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想要簡單的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打個比方可能會好理解一些。

從前我是一個差生,平時考試只考六十分,但通過我三天不懈的努力,我考到了六十五分,我覺得我進步好快。

有一個好學生,平時考試隨便98分,通過一學期的努力,也只能維持九十八分的水平,很難分數再提高了,我覺得他進步好慢。

其實呢?誰進步快誰進步慢呢?

因為兩個人所處的維度不同,進步的難度不同,六十分到六十五分的知識難度要低於九十八分到一百分的知識難度,所以按絕對分數增長,而不計算進步阻力來看進步速度是不合理的。

就像從前,從不會使用火到雷電為人類帶來了火,人們對火的運用就算當時科技的巨大進步了。但是今天從4G到5G,人們卻覺得不過是多了一個G而已嘛。因為我們前面的參考點不同,絕對進步看起來大小就不同,從零到一看起來很快,從99到100看起來進步很小。

再來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科技發展的速度實在加快的。

因為通過人類幾萬年曆史的積累,各種資源和知識,各種人才和科技的積累,各學科,各理論,各行業之間的融合碰撞,就像火箭裡面的燃料,而現在科技這艘火箭已經加滿了燃料急速向前了。

我看到回答裏有說一些學科停滯不前的,但我認為「科技」並不單單只包含一門學科,生物,化學,物理,人工智慧等都是包含在科學領悟,他們的運用屬於科技,所以要綜合來看。再者,我前面已經分析過了,有些領域是人們誤以為他發展慢而不是真的發展慢,退一步說,就算這單個領域真的發展慢,也不能用一個小的領域推斷科技這個大的領域發展慢。

我是路過,喜歡分享一些自己的觀點。


目前的現狀是在放緩,因為我們現在的絕大多數科技成果都建立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那套基礎物理學之上,在這套理論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前科技的發展不會有太多劃時代的進步,主要是在應用科技領域的發展

如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完備,我們有理由相信物理學的終極基礎理論已經建成,但是科學家很早就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不可能全是完備的,基礎物理學肯定還存在更深刻的理論未被發現。

也有理論認為,下一次科技發展的基礎物理學會顛覆人類對宇宙維度或者空間維度的認識


那麼,怎麼認識科技發展的速度和頻率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也對科技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認知,因為畢竟科技研究需要錢:

一個著名的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曾經提出過週期理論,也就是很多人熟知的「康波」理論。

在這個理論中他闡述了對科技發展的規律總結,他認為經濟的長週期是由科技創新的頻率確定的週期,時間一般是50-60年

這個理論的基本邏輯是:

科技創新不是線性發展的,有時候會扎堆出來很多成果,有時候又會很久沒有任何成果,所以科技創新從成果來看很多時候似乎沒有規律

但是從很長的時段來講,科技創新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比如很多科學家一直在做研究,但很多時候創新並不成熟,理論比較多,論證比較難,應用就更難

但是在某些階段,會突然取得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打通和爆發,可能已經發現十幾年的理論,變得成熟了

科技成熟化之後非常容易應用化,技術化,產品化,消費者慢慢接受之後市場會變得活躍

市場繁榮的時候,投資機會就多,隨之會產生就業和稅收

這樣就能導致市場進一步的擴大

這個「技術成熟期——市場繁榮期——投資高峯期」的成長,引導了一個週期的上行階段

再過一段時間之後,成熟技術帶來的紅利消耗完了,新技術又跟不上,這個時候消費者就逐漸不會再購買原有的老產品,市場就開始蕭條,隨之而來的是投資減少,就業稅收也跟著減少

