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出現在每家每戶。過去60歲就死了還因為消耗資源而引起子女之間、子女與老人之間的矛盾。現在動輒80的預期壽命,實際上從60多就衰老,消耗的資金和子女時間總量很大。

不論在一個家庭還是一個社會/國家,資金和工作時間有限。在競爭激烈、資源向下一代和年輕人傾斜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老年人,如何修正倫理,如何教育社會和未來的老年人?個人的觀點是1,人類社會類似動物,生存和發展是優先的,對老人只保證最基本的生存權,鼓勵社會進行安樂死,2.儘早引入「社會性死亡」的概念即對社會的貢獻小於消耗並且明顯預期沒有扭轉的趨勢。比如70歲饅頭管飽子女或者社會保證一天照顧1小時,80歲窩頭管飽保證一天照顧半小時,如果自己的積蓄多可以用積蓄改善生活、請陪聊;打個比方說,不認識家人並且腎臟壞了要透析或者換腎的,認為「社會性死亡」了。有人說,父母會存錢然後對子女不好,我說法律可以要求對孩子的培養,達到標準就行啦,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必為子女盡全力,然後可憐兮兮的要求子女加倍返還。拒絕聖母化的回答,拒絕不思考全盤接受道德說教的回答。

拒絕我們也會變老啦曾經做了貢獻啦這樣簡單的沒有營養的回答。

拒絕簡單的說法西斯啦什麼的,如果想批評,請給出具體的邏輯。不要因為人家說法西斯不對,就說法西斯不對,你要明白道理。跑題的說,適者生存對國家來說是對的,毛主席說過落後就要挨打,資源有限慾望無限的世界短時間內不會改變。拒絕30歲以下人的回答,倫理、社會學專業等除外,希望有深度的思考和較為有體系的有邏輯的回答。


從整個人類的角度說,低價值的人應該被淘汰,優勝劣汰唄,幼崽和老弱病殘應該淘汰。只是人類被倫理束縛住了罷了。

不過隨著地球資源的枯竭,人類也會最終撕破偽善,回歸達爾文主義的


不是。

先別的不說,過n年之後,我爸60歲的時候,大概我年收入還不如他總資產的年利率高吧。

我不確定這種觀點到底是由於教育上的問題還是別的什麼主義的傳染。讓你覺得一個人不能為社會進行貢獻就只能進行拋棄乃至於消除。

在他們年輕力壯所有的投入難道還不能讓他們晚年能夠體面的生存么?他們曾經存下的養老金,所有積蓄,對子女、晚輩、學生的投入,在他們不再能夠繼續的時候就無效化?

再回到問題本身。在現代醫療條件下,不是重大疾病或是殘疾。在70歲前,知識階層依然有著不弱的工作能力,很多人員在退休之後仍然被返聘。

社會死亡概念是有問題的。假如他青壯年時,不進行子女養育,而把那些錢積蓄起來,他老時大概能活的好好。

其實我很想爆粗。因為你是他們的子女,在你沒有產出的時候他們對你的所有投入只不過想讓自己老有所依,而你卻因為他們是你父母,在他們對你有一定負擔之後就急著想拋棄。你確定他們回顧過去,不後悔沒有把你射到牆上么?ps我不反對安樂死,在病人精神和肉體都受到極端痛苦的時候,可以自願選擇是否安樂死。但這個問題涉及太多事情了,暫時不適合合法化。

先說個前提 題主的中心思想是認為 如果實行老年人社會性死亡的政策 對社會的發展是整體有利的 那麼如果能證明 老年人社會性死亡對社會發展沒有幫助甚至是不利於社會發展 即證明了老年人不是社會的負擔

