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講究後發制人,但是太極拳拳理裡面,沒有說一定要後發制人,事實上是聽清對方勁後(「知彼」以後),接上對方的勁就可以發的。搶先機出手,在武術上總是佔優勢的,前提是掌握了對手虛實後的先出手!

太極十三字用功訣中說:「按定四正隅方變,觸手即佔先上先」,其中後面半句就說了要用先發制人的方式,而不是以靜待動,尤其是對方靠近或偶然接手的時候,應主動出擊。

拳論中說「彼不動,己不動」,並不是說對手不動,我就一直等著,說的是對手勁力情況不明,不貿然出手。事實上,水平高的對手,在你不主動出擊的情況下,通常是通過向對方「問勁」,即先以意念去問出對方之勁,然後根據對方之來勁,接定彼勁,然後進行松隨沾化使對方落空拔根,進而將人發出。

通俗的說,就是給你一個力(這個力不是頂出來的,也不是衝出來的)。這時候,他是棚著的,他還是一個整體),類似於派出個偵查尖兵。這時候,兩種情況,一是你化不掉這個力,對方力進來以後,拿住了你的勁,然後他就出勁發了。這時候,他其實並不等你發勁,然後再化發你。這時候,他是主動進攻的,相當於排出的偵察兵直接把你幹掉了;二是如果你對這個試探性的力做出反應,則對方可以根據你的反應(你的勁力情況),決定是否出勁。相當於通過派出的偵查兵掌握了敵情(你力的方向、大小、落點等),就用後續力量,對你的薄弱處出擊,這時候才是「彼微動,己先動」。當然,如果你能聽出來力的情況,順利化掉,這時他摸不到你的虛實,接不上你的勁他是不會出勁攻擊的。

如何做到。在方法正確的情況下,就是天天練拳架,慢慢「知己」;多推手,逐漸「知彼」了。說說很簡單,太極前輩陳鑫說:「」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功夫,所尤難者長久功夫」。了解方法不難,能長期堅持練習的人真不多。


太極拳論拳譜里好像沒有出現過「後發制人、以靜制動「的說法。

太極拳論里是這麼寫的:

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

要求的是比對方還要先動,怎麼做到的?是多練,通過對方的動作預判,或者接觸後通過感覺對方勁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出下意識的應對動作。這和現代體育運動是不謀而合的。沒有通過大量的正確的訓練,是無法做到的。

再說」以靜制動「

怎麼可能以靜制動?這只是個比方,類似於戰爭中的以逸待勞,其實是早做準備,誘敵深入,以逸待勞。怎麼才能做得到?紙上談兵肯定是做不到的,沒有理論也不行,有了理論指導,還是在實戰和模擬實戰中增加經驗值。

所謂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真理,理論就是明師對太極拳有深刻的理解和實際認知,然後還有教學方法,然後學生、徒弟掌握後,再去磨鍊,反過來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誤解也許很多的。

是不是有了理論,就一定能夠成功?未必,古人看兵書的人多了,但能在戰爭中帶兵活用的,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所以中國才有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諷刺的就是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經驗的人和行為,告誡人們理論和實踐都很重要。現在很多練太極拳的人或靠此為生的人,很多是理論不紮實,玄而又玄自欺欺人,同時實踐也沒有,故弄玄虛,所以討人厭,被稱作是騙子,所言非虛。


少俠,玩過劍盾嗎?你舉盾可以先進攻嗎?可以的話,我佩服你


太極拳並不需要後發制人....也不需要以靜制動按你這個理論,如果對面不先出手,你還沒法打他了?


