶回到價值觀是什麼呢,年金能不能定期給付或者償還,即遺臭萬年或者流芳百世能不能定期產生所預期的影響。

希望有幫助:-D


元末宰相脫脫治水,好事兒吧?結果掏空了國庫的撥款被層層扒皮,河工所得無幾,以致王朝無力迴天被推翻。

新朝皇帝王莽龍椅沒捂熱就被幹下去了,然而卻在當下被說成是穿越者、超前意識流。

歷史評價人和事,是辯證的、動態的,很難用一個時代的評判標準去永久的定義某個人。

所以生前事和身後名不一定統一。


從題目看,出題人正陷於矛盾困境。

首先,他對善與惡概念的理解,顯然與大眾一致一一以善為美,以惡為醜。

其次,他對遺臭萬年與留芳百世的評價,顯然也與大眾一樣一一以遺臭為非,以留芳為是。

那麼問題來了,他的觀點也應該與大眾相同纔是一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以行善為目的,不計後世評價)。可怎麼後面強行搞善有惡報,惡有善報,萬年百世,時辰纔到呢?

當然,其可以狡辯:這只是個辯題。好的,就說這個辯題,大概前者(行善遺臭)為正方,後者(作惡留芳)為反方吧。

那無論正反方是否都要先立論,行善遺臭或作惡留芳呢?出題者既然與大眾的觀念一致,該如何自圓其說呢?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個辯題,不如說這是一個槓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