舉個例子 假設一名外科醫生有五名年輕有為的患者 全都在等待移植手術 一名需要心臟一名需要肺一名需要肝臟剩下兩名都需要腎臟 醫生非常確定 如果找不到器官捐贈者 這些病人都會死 而他恰好有一位鄰居 無親無故 什麼也不會 每天宅在家裡混吃等死 醫生知道 如果他消失也沒有人會惦記這個傢伙 奇蹟的是 這個鄰居和五名移植患者都匹配 所以似乎 儘管對這位鄰居來說這會是世界末日 那麼按照題主的思路 應該殺死鄰居 把他的器官移植給五名患者 表面上看起來 一名對社會沒用的人死了 五名年輕有為的人活了 這似乎對社會發展是有利的 但是從總體上看 一個無辜的人會在大街上被擄走摘取器官的社會 和一個你不必時刻擔心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社會相比 後者的社會效率明顯會高得多

類比上面這個例子 如果社會的年輕人知道當自己老去後 就會被實行「社會性死亡」 從而時刻擔心這件事的時候 你還會覺得「社會性死亡」利於社會發展嗎


這是法西斯的想法。
如果按照題主所說的那樣,人過了60就安樂死,那人是不是可以認為生孩子是完全為了社會而不是為了自己啊,而且這個社會還對自己挺殘酷,於是大家都用最低的標準去養孩子,就是讓他們不挨餓,接受完基本的義務教育滿18歲直接滾出家門就好了……現在的父母基本上在子女滿十八歲以後還再持續的提供資助吧,年輕人憑什麼對待老人用完就拋棄啊,有本事不要享受父母除了應盡義務以外給你提供的一切資源,而且如果這樣大家都不生孩子是最好的,反正幼兒除了壓榨父母也不能提供任何價值

單純從邏輯和博弈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社會整體角度】

假設,對60以上老人實行只提供極少資源,從整個社會來說,短期來看,青壯一代的獲得資源會更多,其向子女輸送的資源也會更多,那麼整個社會短期內的發展會更好。然而這個紅利並不能持久。

該方法會造成,青壯一代開始為自己累積積蓄(如題主所說,只有在有積蓄之時,晚年才能活得稍有保障)而且其更麻煩的一點是很有可能會開始削減子女的資源輸送,以便留出更多資源儲備下來,留作晚年生活積蓄(因為子女只需培養到國家規定標準即可,任何過多的投入都將意味著「浪費」)。子女培養國家規定標準,也無法制定得過高——只能保障基本生活。因為社會財富分配相差極為明顯,標準稍高即會導致大批人無力承擔。(具體可參考義務教育的普及難度)結果就會呈現社會絕大多數孩童只能接受如「九年義務教育」一般程度的學習(註:這裡的九年義務教育程度,你不能按城市裡的重點小學、重點初中來算。必須按照偏遠山區的那種「六個年級五個老師」的程度算。畢竟只要達到國家標準即可。)

一個社會大量的孩童只能有這種程度的教育是沒有前途的。

如果強制要求本科程度的培養標準,則會使得大多數人放棄生育,生育率驟降。都不說種群是否能繼續延續,假定能延續。大批量的普通人放棄生育,社會產出人才的潛力大大縮小(人越多,基因組合可能性越多,家庭越多,教育方法成長經歷可能性越多)。社會產出人才潛力縮小,社會發展速度驟降。其次,這個社會優秀基因傳遞風險很大,因為你必須每一代都很優秀,每一代都是精英才能繼續生育。然而從基因上說,如果這個優秀基因是隱性基因(a和b)就麻煩了,由高中生物學知:

AAaa + bbBB → AaBb

然後就沒有後代了……所以這樣社會風險太大。通俗點說,就像你的人生一樣,家族命運總是起起落落交織的,沒有誰的家族可能一直起起起起,只要有一代不行,這個家族就徹底完蛋,這樣的社會抗風險能力太差了。

所以家庭、社會為了分擔風險,還是會將資源給予老人,以便大家在年輕時更願意把資源留給後代。這樣雖然老年人成為了社會的負擔,但是同時也是為更多帶有無限可能的孩童提供了必要條件,整個社會的未來才有更多可能。

【從個人來說】

於老人,老人年輕時將錢財直接存儲做養老的話存在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等問題。老人想要獲利更大、風險更小的投資方案。

於年輕人,幼時缺少社會資源,錯失很多機會,所以發展受阻。一旦給予一定的資源後,便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長期回報可觀。