這樣從萌芽到發展,再到成熟,逐步走向蕭條的過程,是由科技發展驅動的,同時形成了一個週期

這個長波理論雖然不能完全應用在科技發展的解釋中,但從工業化以來的科技發展基本都遵循了這樣一個長波週期理論


我們現在還是在運用19世紀20世紀的技術,只是改變發展包裝而已,本身沒有什麼跳躍式發展,現在的汽車和一百年前的汽車,現在的飛機和七八十年代前的飛機,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連使用頻率最高的基礎交通工具都沒有什麼變革,其他行業就不用多說了,有人會說計算機和技術,我理解還是堆疊和精細化一個過程。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關鍵的歐美,現在處於一個滿足期、懶惰期,沒有一百多年前的生產壓力,沒有發明創造的動力,甚至出現反5g反技術的一些聲音,通俗說就是目前生活足夠舒適,不想迎來變革。另一個技術點在日韓,以日本為主,日本人生活生產壓力是比較大的,但是生活水平工資水平很平均,亞文化影響又比較大,軍工發展又受到限制,簡單理解還是對技術的改良和拼湊,雖然諾貝爾獎拿到手軟,但本質上對技術發展還是偏溫柔。

至於我國,本質還是世界工廠,應該是技術爆炸的一個階段,但商人過於逐利都要求迅速變現,再加上技術專利確實保護得不好,仿製仿冒太快了,也許你研究到一半,成品都已經鋪貨市場了。雖然我國專利巨多,但質量不高,而且不乏一些只是為了補貼而去的。

單獨說一下馬斯克,因為人們對現實鋼鐵俠充滿較大的希望,特斯拉車、火箭回收、星鏈技術確實是在一定程度改變了市場,但是本質上馬斯克還只是商人,比較前衛的商人,雖然他把車命名為特斯拉,但他其實是愛迪生,善於用資本把一些本身會埋沒的技術實體展現在世人面前,(電動車不發展是因為幹不過石油巨頭的打壓,火箭回收不發展是因為現有技術簡單而安全,星鏈也不是什麼新技術只是會被通信商天文界打壓)而且足夠吸睛,但他不是特斯拉。

這就是目前科學發展的環境,沒有足夠的壓力和殘酷的生活環境壓迫又或者巨額的資金長期堅持,不會迎來這個世紀的技術爆炸。那些滿天飛的汽車、機器人滿街跑、太空高速旅行等等,還要存在科幻電影很長時間,上個世紀以為200幾年就實現的場景屬實要讓前人失望了,太高估科學發展水平了,現在人生活圈太舒適了,動力太少了。


放緩,從能量利用來說,還在燒開水的時代


基礎物理學停滯不前,應用科學即便再爆炸也不會長久


比起20世紀,的確在放緩。

畢竟20世紀是屬於戰爭的世紀,科學技術在高壓和生存危機下被迫快速發展。典型案例有原子彈的研發,美蘇太空競賽,美蘇熱核武器競賽,美蘇單兵武器競賽,美蘇海上競賽。。。。。。。。

當時的很多東西現在已經做不出來了,這不是因為現在的人腦子不行了,是因為各國開始了經濟競賽,甚至打起了貿易戰,誰有錢讓你搞科研。

所以除非戰爭陰影或者生存陰影降臨,否則科技發展會放緩的


天文學,哲學,數學最早止步不前,理論科學自二十世紀初之後幾乎再沒有重大發現,而應用科學與技術近一百年來層出不窮碩果累累,人工智慧技術是近年乃至將來均處於爆發期。

總之,實證科學似乎己到盡頭。


科學發展在放緩,技術積累在爆炸

在?看看三體?


個人感覺從今年開始嚴重放緩。因為疫情等原因,經濟滑坡,大環境不好,funding自然少,科學研究的經費會越來越縮水

另外,在中國,房價也是阻礙科技發展的一大因素。房價高,科研人員的收入微薄,背負著巨大的房價壓力,所以誰還去搞科研呢?還不如轉行到一些更有錢途的行業。

而且,房地產對製造業的吸血,導致製造業不景氣。而科技發展很多時候是依靠製造業的需求拉動的。製造業都不行了,需求下降,科技也就難以發展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