老師講打人,對方來多少力,給他返回多少,自己打自己。
太極、形意、八卦三大內家拳的發力原理是一樣的,均使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這種發力方式是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生成並傳簇能量的。對這種發力方式的不同使用方式導致了內家拳的百花齊放。形意是內家拳始祖,使用力催三節的方式在重心腿上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下行腳蹬地的能量,使身體獲得地面給與的上行上下貫通之力,再用力催三節將上下貫通之力上行傳簇並發出體內打擊對手------此為內家拳共有的上下相隨的能量傳簇方式。也就是說,形意直接將上下貫通之力發出打擊對手,憑藉以心行氣力催三節生成的巨大能量硬打硬進。但是形意習練到高層次,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這種力催三節的能量傳簇方式自然而然地使身體產生能夠雙向傳簇能量的通的功夫,這就是形意的化勁,即不但可以發出自身能量打擊對手,還能夠將對手打來的能量反向傳簇回自身腳下,讓對手勁力落空並轉換為自身的下行能量,使身體獲得自身與對手能量總和的上下貫通之力,即借力打力。

形意雖然能夠練到化勁,練出通的功夫,但是其發力是不連續的,勁力是斷的,只能夠使用一次引進落空借力打力--------這從形意一蓄一發一行氣的外形動作就能夠看出來,即蓄髮是分離的,蓄完力才能發出,發出後再蓄力。

好,內家拳有了形意,就已經能夠發出比肌肉緊張發力更加巨大的勁力了,是不是就到頭了呢?人類總是不斷進取的!以心行氣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只是解決了周身整勁的問題(大家看看渾身肌肉排列順序及方向就能夠看出,沒有任何二塊肌肉的緊張收縮方向是相同的,所以肌肉緊張發力不可能發出周身整勁,只能協調到最好),但是依然沒有解決技擊的其他問題,比如形意依然使用硬打的方式,這就在與對手能量對抗中消耗體力,並容易在能量對抗中受傷,所以並且是必然的,前輩大師必定會沿著雙向傳簇能量的方向繼續發展技擊術!於是,利用身體能夠雙向傳簇能量的通的功夫來不與對手能量硬頂而是傳簇對手能量的技擊方式被逐步發展出來,即用自身的壓縮旋轉引進對手能量,讓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陰陽轉換合一為自身所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這就是太極拳!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連綿不絕的勁力以能夠沾練粘隨緊逼對手勁力,所以太極拳就要改變形意的一蓄一發的發力模式,改進為蓄髮合一的發力模式,讓自身能量的蓄髮陰陽轉換合一,讓自身與對手的能量陰陽轉換合一,蓄髮能量的不斷陰陽轉換合一就形成了太極拳連綿不絕的勁力,即我們在打一套太極拳套路時,勁力是不斷陰陽轉換合一的,一個勁力一打到底從不間斷的。太極拳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完全改變了以前二人之間能量硬頂的技擊方式,不與對手能量硬頂,而是傳簇利用對手能量為我所用,將發出能量打擊對手的技擊方式轉變為引進並傳簇對手能量,讓對手落空並用對手自己的能量打擊對手。這就完全解決了消耗體力和容易受傷的問題,將技擊術發展到一個新的層次。太極拳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的技擊方式就決定了太極拳要後發制人,以靜制動,用一句大白話來說就是要等到對手的能量到達自身後再開始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並且對手被引進落空後,即喪失了還手的機會與勁力的,所以太極拳是一招制敵的。後發為引進之先,對手落空為先至,所以太極拳後發先至;通為靜,發為動,即以自身雙向傳簇能量的通迎接對手打來的勁力,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為制敵。但是太極拳要振興,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振興太極拳是繞不開擂台的,但是包括太極拳在內的傳統武術的習練方法與技擊理念是與格鬥術有很大區別的,尤其是對付以點數計算輸贏的擂台上,對手靈活的擊打躲避,導致了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的困難,除非太極功夫練到極高的程度,否則無法做到引進落空借力打力,這就是太極拳要與格鬥術融合的困難所在。了解太極拳請看我主頁文章或關注知乎專欄 傳統實戰太極拳。
有過對抗經驗的很容易理解,後發制人需要有強大的實力支撐,動作上後發氣勢上已經先發,還有隱忍誘惑,需要靈敏的感覺和快速的反應來支撐
太極拳有個詞叫「捨己從人」,也不是說不主動進攻,還有一句話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而不是一定要後發制人,以靜制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