那麼這個時候,兩方一合計,你小的時候我多給你點資源,你將來負責我一部分生活所需作為回報,至於風險規避?選擇將來最可能會給我回報的年輕人——自己的子女就行了。

看,這不就變成贍養老人了嘛……

其實,每個倫理道德的背後,都是各方博弈之後達到均衡點的狀態,只是為了大家了解、接受、普及,才抽象成為了倫理道德。贍養老人也是一樣。

不知道這是不是題主想要的答案(逃ε=ε=ε=┏(゜ロ゜;)┛


宏觀的考慮,總有一個平均的極限年齡,超過那個年齡,人帶來的成本要高於貢獻。微觀的考慮,自然情況下,總有一刻我們每一個人都將成為社會的負擔。無論某人曾經做過多麼偉大的事,他多麼令人敬重,他生命力多麼頑強,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從功利主義角度考慮,如果只評判集體利益,我們應該達成某種契約,清除所謂的負擔……(類似於《逝紙》《人類清除計劃》那種)但是從自由主義考慮,我們不可能那樣做。

除非有一天,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使人接近於健康的永生,那麼老年人的價值一定大於年輕人。至少短期內,無論我們是否情願,每個個體都將達到臨界,這個臨界隨著社會發展在延長,但仍然存在,超越那個臨界點我們就成為負擔了。

ps:這個問題有點殘酷,但答案很明顯,所以根本不需要爭論。我們需要的是科研,以及合理的對策。


如果完全不考慮人類的感情活動,將人當作機器來看。沒用處的就淘汰掉,性能更差的就丟掉。說的極端點,將不能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老人全部"安樂死",似乎節省了資源,提高了效率。

但這並不現實。相反,個人覺得這是比較天真的想法。

你永遠不能忽視人類的感情的作用。我相信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家人因為這樣的理由被"社會性死亡"。那麼,你覺得這種做法高效,解決了問題。然而自然有人反對,你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可能是人們的反抗,社會的動蕩,暴動甚至戰爭。

畢竟,誰不會老呢?這種做法只會讓人"人人自危"而已嘛。

所以,這種做法只適合人類已沒有感情活動的時代(如果有的話)

不然就只是幼稚的幻想啊。。。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大部分是的但是也有少數不是人的智力分為液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液體智力指人學習的能力

晶體智力指人學到的知識所形成的智慧

人的液體智力到了20多歲就開始下滑,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是越來越笨的但是人的晶體智力則一直是上升的,也就是說智慧的確是隨著年齡不斷增長但是這二者又相互作用液體智力不能下滑到過低,若是過低低到腦器質出了問題,則再高的晶體智力也無用所以只有那些晶體智力足夠高,同時液體智力又沒有下滑到太低水平的老年人,才能給社會帶來貢獻能做到這些的都是社會和歷史上的名人了,比如姜太公
不應該這麼說,與其說負擔不如說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在正常不過了,再者說了,老年人也曾經為我們做出很多的貢獻。

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意義,就是能讓人的存在自身即為意義,而非有用才是意義。要不然,很多重度殘疾的人為什麼要社會供養?認為無用的人應該被以社會的名義消滅掉的大人物是有的,希特勒,結果大家也看到了,誰有用誰沒用誰說的清楚?那麼多「劣等種族」的人就一起被仁慈地消滅了!


考量到物質的豐富性,或許問題還沒那麼嚴重

頂多就是為了填平養老金以通貨膨脹進行另類的削減

但問題是,如果考慮到思想面就沒那麼簡單了

比如說最近影視劇的管制趨嚴和下架,知乎上面有多哀鴻遍野大家都知道可是如果回去問你們的父母輩,很可能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答案...

再來不管是性取向,早戀,學術與職業發展(特別是要不要去外地或是否要為了穩定放棄一些機會),甚至是對於後代的教育方式之類的事情,都明顯展現出來了新一代中國人和老一代中國人的衝突,特別是新一代小資對原生家庭的告別乃至於決裂...

說真的,二次文革我也不敢說不可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