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 ,布爾什維克是如何獲得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持的?


一個不完全切題的答案,主要解釋為什麼波羅的海艦隊成了革命活動的溫床而非專制政權的堡壘

20世紀初的俄國艦隊處在持續擴張之中,海軍徵召人數也在不斷增長。1900年到1905年間,海軍徵兵數字從46700升到了61400。海軍隊伍擴張的同時,也有一些新特點愈發明顯:1905到1907年之間服役的海軍士兵中有約30%出身為產業工人,這一比例遠超同期的帝國陸軍。1890年代起在工人隊伍中蔓延的激進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傳入了水兵中間,對當局而言這是相當明顯的政治危險。

親近以布黨為代表的激進勢力一定程度上也是現實條件刺激的結果,水兵們的服役條件可謂糟糕透頂。長達五年的現役期,微薄的薪水,住宿擁擠,飲食低劣,還有給軍官當「勤務兵」這種苦差。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一些海軍軍官試圖削減供給水兵的開支,結果就是水兵們滿腹怨氣,愛森斯坦那部《戰艦波將金號》對此有過直接描述。

眾所周知俄國鮮有不凍港,在漫長的嚴冬里港口大多封凍,波羅的海艦隊的海軍士兵需要在岸上軍營里度過冬季的好幾個月時間。水兵們通常會被分組交由那些陸上軍官管理,這兩群人實際上彼此互不相識,這就為在海軍成員間培養團結和凝聚力製造了極大障礙,連基本的監管實際上都很困難。而海軍軍官和隨軍神甫們對此也不甚在意,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識字又獨立的新時代水兵完全不是過去用舊時代的方法就可以領導好的農民兵。

上述因素作用的結果就是20世紀初那不斷出現並嚴重損害了海軍實力的兵變,對日海戰的接連失敗和巨大損失也加速了兵變的來臨。早在1902年艦隊中就已經發生過大規模抗議事件,規模更大的兵變發生在1905年秋的黑海艦隊和1906年春的波羅的海艦隊,1907年連太平洋分艦隊都出現了兵變。隨後直到大戰爆發前的幾年裡,各艦隊表面上風平浪靜,但更多的不滿情緒和革命宣傳仍在不斷滋長和繼續開展。警察部門於1912年介入,試圖以一場針對水兵中革命分子的大規模抓捕行動來遏制並防止海軍中革命火山的噴發,但效果也只是暫時的。

海軍中軍官和水兵間的上下級關係很大程度上只是俄國社會階級對立現實的縮影。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與普通大眾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精神文化上的鴻溝,這種基本關係被入伍的軍官和水兵帶進了海軍各艦隊。兩大階層間由來已久的互相猜疑和不理解不信任在革命運動高漲的年代裡日趨暴力和極端化,水兵們將軍官視為壓迫者和高高在上的老爺,海軍軍官嚴厲粗暴還熱衷於從水兵身上謀利。這種深層次的社會政治問題無法單獨在海軍中得到輕易解決,相反,它加速了海軍內部的瓦解,管理好水兵、贏得他們的忠誠十分困難。出身行伍、長期服役的優秀海軍軍官團兼具了解水兵和忠於當局的特點,本可能成為有效的粘合劑來修復海軍中日趨惡化的上下關係,但短期服役制和海軍崗位的微薄薪資以及苛刻管理條件使得潛在的優秀人才敬而遠之。

20世紀初在海軍中代表國家意志和權力的軍官層失去了對水兵的有效控制和水兵的忠誠時,實際上也就把後者留在了革命黨的宣傳教育室里。革命來臨時,革命分子處決軍官、建立委員會,受革命宣傳影響又厭惡軍官的普通水兵也大都自然而然地倒向革命勢力。


1916年到1917年的冬天,那個時候雖然一戰還在繼續,波羅的海艦隊整體處於inactive的狀態,主要駐紮在赫爾辛弗斯(Helsingfors)、勒瓦爾(Reval)和喀琅施塔得(Kronstadt),這個時候艦隊的艦隻要麼被冰封不能出海,要麼在船塢修繕。進入1917年的夏天,這種怠惰的情況依然持續。當時,俄軍的領導層不願意動用波羅的海艦隊對抗更為強大的德國艦隊,而且海上防禦的重點是防守聖彼得堡。

這樣,閑下來的水兵們有了充足的時間,革命煽動分子可以很容易的接觸水兵。加上當時海軍整體的士氣低迷水兵們的底薪軍官與底層士兵之間的矛盾,開始醞釀革命的氣氛。

1917年,俄爆發二月革命,波羅的海艦隊就開始叛亂。在赫爾辛弗斯,叛亂的水兵殺死了50名左右的軍官,甚至包括艦隊總指揮Adrian Nepenin。

1917年3月,彼得堡蘇維埃發布1號命令,要求士兵和水兵們只在他們長官的命令和蘇維埃的命令不衝突時服從命令。同時,選出代表參加蘇維埃。

結果,波羅的海艦隊一共產生了幾百個士兵委員會。4月,波羅的海艦隊中央委員會在赫爾辛弗斯成立。

阿芙樂爾號,1903年

波羅的海艦隊相關:

如何評價1921年3月的喀琅施塔得事件??

www.zhihu.com圖標


畢竟有知識有文化的帝俄海軍士兵們怎麼能看著偉大的俄國淪落塵埃呢?所以不能忍。

至於後面反布爾什維克那也是一樣的道理了


因為沙皇陛下硬拉著海軍去打敗仗。


沙俄末期海軍官兵的生活條件真的是爛到不能再爛了都。


為什麼?因為臭肉湯太難喝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