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

前面的答主說的對,大前鋒最一開始其實是為保護中鋒而存在的,最早的五號位球員更多的就是身高優勢,而腳步偏慢,攻擊半徑較小,會被侷限於籃下的狹小空間,導致籃板的控制、防守等方面並沒有達到身高帶來的絕對統治力,這時候就需要四號位也就是二中鋒的保護,防守端相對靈活,腳步快,覆蓋面積大,能提供籃下的保護和更大攻擊半徑。

現在的職業籃壇經過一系列改革,成功用規則降低了大夢、鯊魚等超級中鋒帶來的威脅,但也順帶打擊了普通中鋒的籃下肉搏熱情,尤其是防守三秒的加入和三秒區範圍的不斷擴大,迫使中鋒必須保持更快更靈活的腳步,籃下肉搏不再是常態,於是中鋒的演變一定程度上是擠佔了原來四號位球員的生存空間的。

原來四號位主要活躍於三秒區外一步左右的距離,這個活動空間足夠他們為中鋒提供拉開空間及一些保護性質的工作了,而現在這個活動空間逐漸變成了中鋒的地盤,甚至為了提供質量更高的掩護,中鋒要經常往返於三分線和三秒區之間了,這個時候大前鋒必然就要重新尋找新的場上定位,在我看來這個是大前鋒職責變化的根本原因。

而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漸漸就有了一些變化,有些球隊開始嘗試一大四小,用本不是四號位身材的球員來客串四號位,提供更好的移動和更大的覆蓋面積,馬里昂應該算是這種思路的先行者;有些球隊開始嘗試尋找一些投射型的大個子國際球員,乾脆不再拘束於三秒區的爭奪,當年奧庫和布澤爾的組合是這個思路的佼佼者;更極端一點的就是五小,無限換防無限輪轉包夾徹底拉開空間,也就是勇士。

而所謂的空間四號位往簡單了說可以理解成野球場上的「瘦高跳投男」,作為大個子拉出來擋拆,提供更好的掩護質量,然後彈出到三分線附近,這樣掩護後對手不敢過分收縮,不敢貿然對持球人執行包夾,而一旦不包夾選擇換防就會出現小打大的機會,小個子攻擊力強一點就會很容易的得分,或者回球給彈出的大個子執行投射,不換防短暫的交代人的時間足夠小個子衝擊內線或跳投了,

這個就是空間四號位的一個簡單用法範例,拉開空間,迫使對手不敢收縮包夾內線。

這個是彈出後一旦遭遇包夾回球給彈出的大個子投射

現在的NBA這個任務已經越來越多的交給空間五號位了,或者說更多的五號位也在開發射程,比如恩比德考辛斯等人,而且由於尺度的改變,內線肉搏強度越來越弱,更多的矮壯型外線球員也足夠勝任內線的一些工作,而且他們還具備更好的腳步靈活性以及投射技術、突破技術等,現在空間四號位也不再是什麼時髦的東西了。

或許火箭那個安德森的爛合同已經證明,空間四號位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謝邀

以nba角度說,現今的4號位整體上已經出現比較極端的分化,絕大部分過往標準的4號位已經跟5號位趨同,可以歸類為「內線」,剩下少部分投射技術較好的則轉型為空間4號位,再加上一些小陣容時代打3號位的小前鋒,這基本上就是4號位的全部了。

先說說一般的「內線」4號位

現今典型的例子就是費沃斯,身強體壯,低位專精,擋拆和中距離投射有一定水準,判定方法也很簡單,內線的打法站位,有低位或中距離技巧的就是「內線」4號位(有內線站位但沒技巧的就是5號位,比如比永博和卡佩拉)

再是空間4號位

典型的例子是火箭安德森,投射專精外一無是處,俗稱大白軟是也,判定方法也是一樣,個高(能有限的護框),會投籃,不會防守不會組織

剩下的小前鋒3號位

更簡單,詹姆斯、皮爾斯是也。判定方法是,有持球或單打能力,防守不差,身高達標(206)或體重達標(230磅/100kg)即可


最早的4號位其實是一個沒存在感的位置,也就是中國人嘴裡的二中峯,開始就是藍領,基本負責籃板,防守這些苦力活。但是隨著籃球水平的提高,4號位越來越走向多樣化,相比較中鋒,大前鋒移動性更好,位置能裏能外,既可以利用身高背身單打,而且也可以在低位面框攻擊。防守端一樣擁有保護籃筐和出色的籃板能力。

所謂空間大前鋒是小球時代的產物,因為在小球時代,球員換防增多,需要移動速度更快的球員出現在四號位。而在進攻端,四號位最好可以拉出來投籃,這樣既能為後衛拉開空間也能把對方大個子球員帶出來。所以移動速度更快,擁有遠投能力的空間四號位就出現了。


謝邀

4號位,也就是大前鋒(power forward)

顧名思義,前鋒的主要任務是衝鋒陷陣,他們快攻跑在最前面、進攻站在最裡面、搶前場籃板、突破到內線得分。

只說大前鋒的話,那麼功能就要單一一些。因為尺寸更大,移動相對於能打小前鋒的運動員來說要慢一點,但也更強壯、更高大。所以在場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搶籃板、攻筐、協防、偶爾背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藍領。傳統意義上對大前鋒的要求就是:兼具身高、力量和移動速度,有內線得分能力、防守和籃板能力。

而隨著籃球的發展和球員能力的進步,運動員們能在場上做到的事越來越多,大前鋒們也不只是藍領那麼簡單了。實際上,大前鋒們也經常頂到中鋒的位置上去(如果沒有更好的人選的話),位置從來就不是固定死的,也從來不會有人要求球員不能做什麼。教練和老闆們巴不得有一個身高七尺、體重270磅、能跑善跳、運球嫻熟、視野開闊、投突俱佳、面框揹筐精通的球員。當然,這樣的球員暫時還不存在。所以教練們只要求球員們做好他們能做好的事,不是傳統中鋒和大前鋒不投三分,只是以前幾乎沒有內線大個子的三分能比他們的兩分有用。

籃球進步到現在,籃球的教育也逐漸完善,大個子們也從小練投籃、練控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也在進步(雖然沒有技術的進步那麼明顯),完善的身體和技術的訓練機制讓現在的球員越來越趨於全面,所以有了越來越多的能投籃的大個子,也有了所謂的空間型四號位。

所謂空間型四號位,就是能拉開空間的四號位,他們有大前鋒的身高和可靠的遠射能力,防守時站大前鋒的位置,進攻時被安排為外線投手,將對方的內線防守球員拉到外線,即拉開空間。

可能一切都要從取消hand check說起,在這之前,當你在罰球線以上位置防守持球者時,可以把手搭在對手身上。這條規則被取消後,大大解放了外線球員,特別是突破者。聯盟迎來了外線球員的盛世,在外線主導下的籃球慢慢發展成了現在的樣子。

因為現代籃球進攻的節奏快,重視經過多次傳導來創造機會,無球跑動、手遞手和切入頻繁,所以非常重視空間。你不會希望你的射手們在狹小的空間裏,把體力消耗在與對方肌肉棒子們的糾纏上,最後跑到出手位置已經沒有時間和體力來完成一次完整的投籃。當你的隊伍裏有東西詹這樣的突破高手時,你更不希望讓他們每次突破進去都要面對兩三個人的包夾。

綜上所述,傳統的四號位是場上兼具身高力量與速度的球員,球隊對他們的要求是提供對籃筐的衝擊、防守和籃板;空間型四號位是近幾年興起的,具有遠投威脅,能在陣地進攻中拉開空間的四號位。


95後,06年開始看球,大概的概念就是4號位代表大前鋒,一般來說大前鋒是場上僅次於中鋒的第二高度。按每個球隊風格差異,4號位的球員類型也不同,但大多是比中鋒靈活,跑跳能力更好,有一定的中投能力,也能偶爾頂防中鋒的。

現在的空間型4號位的概念,我覺得簡單的講就是更高大一點的3D球員吧。場上的工作就是接球遠投,有良好的命中率,這樣就能給能力更強的持球者拉開空間,並且有一定的內線防守能力,可換防頂中鋒。(當然這個是以球隊主力的標準說的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